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95章 文化展里的“三七记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章 文化展里的“三七记忆”

第九十五章 文化展里的“三七记忆”

离“三七文化展”开展只剩五天,李建国天天往研学基地跑。他抱着一摞旧物件——泛黄的《本草纲目》手抄本(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用了三十年的三七采收竹篮、去年被拒收的农残超标三七干品,还有上海订单的打包照片,一股脑全交给了负责布展的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咱文山三七的‘记忆’,得让来看展的人都明白,咱现在的好日子,是咋来的。”

开展当天,李建国特意穿了件新衬衫,胸前别着“道地三七讲解员”的徽章,早早站在展厅门口。来的人比预想中还多,有之前参加研学的孩子和家长,有外地来的药材商,还有本地的茶农。展厅入口处,巨大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文山三七的变迁:从过去零散种植、农残超标,到如今保护区里规范生长、扫码可溯源,画面最后定格在上海冷链车发车的场景。

“大家看,这是我爷爷当年种三七用的竹篮,”李建国指着展柜里的旧竹篮,声音洪亮,“以前种三七全靠经验,施多少肥、打多少药都没个准数,每年采收都得看收购商的脸色。”他又指向旁边的电子屏,点开自家三七地的溯源档案,“现在不一样了,每块地都有‘身份证’,施的有机肥、放的蚜茧蜂,连检测报告都记在上面,咱农民种得踏实,买的人也放心。”

走到“上海订单故事”展区时,围上来不少人。展柜里摆着当初的订单小票、打包用的礼盒样品,墙上贴着李建国架手机“云监装”的照片。“这500盒礼盒,是咱文山三七第一次大批量卖到上海的康养机构,”李建国笑着说,“发货前人家要‘云监装’,我当时还紧张,怕哪里做得不好,结果人家看完说‘就信你这透明劲儿’!”有位药材商掏出手机,当场就问能不能加合作社微信,想订一批特级三七,李建国赶紧把合作社的联系方式给他,心里乐开了花。

最热闹的是“三七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围着桌子,跟着工作人员用小秤称三七粉,学着辨别特级和普通三七的断面;家长们则拿着手机,扫码查看展柜里三七样品的溯源信息。李建国走到一个正对着旧《本草纲目》拍照的老人身边,老人感慨:“我年轻时候也种过三七,那时候哪想得到,现在的三七还能这么‘讲究’!”李建国说:“是啊,以前是‘有啥卖啥’,现在是‘好货不愁卖’,这都是‘标准’和‘文化’给的底气。”

傍晚闭展时,负责布展的工作人员递给李建国一本留言册。他翻开一看,上面写满了留言:“原来文山三七有这么多故事,下次要带孩子来体验种植”“扫码查溯源太放心了,已经订了两盒三七粉”“从农残超标到走向上海,这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李建国翻着留言册,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些字迹,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些留言,不仅是对文化展的认可,更是对文山三七的肯定。

回家的路上,李建国路过保护区的蓝色界碑,夕阳把界碑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林舟说过的话:“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是藏在每一株三七、每一个故事里的。”如今他终于明白,这文化展不只是展示“过去”,更是为了让文山三七的“道地”基因传得更远——从爷爷的旧竹篮,到上海的新订单,再到展厅里的每一句留言,这片红壤上的三七故事,正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晚风里带着三七的淡香,李建国抬头望向星空,心里盘算着:下次文化展,得把老周也拉来,让他讲讲自家三七加入合作社后的变化;还要把研学基地的孩子们画的三七画也展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文山三七的未来,正长在这些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