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张勤又在田间溜达。
他又看到有妇人在用一种笨重的直辕犁耕地,深浅不一,很费牛力。
他想起好像曲辕犁更好用,但具体结构他这农学研究生也没亲手打过铁啊。
只能含糊地跟韩老头比划:“老伯,你说这犁辕要是弯的,是不是拐弯省劲,入土也容易点?”
韩老头是伺候地的老把式,对农具门清,他琢磨了一下,眼睛一亮。
“哎!是这个理!弯辕…好像前朝有人弄过,俺试试找铁匠琢磨琢磨!”
张勤赶紧说:“慢慢试,不着急,咱先把手头地种好。”
他就这样一点点磨,把脑子里那些超越时代的零碎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变成韩老头和铁柱能听懂、能操作的“土法子”。
秋风吹起来的时候,司稼所那十亩地又成了皇庄一景。
豆荚饱满,胡瓜水灵,芋头叶子撑得像小伞。
尤其是那两亩养了一季绿肥的地,黑得流油,看着就馋人。
称量的时候,豆子产量比寻常地里高出不少。
李建成那边又得了信,更是满意。
消息传得更广了。
连长安城酒肆里闲聊的人,都知道东宫皇庄里有个小官,种地很有一手,用的法子稀奇古怪,但就是能多打粮食。
……
秦王府里。
房玄龄将一份更详细的简报放在李世民案头。
“殿下,打听清楚了。东宫那个司稼丞张勤,所用之法确实颇有效验。”
“主要是精耕细作,堆肥沤肥极为得法,选种也苛刻。此外,似还在试种绿肥、豆类与瓜菜间作等法。今岁豆菽之收,亦比寻常高出近两成。”
李世民拿起简报扫了几眼,放下。
他手指在案桌上轻轻敲了敲:“堆肥选种,间作绿肥…皆是费心费力之事,非一日之功。此人倒是个肯下苦功、做实事的。”
“继续留意着。若有其法之详录,设法抄录一份。”
“是。”房玄龄应道,顿了顿又说。
“听闻此人升任司稼丞前,曾在文书房因账目清晰受赏,亦因与罪官王晊饮酒而受牵连盘问,皆侥幸脱身。观其行止,似…颇知明哲保身之道。”
李世民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在这长安城里,懂得明哲保身,未必是坏事。去吧。”
皇庄里,张勤看着新收的豆子入了仓,心里盘算着明年那两亩肥地该种什么好麦种。
他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在秦王府的书房里被提到了两次。
他只觉得,这地里的活,真是越干越有意思。
……
秋收过后,地闲下来了,韩老头还在忙活。
他整天蹲在地头,拿着根木棍在地上划拉。
有时又跑去皇庄的铁匠铺,跟那满身煤灰的铁匠嘀嘀咕咕,比划着犁头的形状。
张勤看他在琢磨曲辕犁的事,心里也跟着琢磨。
这玩意儿好是好,但真要弄出来,得用铁,得找工匠,不是他们这小小的司稼所能摆弄的。
得上面点头,拨钱拨料。
找太子?他不敢。想来想去,还是得找引荐过他的太子中允王珪王大人。
他挑了个王珪大概不当值的时候,揣着几分忐忑,摸到了王珪办公的廨舍外。
门口的小吏拦住了他。
“王中允正与魏洗马商议要事,吩咐了不见外客。”小吏面无表情。
魏洗马?那就是魏徵了。
张勤心里更打鼓了,这两位都是东宫的重臣。
他只好硬着头皮,尽量说得恳切:“劳烦通禀一声,就说司稼丞张勤,有关于农具改良的要事求见王中允,只需片刻…”
小吏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了。
不一会儿出来,脸色有点怪:“王中允正忙,他说…你若有事,可直接向魏洗马禀报。”
张勤头皮一麻,但箭在弦上,只能硬着头皮进去。
屋里,王珪和魏徵正对坐着看一份文书。
魏徵抬起头,目光锐利得像刀子,直接刮在张勤脸上。
他这人向来严肃,不拘言笑。
“下官…司稼丞张勤,参见魏洗马,王中允。”
张勤赶紧行礼,头都不敢抬。
“何事?”魏徵的声音干脆利落,没半点废话。
张勤吸了口气,把事先想好的词倒出来。
“回魏洗马,下官与司稼所老农观察,现今所用直辕犁,犁身笨重,转弯费力,入土深浅难控,耗牛亦耗人力。”
“我等琢磨着,或许可将犁辕改为弯曲,配以可调节深浅的犁评,或能省力增效,利于深耕…”
他说得有些磕巴,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
魏徵听着,眉头微微蹙起:“弯曲犁辕?可有图样?可知需用多少铁料?工匠能否打造?”
“有粗略图样。”
张勤赶紧从怀里掏出几张纸,上面是他和韩老头一起画的歪歪扭扭的草图,标明了弯曲的犁辕、可以活动的犁评等关键部件。
“铁料耗费应与旧犁相仿,只是形状改动。已与庄内铁匠初步商讨过,他说…应能打造。”
魏徵接过那几张纸,看得非常仔细。
他虽不是工匠,但于实务上极是精明。
看了一会儿,他抬头问:“此法,老农如何说?”
“司稼所老韩头极为赞成,言若成,必省力不少。庄内其他几位老把式看了草图,亦觉可行。”
魏徵不再多问,将图纸收起,对王珪道:“叔玠,此事若成,于农事大有裨益。”
“我去寻几位工部退下来的老匠人再问问。”他又看向张勤,“你且回去等候消息。”
“是,是…”张勤如蒙大赦,赶紧退了出来。
魏徵办事雷厉风行。
他真去找了退休的工部老匠人确认,老匠人看了图,琢磨半晌。
“魏大人,这弯辕犁,前朝好似有人提过,未曾推行。”
“观此图,确有巧思,转弯省力,深浅可调,应是能用的。”
得了准信,魏徵直接去找了李建成。
他将图纸和询问结果一并呈上,言明此物若成,可提升耕作效率,利于太子宣扬重农之德。
李建成对具体农具不太懂,但听魏徵说好,又能增添政绩,便爽快地批了条子,让魏徵去找工部,拨付铁料工匠,先试制几架。
工部那边接到东宫批条,又是魏徵亲自来督办,自然不敢怠慢。
很快,几名工匠就照着张勤那粗糙的图纸,结合老匠人的经验,叮叮当当地打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