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三秒种大田 > 第469章 制定救灾方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雪粒子还在零星飘落,田埂上的积雪已经没过脚踝,踩上去咯吱作响。三秒站在田埂最高处,目光扫过眼前的玉米地——成片的秸秆歪歪扭扭地倒在雪地里,像被狂风折断的芦苇,只有少数未完全倒伏的秸秆还在寒风中摇晃,玉米穗上的积雪在微弱的天光下泛着冷光。

三十多名社员已经在田埂下集合,手里握着铁锹、竹竿、绳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焦急,却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老王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忍不住喊了一声:“三秒,快分活儿吧!再等下去,这玉米穗冻得更严重了!”

三秒点点头,清了清被寒风呛得有些沙哑的嗓子,声音响亮地传遍整个田埂:“大伙静一静!现在情况紧急,咱们得科学分工,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减少损失。我先跟大伙说下当前的灾情:大部分秸秆已经倒伏,有的从中间折断,玉米穗受冻泛紫,要是积雪一直压着,不仅玉米会冻坏,秸秆还会发霉,到时候连饲料都做不了。”

他顿了顿,指了指玉米地的不同区域:“咱们分三组干活,每组有明确的任务,大家听清楚了再行动,别乱了章法。”

“第一组,年轻社员跟我来!”三秒的目光落在二十多个年轻社员身上,他们大多是二十到四十岁,身强力壮,是救灾的主力,“你们的任务是用铁锹清理玉米根部的积雪。积雪压在根部,会让秸秆更难支撑,而且雪水渗进土壤,容易冻伤玉米根,后续想扶起来都难。清理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铁锹别插太深,离玉米根至少五寸远,别伤了根;二是把清理的积雪堆到田垄中间,别往玉米地两边推,防止雪水再流回根部。”

年轻社员们立刻响应,纷纷举起手里的铁锹:“放心吧三秒哥!保证完成任务!”小林往前站了一步,主动说:“三秒哥,我带几个人负责东边的地块,你带剩下的人负责西边,咱们比一比,看谁清理得又快又好!”三秒笑着点头:“好!就这么定了,注意安全,别滑倒了!”

“第二组,中年社员跟陈叔走!”三秒转向旁边的陈老五,又看了看十几位中年社员,他们经验丰富,力气也足,最适合扶秸秆的活儿,“陈叔,您经验足,这组就交给您指挥。你们的任务是用竹竿撑起压弯的秸秆,再用绳子固定。重点扶那些没完全折断、只是被积雪压弯的秸秆——先轻轻把秸秆扶直,别用蛮力,避免二次折断;然后把竹竿靠在秸秆旁边,用绳子在秸秆中部和上部各绑一道,绑得松紧适中,既能固定秸秆,又别勒伤茎秆。”

陈老五接过三秒递过来的一捆竹竿,用力点了点头:“大伙听好了!扶秸秆的时候一定要轻,咱们的目标是尽量保住能结果的秸秆,每多保住一根,就能多收一穗玉米。老张、老李,你们俩跟我负责中间的地块,其他人分成两组,分别负责南北两边,咱们分片儿干,别漏了任何一株能扶的秸秆!”中年社员们纷纷应和,扛着竹竿和绳子就往玉米地里走。

“第三组,老年社员和妇女同志跟赵二婶一组!”三秒最后看向几位老年社员和妇女,他们虽然体力不如年轻人,但心思细腻,适合收集玉米穗的活儿,“赵二婶,您细心,这组就麻烦您了。你们的任务是收集已经脱落或受冻严重的玉米穗,集中堆放在田埂边的塑料布上。注意区分:已经从秸秆上脱落的玉米穗,直接装进编织袋;受冻严重、颗粒泛紫发黑的玉米穗,单独放在一边;没受冻、只是被积雪覆盖的玉米穗,先别摘,等秸秆扶稳了再说。收集的时候轻拿轻放,别把玉米颗粒碰掉了,能多留一粒是一粒。”

赵二婶立刻接过话茬,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几块塑料布,分给身边的人:“大伙听我的,咱们两人一组,一人负责在前面找受冻的玉米穗,一人负责装袋。装袋的时候把袋口扎紧,别让雪水再渗进去。王大娘、李婶,咱们先从北边的地块开始,慢慢往南走,仔细点,别漏了!”老年社员和妇女们纷纷点头,拿着塑料布和编织袋,小心翼翼地走进玉米地。

分工完毕,三秒又补充了几句:“各组之间要互相配合,比如第一组清理完一片积雪,就跟第二组说一声,让他们赶紧过来扶秸秆;第二组扶完秸秆,要是发现有受冻严重的玉米穗,就跟第三组打个招呼。大家记住,咱们是一个整体,目标是尽量减少损失,齐心协力才能把活儿干好!”

“知道了!”社员们齐声回答,声音在雪地里回荡,带着一股昂扬的斗志。没有多余的废话,大家立刻按照分工行动起来。

年轻社员们率先冲进玉米地,铁锹在雪地里快速挥舞,积雪被一片片铲起,堆在田垄中间,露出下面发黄的玉米根部。小林带着几个人,动作麻利地清理着东边的地块,他一边铲雪一边喊:“大伙加把劲!争取半小时清理完这片,给其他组腾地方!”旁边的年轻社员们跟着响应,铁锹碰撞积雪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快就清理出一片空地。

陈老五带着中年社员们,在清理好的地块里扶秸秆。他先是蹲下身,仔细查看秸秆的受损情况,确认没折断后,才小心翼翼地把秸秆扶直:“老张,把竹竿递过来,稍微往左边靠一点,别挡着玉米穗!”老张赶紧递过竹竿,陈老五用绳子熟练地绑好,又拍了拍秸秆,确认稳固后才继续下一株。中年社员们跟着他的动作,一步步操作,原本倒伏的秸秆,渐渐在竹竿的支撑下挺直了腰杆。

赵二婶带着老年社员和妇女们,在玉米地里仔细寻找受冻的玉米穗。王大娘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捡起一个从秸秆上脱落的玉米穗,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积雪:“这玉米穗要是没受冻,能长到两扎长,现在可惜了。”赵二婶接过玉米穗,放进编织袋里:“别可惜了,能收回来多少是多少,总比烂在地里强。咱们仔细点,再找找,说不定还有能救的。”

三秒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一会儿帮年轻社员们铲雪,一会儿指导中年社员们绑绳子,一会儿又帮着收集玉米穗。他的棉袄早就被雪水和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冰凉,可他一点也不觉得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能救的玉米都救回来。

路过陈老五身边时,陈老五正扶着一根稍微细点的秸秆,眉头皱得紧紧的:“这根秸秆有点脆,扶的时候得更小心,不然容易断。”三秒凑过去,帮着陈老五一起扶:“您说得对,这种细秸秆,绑绳子的时候要松一点,别勒太紧。咱们尽量保住它,说不定还能结出饱满的玉米。”两人小心翼翼地把秸秆扶直,用绳子轻轻绑好,看着秸秆在寒风中稳稳地立着,都松了口气。

走到赵二婶身边时,她正拿着一个受冻严重的玉米穗,一脸心疼:“这玉米穗要是再成熟几天,就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受了冻,只能当饲料了。”三秒接过玉米穗,看了看:“当饲料也比烂在地里强,至少能挽回一点损失。咱们把这些受冻的玉米穗单独放着,等下一起送烘干房,烘干后就能联系饲料厂了。”

雪渐渐停了,太阳透过云层,在雪地上洒下淡淡的光。各个小组的进度都很快,清理完的地块越来越多,扶直的秸秆越来越密,收集的玉米穗也越来越多。田埂边的塑料布上,堆满了装玉米穗的编织袋,像一座座小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希望。

三秒看了看时间,从分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他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忙碌的社员们,看着渐渐恢复秩序的玉米地,心里充满了感动。他知道,这场救灾之所以能这么顺利,靠的就是大家的团结和配合,靠的就是每个人都把合作社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大伙歇会儿,喝点热水!”老周提着保温桶走了过来,她又回家烧了一桶热水,还带了些馒头和咸菜,“忙活这么久,都饿了吧,先垫垫肚子,咱们接着干!”社员们纷纷围过来,捧着热水,吃着馒头,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三秒接过老周递过来的热水,喝了一口,暖意在全身蔓延。他看着眼前的社员们,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家把这次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等明年春天,再种出更好的庄稼,让大家都能有个好收成。

休息了十分钟,社员们又投入到救灾中。雪地里,大家的身影还在忙碌着,竹竿、绳子、铁锹的碰撞声,社员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最动人的乐章。远处的天空渐渐放晴,阳光越来越明亮,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也照在社员们充满希望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