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和亲?王爷他有点难缠 > 第340章 以我为主,择善而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0章 以我为主,择善而从

陆其琛站在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目光深邃:“他在适应。从被引导者,到真正的决策者,这一步,最是艰难。”他顿了顿,问道,“可有批阅出错之处?”

“暂无大错。只是……在一些细节权衡上,略显迟疑。尤其是涉及民生与利益的平衡时。”

陆其琛点了点头:“迟疑是好事,说明他懂得慎重。传信给我们的人,若非原则性问题,按陛下的旨意执行便是,无需再向本王请示。”

他在主动切割,将自己从日常决策中剥离出去,逼迫李余然独立行走。这是一种冷酷的温柔,也是他能给予这位年轻君主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历练。

数日后,朝会。

李余然就南方盐场纠纷做出裁决,他采纳了“新政评估司”的建议,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引入第三方审计,理清股权和利益分配,并制定了更透明的管理章程。裁决公布,虽未能让所有人满意,但程序公正,理由充分,各方也只能接受。

退朝后,李余然感到一阵虚脱,但更多的是完成一件难事后的充实感。他回到南书房,却发现案头多了一封没有署名的密函。打开一看,里面是对他今日裁决的寥寥数语点评,指出了其中两处可能被地方官员利用的模糊之处,并附上了更严谨的措辞建议。

字迹是熟悉的,属于陆其琛。

李余然握着那薄薄的纸页,心中百味杂陈。陆其琛没有在朝堂上干涉他,却在他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为他查漏补缺。这不再是教导,而是守护。

渊国,皇都。

安若欢仔细研究了李余然回京后的所有公开决策和施政动向。

“他成长得太快了。”安若欢对萧景宏道,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月牙川事件没有拖垮他,反而锤炼了他。陆其琛的放权,看似削弱了晟国中枢的决断力,但实际上,是在加速李余然的成熟。他们用一种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在进行权力过渡。”

“那我们下一步……”

“不能再小打小闹了。”安若欢目光决然,“既然离间不成,渗透受阻,那就正面交锋。启动‘织网计划’吧。”

“‘织网计划’?安相是指……”

“经济与规则之网。”安若欢走到巨大的晟国舆图前,“我们要利用我国在商贸、金融、技术标准上的优势,构建一个以我渊国为核心的贸易与协作网络。邀请西域诸国、南海城邦,甚至……尝试接触昭国,共同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将晟国排斥在外,或者,迫使其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加入。”

这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旨在从经济和技术层面,对晟国进行软性包围和规则约束。

“晟国如今内部改革,急需稳定的外部市场和资源。若被排除在外,其发展必然受阻。若想加入,就必须接受我们的规则,届时,我们便能从内部影响其经济命脉和发展方向。”安若欢解释道,“这是阳谋,比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制度的吸引力和外交的亲和力。”

不久后,渊国联合数个周边国家,宣布成立“东海商贸同盟”,推出统一的关税优惠、货币结算和货品质量标准,并宣布将共同开发新的海上商路。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这对正致力于通过互市和发展国内工商业来充实国库的晟国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若不能融入这个体系,晟国的商品将失去竞争力,发展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压力再次降临到李余然身上。这一次,不再是边境的刀兵相见,而是关乎国运的经济博弈。

朝堂上,争论再起。有主张强硬对抗,自行组建贸易圈的;有主张立刻派遣使臣,不惜代价加入“东海同盟”的;还有主张继续深化国内改革,苦练内功的。

李余然听着纷杂的议论,目光却投向了站在武官首位,一直沉默不语的陆其琛。

“摄政王有何高见?”他主动询问。

陆其琛出列,声音平稳:“陛下,渊国此举,意在规则制胜。强行对抗或卑躬加入,皆非上策。臣以为,我晟国当‘以我为主,择善而从’。”

他详细阐述:“其一,立刻责成户部、工部与‘励耘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加速制定我们自己的工商品质、计量、乃至商事律法标准,不能全然被动接受他人规则。其二,可派遣精干使团,与‘东海同盟’接触,谈判加入条件,重点在于争取对我国有利的条款,尤其是关乎我国优势产业的标准制定话语权。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他看向李余然,目光灼灼,“加快打通西南商路,与西域、南诏等国加强联系,绝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才是应对此类经济围堵的最佳策略。”

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战术,而是指明了战略方向——建立自身标准体系,进行对等谈判,开拓多元市场。这正是李余然一直在思考和推动的“制度构建”和“稳健布局”的延伸。

李余然眼中闪过激赏。陆其琛虽已放权内政,但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层面,他的眼光依旧毒辣,他的存在,依然是定海神针。

“摄政王所言,深合朕意!”李余然当即下令,就按此三策,迅速部署。

接下来的数月,晟国这台巨大的机器,在李余然的指挥和陆其琛的幕后支持下,高效运转起来。

“励耘阁”联合工部,日夜不停地推敲各项行业标准;以柳文渊为首的精通经济事务的官员组成了谈判使团,开始与“东海同盟”进行艰苦的磋商;而韩霆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率领一支精干的队伍,护卫着商队和外交人员,开始探索和打通通往西南的古老商路。

李余然变得更加忙碌,但也更加沉稳。他定期与陆其琛进行小范围的秘密会议,听取他对战略层面的分析。陆其琛不再直接发号施令,而是更像一个最高级的顾问,提供思路,分析利弊,将最终决策权,完完全全地交到了李余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