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它既没有落入严惩陆系官员的陷阱,也没有包庇纵容引发众怒,而是以一种近乎霸道的方式,将焦点从“追究个人”强行扭转回了“维护科举公正”本身!成绩作废,重开恩科,给了所有学子新的希望,也彰显了皇帝维护制度公正的绝对决心!亲自担任主考,更是将皇权的威严直接注入科场,无人再敢质疑!

至于张文远,“暂停职务”既是一种暂时的处罚,也保留了日后查清真相、官复原职的可能,给了陆其琛足够的面子和转圜余地。

朝野上下,被这位年轻皇帝雷霆万钧又精准无比的手段所震撼。 士林的不满瞬间化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而朝臣们则看到了李余然在复杂局面下,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直指核心的魄力与智慧。

摄政王府。

陆其琛接到旨意时,正在擦拭他的佩剑。他动作未停,嘴角却缓缓勾起一抹极淡、却真实的笑意。

“好手段。”他低声自语,“釜底抽薪,反客为主。陛下,您终于……学会了如何驾驭这至高的权柄。”

他没有因为张文被暂停职务而恼怒,反而感到一种欣慰。李余然没有选择与他冲突,也没有懦弱退让,而是找到了一条更高明的路。这证明,他陆其琛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那个在背后策划这一切的黑手,尚未浮出水面。

杜明远看着晟国重开恩科、皇帝亲自主考的消息,脸上没有任何失望,反而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果然如此……李余然,你没有让我失望。”他抿了一口茶,“这样一来,戏台就搭得更大了。下一次,就不是一个小小的礼部侍郎了。”

他铺开信纸,开始书写密报:“……计划第一步已完成,成功将李余然注意力引至内部,并略微激化了其与陆其琛阵营的潜在矛盾。下一步,‘惊雷’计划可以启动了。目标:枢密院副使,陈继儒。”

陈继儒,掌管军械调配,是陆其琛在军中最重要的副手之一,也是“励耘阁”军工研制成果应用于军队的关键人物。

恩科顺利举行,李余然亲临考场,严格监考,选拔出了一批真正有才学的士子,其中寒门比例显着提高,大快人心。 他的威望不仅无损,反而更加稳固。

就在朝局似乎恢复平静之时,一道来自边境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惊雷,炸响了皇城!

北境一支精锐骑兵在换装新式弩机后,于一次例行巡逻中遭遇小股敌人,新弩机竟在关键时刻大规模出现卡壳、甚至炸膛!导致数十名精锐骑兵伤亡,巡逻队险些全军覆没!

军报直指负责军械验收与调配的枢密院副使陈继儒,指控其玩忽职守,甚至可能收受劣质军械供应商贿赂,以次充好,罔顾将士性命!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已不是科举舞弊那种文斗,而是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边防稳定和无数将士生命的惊天大案!而且,矛头再次直指陆其琛的核心班底,地位远比张文远重要得多!

陆其琛在王府接到消息的瞬间,捏碎了手中的茶杯。他眼中第一次迸发出毫不掩饰的杀意。

“他们……竟敢动到军队头上!”

北境军械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朝堂,激起的不仅是愤怒,更是深层次的警惕。这已不是简单的构陷,而是直接动摇国本、危及边防的毒计。陆其琛的震怒并非源于自身权力可能被削弱,而是源于对军队稳定、对戍边将士生命的极度重视。

摄政王府,气氛凝重如铁。

“查!但不止查陈继儒!”陆其琛声音冰冷,对封凛下令,“动用一切力量,查清这批问题弩机的来源,所有经手之人,所有验收环节!同时,严密监控北境军队动向,防止有人借机煽动军心!传本王令,北境各军,凡涉及新式军械,暂缓使用,全部封存待检!所需防务,暂以旧械及常规战法替代,确保边防万无一失!”

他的应对迅捷而老辣,第一时间稳定军队,切断可能蔓延的危机,并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链条,而非仅仅针对陈继儒一人。这既是保护可能的无辜者,也是不给幕后黑手断尾求生的机会。

皇宫,南书房。

李余然的愤怒同样炽烈,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他召来了安湄、韩霆,以及“新政评估司”中精通工械和审计的官员。

“陛下,”韩霆双眼赤红,抱拳道,“此事实在骇人听闻!末将请命,亲赴北境,查明真相,严惩元凶!”

安湄则更为冷静:“陛下,王爷已下令封存军械,稳定边军。当务之急,是双管齐下。明面上,由三司会审,彻查军械采购、验收流程,给天下一个交代。暗地里,需动用特殊渠道,追查问题弩机的真正源头,以及……消息为何能如此精准、迅捷地传入京城,并直指陈副使?”

李余然点头,他看向“评估司”的官员:“你们立刻组织人手,对所有‘励耘阁’研制、工部监制的新式军械,进行一次全面的、秘密的质量回溯审查,尤其是核心工艺和原材料来源。我们要知道,这究竟是孤立事件,还是体系存在漏洞。”

他没有像对待科举案那样直接动用皇权强行扭转局面,因为他深知,军队的事情更为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证据确凿,程序严谨。

渊国,皇都。

安若欢密切关注着晟国的动向。当他得知陆其琛果断封存军械、稳定边防,李余然并未急于抓人平息众怒,而是展开多层次调查时,他轻轻叹了口气。

“果然如此。”他对萧景宏道,“陆其琛和李余然,都跳出了个人权位的窠臼,直指问题的核心——国家安全与制度漏洞。我们的‘惊雷’,非但没能引爆他们的内部矛盾,反而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完善自身的军工体系和监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