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和亲?王爷他有点难缠 > 第345章 夺其摄政之名,予其实质军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5章 夺其摄政之名,予其实质军权

他没有否认“先帝遗策”的可能,却将其升华到了维护皇权、防止奸佞的高度,坦然面对,光风霁月。

李余然心中最后一丝阴霾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愧疚与更加坚定的信任。

“朕,明白了。”他郑重道,“此后,朕与王爷,君臣一体,再无嫌隙。这晟国的江山,还需王爷与朕,一同守护。”

与此同时,安湄在西苑“拜访”了瑾太妃。

“太妃好算计。”安湄语气平静,却带着冷意,“只可惜,算错了人心。王爷的忠心,陛下的智慧,都超出了你的预料。”

瑾太妃瘫坐在椅中,面容灰败,喃喃道:“成王败寇……哀家无话可说。”

“太妃余生,便在这西苑,静思己过吧。”安湄转身离去,不再多看这个试图掀起风浪、却最终被风浪吞噬的女人一眼。

经此“格物大会”风波,李余然与陆其琛的信任关系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反而变得更加牢不可破。 朝野上下,再无人敢质疑皇帝与摄政王的同心同德。

而远在渊国的安若欢,在得知刺杀失败、陆其琛舍身护主、以及李余然与陆其琛关系反而更加紧密的消息后,站在窗前,久久不语。

“人心……果然是这世上最难测算,也最难掌控的变量。”他最终轻叹一声,“看来,与晟国的竞争,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君子之争了。”

“格物大会”风波如同一场淬火,将李余然与陆其琛之间的君臣信任锻造得更加坚不可摧。朝野上下清晰地认识到,这对曾经的“师徒”、如今的“君臣搭档”,其关系已超越了简单的权力制衡,升华为基于共同信念与生死考验的牢固同盟。

然而,权力的本质从未改变。 稳固的同盟之下,是责任与定位的悄然重塑。

皇宫,南书房。

李余然翻阅着由“新政评估司”汇总的、关于大会后续影响的报告。各国对晟国展现出的技术实力与开放姿态评价颇高,商贸洽谈也成果丰硕。但报告也尖锐地指出,晟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某些精密制造领域,与渊国仍有差距。

“王爷的伤势如何了?”李余然放下报告,问向一旁的安湄。

“御医说已无大碍,但伤及筋骨,需静养些时日。”安湄回道,她看着李余然眉宇间日益增长的沉稳与威仪,轻声道,“陛下,经此一事,王爷他……”

“朕知道。”李余然打断她,目光深邃,“摄政王以实际行动,给了朕一个最明确的答案。那么,朕也该给他,给天下一个答案了。”

他提起朱笔,在一份空白的诏书上,开始缓缓书写。这不是普通的圣旨,而是一份关乎国家根本格局的诏令。

数日后,大朝会。

文武百官肃立,龙椅上的李余然气度沉凝。陆其琛亦立于武官首位,手臂仍带着些许不便,但身姿依旧挺拔。

在例行政务奏报后,李余然没有像往常一样征询意见,而是直接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摄政王陆其琛,自先帝托孤以来,匡扶社稷,平定内乱,推行新政,巩固边防,劳苦功高,可谓擎天之柱。尤其日前‘格物大会’,舍身护驾,忠勇无双,天地可鉴。”

他先是高度肯定了陆其琛的功绩,群臣纷纷附和。陆其琛微微躬身,面色平静。

然而,李余然话锋随即一转:“然,朕承天命,御极已久,年岁渐长,于政务军机亦多有历练。摄政王多年来独撑大局,心力交瘁,旧伤频发,朕心实为不忍,亦恐长此以往,累及王爷安康,非国家之福。”

这番话,让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陛下这是要……?

李余然没有卖关子,直接宣布:

“故,朕决意,自即日起,摄政王陆其琛,加封‘镇国柱石亲王’,世袭罔替,享双倍亲王俸禄,见君不拜,剑履上殿。然,其‘摄政’之权柄……就此归还于朕。”

“摄政”权柄归还!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这句话由皇帝亲口在朝堂上宣布时,依旧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标志着持续多年的“摄政”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李余然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陆其琛身上,语气放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然,北境边防,关乎国本,非德高望重、经验老道者不能镇之。朕特旨,委任镇国柱石亲王陆其琛,总督北境一切军务,边军一应调度、将领任免,皆由其决断,无需事事奏报!望王爷善加珍重,为朕,为晟国,守好北大门!”

夺其摄政之名,予其实质军权!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且充满信任的安排。李余然收回了总揽朝政的“摄政”头衔,确立了自身无可争议的最高统治地位,避免了名实不符的尴尬。但同时,他将帝国最精锐、最关键的北境边防,全权交给了陆其琛,这不仅是酬功,更是基于绝对信任的托付!北境军权,本就是陆其琛经营最久、根基最深之处,如今名正言顺地归于他手,朝野无人能置喙,也彻底杜绝了任何关于“鸟尽弓藏”的猜测。

陆其琛缓缓出列,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面向龙椅,深深一揖,声音沉浑而平静:“臣……陆其琛,领旨谢恩。必当竭尽残年,为陛下守好北境,不负圣托!”

他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分不满,坦然接受了这身份的转变。从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到镇守一方的边军统帅。他明白,这是李余然能给出的、对彼此、对国家都最好的安排。他得到了善终的承诺和施展军事才华的舞台,而李余然则彻底掌握了至高权柄,消除了权力双核的潜在隐患。

退朝后,消息如风般传开。

有人感慨陛下手段老辣,恩威并施;有人钦佩摄政王急流勇退,胸怀坦荡;更多人则看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权力交接模式在不伤筋动骨、不累及黎民的情况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