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裂隙之光”——这是后世史学家为星火纪元第28卷所定的名称,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特质。在“收割者”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年头,人类文明仿佛置身于一道深不见底的裂隙底部,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微光。

战争留下的伤疤远未愈合。近地轨道的残骸带在引力的作用下缓慢聚集,形成了新的、危险的小行星群,威胁着未来的太空航行。月球基地的修复工程进展迟缓,缺乏“灵网”协调和足够资源,只能优先确保生命维持系统。而地球表面那些被“抹除”的绝对空白区,则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地,科学家们束手无策,只能建立隔离区,防止好奇者误入而消失。

但真正撕裂世界的,是那道横亘在人们心中的“裂隙”。

“新生”塔顶层,曾经光辉璀璨的王座之间,如今显得空旷而冷清。光树只剩下焦黑的主干和几根断裂的枝条,唯有最核心处一点微弱得仿佛随时会熄灭的荧光,证明着“织光者”莉亚·陈的存在尚未完全消逝。林湛每日都会在这里枯坐数小时,仿佛守护着文明最后的火种。他的脊背不再挺直,眼神中充满了血丝与沉重的负罪感。每一次感受到“灵网”残存节点传来的痛苦波动,都像是在拷问他的灵魂——那场以亿万人意识为赌注的“共鸣冲击”,代价是否太过惨烈?

艾拉·瓦伦丁的办公室成了新的权力中心,也是风暴眼。她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UEG理事会名存实亡,几个主要大国互相指责,为争夺战后所剩无几的资源和技术遗产而明争暗斗。“自然之子”等组织的声音空前响亮,他们举着遇难者的照片,在“新生”塔外日夜抗议,要求彻底清算“灵网”技术和基因改造的“罪行”,甚至要求审判林湛等“技术狂人”。

“看看你们带来的‘进化’!”一位情绪激动的“自然之子”领袖在公开辩论中,指着屏幕上月球基地的废墟和那些意识消散者的统计数据,声嘶力竭地吼道,“这是通往地狱的进化!我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甚至差点失去整个星球!我们还要沿着这条危险的道路走下去吗?回到我们本来的样子,难道不好吗?”

支持“灵网”和基因技术的声音同样存在,但显得分散而无力。一部分“星火”网络的幸存者,尽管自身也承受着创伤,却坚信“个体性”的力量是文明未来的希望。一些前沿科学家则警告,放弃这些技术,人类将永远失去在危险宇宙中自保的能力。然而,他们的声音在弥漫的悲伤和恐惧中,显得如此微弱。

韦斯特博士的光晕比战争前黯淡了许多,其内部流转的几何符号也带着一种滞涩感。他将自己封闭在数据的世界里,带领着一个精干的小组,夜以继日地分析着战争数据。他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意识共鸣冲击”最激烈的时刻,当亿万独特的意识光芒汇聚时,其产生的“信息扰动力”不仅在微观上干扰了“熵增哨兵”,更在宏观上,对“收割者”主力所处的局部时空结构产生了短暂的、类似“现实稳定锚”的效果!

“这意味着,”韦斯特在一次绝密会议上,向林湛、艾拉和仅存的几位核心成员展示着他的模型,“‘个体性’的集合,不仅仅是一种防御或干扰手段,它可能……是一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定义甚至改写‘现实规则’的力量!虽然极其微弱且难以控制,但这为我们理解意识与宇宙的关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这个消息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了一根火柴,短暂地照亮了前路,但也带来了更深的恐惧——人类,真的准备好掌握这种近乎“创世”层级的力量了吗?

与此同时,萨法·维拉的行为也变得有些异常。她不再终日待在静室,而是开始频繁地前往旧港区的地下,在那片属于“守护者”本源的蓝色能量湖泊边长时间驻足。她告诉前来探望的林湛,她能感觉到,“守护者”那残存的意志似乎……活跃了一些。并非复苏,更像是一种被更深层扰动惊醒后的“悸动”。

“星空的低语并未停止,孩子。”萨法看着平静的湖面,目光深邃,“‘守望者’离开了,但它留下的‘监管协议’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收割者’的降临,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其涟漪……可能已经惊动了水底更深处的存在。”

她暗示,太阳系这个“园圃”,可能并不仅仅被“守望者”看管,其本身或许就隐藏着更古老的、连“守望者”都未能完全理解的秘密。这些秘密,可能与“守护者”和“吞噬者”的起源有关,也可能与“播种者”的真正意图有关。

内部分裂,技术伦理的争议,潜在的外部威胁,以及星球自身可能隐藏的古老谜团……所有这些,构成了那道横亘在人类文明前方的巨大“裂隙”。

然而,就在这片绝望的浓雾中,细微的“光芒”也开始倔强地透出。

一些“灵网”的边缘节点,在长时间的沉寂后,开始自发地、缓慢地恢复活性。它们不再依赖于核心的引导,而是依靠节点之间残存的微弱连接,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自组织的“意识微光群落”。这些群落虽然力量微小,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它们共享信息,互相安抚创伤,甚至在局部区域协助进行灾后重建和心理疏导。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那些没有接入“灵网”的普通人群中,一种基于共情和互助的、朴素的“人性之光”也在闪耀。社区自发组织起来照顾伤员和孤儿,志愿者们冒着风险进入受损区域搜救,艺术家们用作品记录灾难、抚慰心灵……这些行为,与“灵网”倡导的“个体性”价值内核,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林湛在一次巡视受损严重的第七区时,亲眼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废墟中用捡来的碎石和金属片,拼凑出一幅简陋却充满生命力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壁画,画中是无数手拉手的小人,仰望着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

那一刻,林湛死寂的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一下。

余烬并未完全熄灭。

裂隙之中,光芒虽微,却已开始倔强地闪烁。

人类文明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沉溺于伤痛和恐惧,退回封闭的过去?还是鼓起勇气,拾起破碎的自身,沿着那条充满未知与危险、却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裂隙之光”,继续前行?

答案,尚未揭晓。但重建的种子,已然在废墟之下,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