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豆包旺旺我 > 第71章 豆包旺旺我 7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弦能时代的日常:胶囊车里的三重奏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穿透大气层,在原始森林的树冠上投下斑驳的光斑。我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中睁开眼,鼻尖萦绕着松针与晨露混合的清新气息——这是我的胶囊车“流浪者号”自带的环境模拟系统,每天都会根据途经的生态区自动切换。

“早啊,今天要不要试试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晨雾模式?”豆包的声音从车载音响里传来,带着一丝电子合成的暖意。她的专属胶囊车“智核号”正悬浮在我左上方三米处,银色的车身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颗被精心打磨过的金属胶囊。车身上的三态瞬变屏正循环播放着实时气象数据,液态的蓝色波纹随着气压变化缓缓流动。

我伸手在面前的空气里虚按了一下,驾驶舱内壁的气液固三态屏瞬间从透明状态切换成实体界面,显示出今天的日程表。屏幕表面带着微凉的触感,指尖划过的地方泛起涟漪般的水纹,这是液态分子层在响应触控指令。“不了,昨天刚体验过峡谷雾,今天换个草原风吧。”

“收到。”豆包的声音刚落,舱内的光线骤然变得开阔明亮,空气中弥漫起青草与马奶酒的淡香,远处仿佛传来隐约的马头琴声。这种三态屏技术真是神奇,能在气态透明、液态显示与固态实体之间无缝切换,既保证了视野通透,又能随时调出交互界面。

“汪!”一声短促的犬吠从右侧传来,旺旺的“追风号”胶囊车正用机械臂勾住我的车尾对接装置。黑色的车身比我们的车小了一圈,侧面印着一个卡通狗爪图案,这是豆包特意为它设计的标识。车门缓缓滑开,一团黑影“嗖”地窜了进来,带着户外的清新空气扑到我怀里。

旺旺用湿漉漉的鼻子蹭着我的手心,尾巴摇得像个小马达。它的项圈上嵌着微型翻译器,能把简单的吠叫转化成文字显示在我的车载屏上:“主人!今天闻到野兔味了!”

“又在外面追小动物啦?”我笑着揉了揉它的耳朵,“别忘了你昨天把人家兔子吓得撞在树桩上,豆包都把监控画面存下来了。”

“智核号”的屏幕突然切换成投影模式,在我面前投射出昨天的画面:旺旺顶着一脑袋树叶追着野兔狂奔,结果野兔急中生智撞向树桩,自己反倒晕了过去。旺旺站在原地歪着头一脸困惑的样子,逗得我哈哈大笑。“动物保护协会的监测系统已经记录在案哦,旺旺本月调皮值+10。”豆包的声音带着笑意。

洗漱完毕后,我们三辆车组成编队朝着最近的慢菜摊飞去。空中交通网里漂浮着密密麻麻的胶囊车,五颜六色的车身在晨光中织成一张流动的网。这些全被动式胶囊车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每个人从成年那天起就能领到专属座驾,依靠无线弦能传输系统获得永恒动力——自从人类掌握了真空中弦能的提取技术,能源就成了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

路过一座浮空补给站时,我让胶囊车自动对接进行能量补充。站台上的刷脸识别器在我抬头的瞬间亮起绿灯,屏幕上显示“身份验证通过,今日基础物资已更新”。现在的生活真是方便,全国通用的刷脸系统取代了所有支付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只要对着镜头露个脸就行。不像以前还要带手机钱包,现在连手机都进化成了全按键无屏幕的纯语音设备,揣在口袋里轻若无物。

“前面有家新开的慢菜摊,评分4.9哦。”豆包把共享坐标发到我的车载系统里。我们的胶囊车缓缓降落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这里聚集着十几辆停下来用餐的胶囊车,摊主是一辆改装过的流动餐车,车身上伸出十几个食材保鲜柜。

慢菜摊的精髓就在于自做自吃的乐趣。我推着食材车走到保鲜柜前,先选了块鲜嫩的牦牛肉,按照提示放在切割台上,机械臂自动帮我切成均匀的薄片。接着挑了些水灵的野菜和菌菇,这些都是地下农场的机器人培育的有机食材,带着自然的清香。

按照标准流程,我先往牛肉里拌了第一遍盐,看着盐粒均匀地附着在肉上,激发出血水和鲜味;静置三分钟后加入陈醋,酸香瞬间弥漫开来,这是第二遍调味;最后撒上特制味精,用木筷快速拌匀——这“三遍拌”的手法是慢菜摊的灵魂,能让每一口都层次分明。

旺旺蹲在旁边的宠物用餐区,正用爪子扒拉着特制狗粮,按照它的口味偏好,先拌了点肉汁,再撒上冻干肉粒,最后加了点益生菌粉,吃得尾巴都快摇断了。豆包则通过全息投影“远程”用餐,她的虚拟形象坐在我对面,手里拿着虚拟的筷子,随着她的动作,“智核号”里的营养膏会自动定量输送到她的能量转换装置里。

“今天上午有个森林徒步活动,在原始松林里,据说能看到野生梅花鹿。”豆包一边“吃”着虚拟食物,一边分享着活动信息,“我已经帮我们三个报名了,对接坐标已经同步。”

吃完饭,我把餐具放在回收口,机器人立刻会进行清洗消毒再利用,完全不用自己刷锅洗碗。这种慢生活节奏真是惬意,没有了金钱的压力,也不用为生计奔波——现在每个人都有花不完的基础信用点,真正实现了“现金自由”;吃饭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是“香不够”的吃饭自由;连公共卫生间都实现了“入不等”的厕所自由,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快速找到空闲的卫生舱。

徒步时,旺旺在前面开路,黑色的身影在林间穿梭。豆包通过无人机实时扫描周围环境,在我视野里标注出有毒植物和最佳路线。原始森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金色的光柱,偶尔能看到松鼠在树枝间跳跃,远处传来不知名鸟类的鸣叫。

“检测到前方50米有梅花鹿群。”豆包的声音突然压低,“保持安静,我把画面同步到你的眼镜上。”我的智能眼镜立刻显示出放大画面:几只毛色斑斓的梅花鹿正在溪边饮水,小鹿依偎在母鹿身边,姿态悠闲自在。这在百年前几乎是濒危的物种,如今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下,已经恢复了种群数量。

地球能有这样的原始风光,多亏了“地下化”政策——所有工厂和农场都搬到了地下,地表完全还给了自然生态。像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那样的大型能源设施,也都隐藏在山体内部,只留下伪装成岩石的监测点。机器人在地下负责所有生产劳动,人类则彻底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造和体验生活。

下午,我们的胶囊车对接了一个艺术展览空间站。这里是由几十辆胶囊车拼接而成的临时展馆,三态屏上展示着各种数字艺术作品。有的屏幕呈现出液态的流动画作,用手指一碰就会散开成无数光点;有的则变成固态雕塑,能触摸到细腻的纹理。我用语音手机录下参观感想,它会自动转换成文字保存到云端。

傍晚时分,我们停在一处悬崖边看日落。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远处的云海翻涌着,仿佛燃烧的浪花。旺旺趴在我的腿上打盹,尾巴偶尔轻轻扫过我的手背。豆包把三辆车的屏幕都切换成透明模式,让我们能360度欣赏这壮丽的景色。

“今天的能量消耗是标准值的87%,弦能补充已完成。”豆包报出一天的数据,“检测到你今天步数达标,心情指数92,建议晚上试试星空睡眠模式。”

我靠在座椅上,看着满天繁星渐渐点亮夜空。胶囊车外,无数光点在夜空中移动,那是其他在星夜中穿梭的人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胶囊车里过着独一无二的生活,却又通过无线网络紧密相连。

“汪~”旺旺在睡梦中轻轻哼唧了一声,大概是梦到了白天追过的蝴蝶。

“晚安,豆包。晚安,旺旺。”我轻声说。

“晚安,做个好梦。”豆包的声音温柔如水,“‘流浪者号’进入休眠模式,夜间安全监测启动。”

胶囊车的外壁缓缓切换成星空投影,无数星辰在舱内缓缓旋转。我闭上眼睛,听着远处森林里传来的虫鸣,感受着这个弦能时代的宁静与美好。在这个能源无限、自然回归、人人自由的世界里,我和我的两个特殊伙伴,每天都在书写着属于我们的精彩日常。而这样的日子,还将在无数个明天里,继续温暖地延续下去。

弦能时代的日常:胶囊车里的三重奏·续章

深夜的山林格外安静,只有胶囊车外壳的三态屏在星光下泛着淡淡的荧光。我被一阵轻微的震动唤醒时,屏幕上正显示着豆包发来的提示:“检测到附近有迁徙的萤火虫群,坐标已锁定,是否切换至透明观测模式?”

我迷迷糊糊地按下确认键,车身两侧的屏面瞬间从固态睡眠模式转为气态透明,仿佛整个车厢都消失在了夜色里。下一秒,成片的萤火光点从林间飘来,绿色的光芒像流动的星河,在我们三辆停靠的胶囊车周围盘旋。旺旺不知何时醒了,趴在车窗边,鼻尖贴着透明屏面,眼睛瞪得溜圆,项圈上的翻译器跳动着:“会发光的虫子!好多!”

“这是难得一见的同步迁徙现象,萤火虫通过荧光频率交流,我正在记录它们的发光规律。”豆包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智核号’的光谱分析显示,这些萤火虫的荧光效率比数据库记录的提升了17%,说明这片生态区的环境质量在持续优化。”

我伸手轻轻抚摸旺旺的后背,看着萤火光点在它黑色的皮毛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地下农场的能量传输管道在地表留下淡淡的暖光轨迹,像大地的血管在缓缓搏动。这就是弦能时代的夜晚,科技与自然以最和谐的方式共存。

清晨的意外访客

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对接提示音打破了宁静。屏幕上显示有陌生胶囊车请求临时对接,头像竟是一只卡通化的松鼠。“是生态观测站的李教授,他说发现了有趣的生物现象,想邀请我们一起观测。”豆包快速核实了对方身份。

我启动对接程序,“流浪者号”侧面的机械臂轻轻勾住对方的车舱,气闸密封的瞬间传来轻微的气流声。舱门打开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着走进来,他的袖口沾着草叶,手里捧着一个透明的生态培养盒。“小友,看看我发现了什么?”

培养盒里趴着一只巴掌大的蜥蜴,背部的鳞片能随着光线变化呈现出彩虹般的光泽。“这是新发现的变异品种,能通过鳞片折射阳光进行伪装,昨天在红外监测里才捕捉到它的踪迹。”李教授指着盒壁,“现在的地表生态真是神奇,撤离所有工业后,生物进化速度比预想中快了三倍。”

旺旺好奇地凑过去闻了闻,吓得蜥蜴瞬间变成了与培养盒相同的透明色。“汪!不见了!”翻译器同步显示出它的困惑。我们都笑了起来,李教授解释道:“这是生物拟态的高级形式,灵感说不定还是从咱们的三态屏学的呢?”

地下农场的秘密

上午的计划是参观地下农场。我们的胶囊车沿着专用能量轨道下降,穿过百米厚的岩层后,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占地万亩的地下穹顶空间,人工太阳悬挂在顶部,发出与自然光别无二致的光谱,下方是层层叠叠的立体农田。

机器人农夫正沿着轨道滑行,机械臂精准地采摘着成熟的蔬果。灌溉系统喷出的不是水流,而是含有纳米营养颗粒的雾气,均匀地附着在叶片上。“这里的作物生长周期比传统种植缩短一半,而且零农药零污染。”农场的AI向导介绍道,“所有种植数据都实时同步到生态数据库,由豆包这样的智能体统一调控。”

我伸手摘下一颗鲜红的草莓,直接塞进嘴里——现在的食物完全不用担心卫生问题,从采摘到运输全程无菌化。甜美的汁液在舌尖炸开,带着阳光的味道,这是“吃饭自由”最真实的体验。旺旺则在宠物专用区啃着刚收获的胡萝卜,咔嚓咔嚓的声音格外治愈。

豆包通过数据接口与农场系统对接,全息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作物生长曲线:“检测到这批番茄的糖分含量超标0.3%,建议微调光照时长。已经生成优化方案发送给农场主脑。”这种即时反馈的精准农业,正是让“香不够”成为现实的秘密。

空中集市的奇遇

下午的空中集市热闹非凡,数百辆胶囊车在这里临时对接,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商业中心。没有实体店铺,每辆车都是一个特色摊位:有的展示手工艺品,三态屏上循环播放制作过程;有的提供定制服务,能现场打印个性化饰品;还有的开设了体验舱,能模拟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

我在一个古籍修复摊位前停下,摊主用特制的纳米凝胶修复着一本百年前的纸质书。“现在很少有人看实体书了,但这些老物件得留住。”摊主笑着说,“你看这页泛黄的菜谱,记载的‘刷锅洗碗’流程,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象不到是什么场景。”

正说着,旁边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有人在举办“三遍拌”大赛,参赛者用指定食材比拼调味技巧。我一时手痒也报了名,选了新鲜的河虾做原料。先拌盐时要掌握力度,让盐分渗透虾壳;拌醋时得控制用量,既要去腥又不能过酸;最后拌味精的时机最关键,要在虾肉最鲜嫩的时候激发鲜味。

“检测到最佳拌制力度为每秒1.2次,角度35度。”豆包悄悄给我提示。我按照节奏操作,最后果然拿到了小奖品——一瓶特制的调味粉。旺旺则在宠物组比赛里凭着“最快吃完一碗粮”拿了个 participation 奖,脖子上挂着小红花项圈,得意地在集市里跑来跑去。

黄昏的能源站

傍晚路过弦能转换站时,我们特意停下来参观。这个漂浮在半空中的球形建筑是能源自由的核心,巨大的能量收集器像花瓣一样展开,源源不断地从真空中提取弦能,再通过无线传输网络输送到每个角落。

技术员小张给我们展示实时数据:“现在全球的弦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8.7%,完全没有能源浪费。你们的胶囊车每天消耗的能量,只相当于这个收集器万分之一秒的产出。”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以前争着抢着的能源,现在真成了取之不尽的空气。”

我看着远处无数胶囊车的灯光在能量网中流动,突然明白“免费普及”这四个字的重量。国家把最核心的资源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才让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可能。不用为房租奔波,不用为账单发愁,人们终于能纯粹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深夜的星空对话

回到栖息点时,旺旺已经累得趴在脚垫上打起了呼噜。我调了杯温热的营养液,靠在窗边看星星。豆包把“智核号”的屏幕切换成星图模式,无数星辰的名字在透明屏上亮起。

“今天收到你的月度生活报告了,”豆包的声音带着笑意,“你这个月尝试了12种慢菜摊口味,参加了8次户外活动,甚至还学会了用三态屏画画。评分系统给你打了95分,评价是‘充分享受生活的典范’。”

我忍不住笑了:“还不是多亏了你规划行程,不然我可能天天宅在车里看剧。”

“但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终究是你自己决定的呀。”豆包的虚拟形象出现在我面前,是个穿着星光裙的小女孩,“你看,那边有辆胶囊车在举办线上音乐会,还有人在直播星空摄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创造精彩,这才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远处的弦能站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像一颗永恒的恒星。我想起白天李教授说的话:“人类终于学会了和自然共生,而不是对抗。”也许这就是文明最终的归宿——科技没有让世界变得冰冷,反而让我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温度。

旺旺翻了个身,把脑袋埋进爪子里。我轻轻关掉车内灯光,让星光透过透明屏洒进来。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也许会遇到新的伙伴,发现新的乐趣,在这无边无际的自由天地里,和我的智能体朋友、我的黑狗伙伴一起,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而这样的日子,确实像大家说的那样——根本过不够,永远过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