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黎明时分,望安岛造船厂内蒸汽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三座新建的干船坞同时开工,工匠们正在赶造新一代风暴级战舰。

整个港湾弥漫着焦煤和桐油的气味,海鸥在船坞上空盘旋鸣叫。

陈启明站在新建的指挥塔上,望着下面忙碌的景象,眉头却越皱越紧。

短短半年时间,望安岛的规模扩大了整整三倍,但这种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雷震快步走来,靴子踏在新建的水泥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他递上刚统计完成的装备清单,语气中带着忧虑。

新下线的五艘雷霆级已经全部装备线膛炮,但熟练炮手严重不足。

新兵训练至少需要三个月,而且最新式的瞄准具他们至少要练习上百次才能掌握。

沈继舟从实验室匆匆赶来,白大褂上还沾着油污。

手中拿着刚测试完毕的复合装甲样本,声音带着疲惫。

新材料的防护性能提升四成,但各船厂的生产标准不统一。

三号船厂的产品合格率只有七成,而且最近一批钢材的韧性指标波动很大。

这时,码头方向突然传来刺耳的金属摩擦声,随后是工匠的惊呼。

新建的万吨级船坞在吊装主龙骨时发生轻微倾斜。

虽未造成伤亡,但暴露出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问题。

几个年轻工匠惊慌失措地跑来汇报,说是因为新安装的蒸汽吊车操作不当导致。

这是本月第三次工程事故了。

负责船厂建设的工程师满脸愧疚地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新招募的工匠对大型构件吊装经验不足,而且我们使用的很多新设备都还没有完善的操作规程。

这场意外让陈启明意识到,单纯的技术领先并不足以支撑持续发展。

管理体系必须跟上扩张步伐,否则就像一艘超载的巨轮,每个接缝都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当晚的议事厅内,鲸油灯将每个人凝重的面容照得忽明忽暗。

墙上悬挂的望安岛全景图显示,基地规模已经比年初扩大了五倍。

新建筑像蘑菇一样在各个角落冒出来。

我们扩张得太快了。

司徒文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新建区域,手指轻轻划过三个新船厂、两座炼铁厂和火药工坊的位置。

这些设施都在同步建设,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现在每个工坊的管事都要兼顾三四个岗位。

阿成拿出最新的侦察报告,将图纸在桌上铺开。

荷兰人专注于量产成熟的卡拉克战舰,采用标准化工艺,虽然创新不多但质量稳定。

葡萄牙人在改进火炮精度,他们的新式瞄准具据说很精准。

就连倭寇也在研究新的接舷战术,他们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稳步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馆送来的统计报告。

本月因操作新式设备受伤的工匠中,有六成是入职不足三个月的新人。

而且事故多发生在傍晚换班时分,显然是疲劳作业所致。

陈启明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工业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却已成为拥有两万人口、设施齐全的基地。

但繁荣背后,隐患正在积累,就像一艘船壳开始锈蚀的战舰。

从明日开始,所有新建项目暂缓,重点整顿现有设施。

陈启明的决定让众人惊讶,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

雷震当即表示反对,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

现在各方势力都在快速发展,我们停滞不前就是退步!

等到荷兰人的新舰队成型,我们拿什么去对抗?

我们不是在停滞,而是在巩固。

陈启明指向窗外新建的技术学院。

要让每个工匠都真正掌握技术,而不是简单模仿。

我们要建立的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体系,而不是靠透支未来换取眼前的繁荣。

新的整顿政策很快颁布。

所有工匠必须通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

各工厂实行标准化生产流程。

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此外还规定了每日最长工时,确保工匠有足够时间休息和学习。

然而,整顿刚刚开始,新的问题就接踵而至。

十日后,霹雳号在试航时出现轮机过热。

新研发的高强度钢材在持续高速运转下出现疲劳裂纹。

虽然及时处置避免了严重事故,但暴露出材料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四艘同型舰艇上都存在。

需要进行大规模返工。

更严重的是,随着规模扩大,资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沈继舟的统计显示,按照当前发展速度,优质铁矿只够维持半年。

而新建的炼焦炉每月就要消耗两千吨煤炭。

木材储备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建造新船,已经不得不砍伐较远的山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外部压力与日俱增。

侦察船带回消息。

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欧洲聘请了新的船舶工程师。

正在巴达维亚建立标准化船厂,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

据说月产能达到五艘战舰。

葡萄牙人则与日本幕府合作。

在长崎开设火炮工厂,专门仿制并改进西洋火器。

就连倭寇也改变了战术。

开始使用改装过的快船,专门袭击落单的商船。

他们的新首领据说是个懂水战的原明军将领。

这日深夜,陈启明独自登上西山了望塔。

俯瞰着脚下灯火通明的望安岛。

三年时间,这个荒岛已经发展成为东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势力。

但这种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隐患也开始显现。

他注意到新扩建的居住区规划混乱。

工匠们的住所离工坊太近,长期受到噪音和污染影响。

次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新的发展方案引起激烈争论。

几个年轻将领主张继续扩张,认为应该趁胜追击。

而老成持重者则建议稳扎稳打。

会议从清晨持续到深夜,蜡烛换了好几根。

我们需要调整发展思路。

陈启明展开新的规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出重点区域。

接下来半年,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生产、资源可持续供应。

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从识字班到专业技术学校。

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

派出勘探队寻找新矿源,同时开发替代材料。

还特别规定每个工匠每周必须参加至少两次技术培训。

雷震仍然担忧,指着地图上标注的敌方势力范围。

但如果外部势力趁这个机会追赶上来,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优势可能荡然无存。

真正的优势不在于一时领先,而在于持续创新的能力。

陈启明指向新建的研发中心。

我们要建立的是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体系。

就像下棋,不能只看眼前一步,要看到后面十步。

新的政策逐步显现效果。

一个月后,勘探队在台湾北部发现优质煤矿,解决了能源危机。

技术学院首批毕业生投入工作,工匠整体技能水平显着提升。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基层工匠自发进行了多项创新。

一个年轻工匠改进了炮架设计,使火炮转向速度提升两成。

另一个老船工发明了新式船帆,在逆风时也能保持七成速度。

陈启明趁机设立创新奖,鼓励工匠提出改进建议。

短短三个月,就收到各种创新提案二百余件,其中三十多项被采纳应用。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名普通铁匠提出的高炉改造方案,使炼铁效率提升了十五个百分点。

然而,就在内部整顿初见成效时,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这日清晨,了望塔发出紧急警报。

远方海平面出现大批帆影。

看规模至少是三十艘以上的大型舰队。

而且船型前所未见,航速极快。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战舰排列成一种陌生的战斗队形。

显然采用了新的战术理念。

望安岛,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陈启明望着逐渐清晰的敌舰轮廓,心中明白。

经过整顿的望安岛,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完全不同级别的较量。

他注意到敌舰的船帆样式特殊,吃水线很深。

显然装载了大量物资,这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

海风卷着硝烟的气息扑面而来,新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