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兵号” 驾驶舱内,新聚变核心的淡蓝色能量指示灯稳定闪烁,凯的终端屏幕上,“护盾系统升级方案” 正与 “希望方舟” 号偏导护盾技术文档并列显示。随着新核心提供的澎湃动力,原本因能量不足而受限的护盾升级计划,终于具备了落地条件 —— 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套能同时抵御能量攻击与实体冲击的 “多层叠加护盾”,彻底解决之前面对追猎者时 “护盾易破碎” 的致命短板。

“‘老兵号’现有护盾是传统的‘单层能量屏障’,靠单一频段的能量流形成防御面,面对追猎者的‘深渊粒子炮’时,能量屏障很容易被高频粒子击穿,而且无法抵御实体弹丸的撞击。” 凯指着屏幕上的护盾失效模拟图,画面中,深渊粒子炮的淡紫色光束击中护盾后,屏障瞬间出现裂纹,不到 3 秒就彻底破碎,“而‘希望方舟’号的偏导护盾技术,核心在于‘多频段能量耦合’—— 通过不同频段的能量流叠加,形成具有‘弹性缓冲’能力的防御层,既能偏导能量攻击,又能通过能量流的震荡抵消实体冲击。”

雷诺站在屏幕旁,目光停留在偏导护盾的结构示意图上:“但这种技术的能耗肯定很高吧?之前我们的旧核心连维持单层护盾的满功率运行都困难,新核心虽然动力强劲,能支撑这种多层护盾吗?”

“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凯调出能量消耗模拟数据,“纯照搬‘希望方舟’的偏导护盾,能耗会达到旧核心输出功率的 180%,就算新核心提升了 50% 的功率,也只能维持 15 分钟的满功率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做‘适应性改造’—— 保留偏导护盾的多频段耦合原理,简化能量流层级,打造‘三层叠加’的轻量化版本。”

星璃走到终端前,灵能轻轻覆盖在屏幕上的技术文档,能 “感知” 到偏导护盾能量流的运行轨迹 —— 创世文明的设计中,护盾能量流分为 “高频偏导层”“中频缓冲层”“低频加固层”,三层通过量子耦合形成联动,攻击来袭时,高频层先偏导能量粒子,中频层缓冲冲击力,低频层则作为最后防线加固屏障。“我们可以将高频层的频段范围缩小,只针对追猎者常用的深渊能量频率,这样能减少 30% 的能耗;同时将低频层与新核心的能量输出直接绑定,通过实时调整能量供给,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团队立刻分工展开工作:凯负责护盾控制系统的代码重构,将偏导护盾技术的核心算法与 “老兵号” 现有系统适配;莉娜则在武器测试舱搭建模拟攻击平台,准备用不同类型的武器验证新护盾的防御效果;星璃协助校准能量流频段,确保三层护盾能精准响应攻击类型;雷诺则全程监控新核心的能量输出,确保升级过程中核心不会因负载过高出现故障。

三天后,“多层叠加护盾” 的硬件改造率先完成。“老兵号” 船体外部,12 个新安装的 “护盾能量发生器” 均匀分布在舰首、舰身和舰尾,发生器外壳采用与新核心相同的超分子自修复合金,能在护盾受损时同步修复发生器本身。凯在驾驶舱内启动护盾激活程序,终端屏幕上的能量输出曲线开始快速攀升,新核心的功率指针从常规运行的 40% 升至 75%,12 个发生器同时发出淡蓝色的能量光晕,逐渐在船体周围形成一层半透明的屏障。

“第一层‘高频偏导层’激活!能量频段已锁定深渊能量常用的 12.7-15.3Ghz 范围,能耗占新核心输出的 25%!” 凯的声音带着兴奋,屏幕上的护盾监测图显示,高频层的能量流正以每秒 50 次的频率快速震荡,形成一道无形的 “能量滤网”。

星璃的灵能延伸至护盾外侧,能清晰 “看到” 高频层的能量流轨迹 —— 它们像细密的网,当她用灵能模拟深渊粒子的攻击时,粒子刚接触护盾就被高频能量流 “弹开”,无法穿透屏障。“偏导效果比预期好!高频层对深渊粒子的偏导率达到 92%,剩下的 8% 能量会被第二层缓冲层吸收。”

随着凯按下 “激活第二层” 的按钮,新核心的功率指针进一步升至 85%,护盾的颜色从淡蓝色转为浅蓝色,屏障表面泛起细微的波纹。“中频缓冲层激活!采用‘弹性能量流’设计,能通过能量波纹的震荡抵消冲击力,能耗增加 20%,当前总能耗占新核心输出的 45%!”

莉娜在武器测试舱启动了 “实体弹丸发射器”,一枚直径 10 厘米的合金弹丸以亚光速射向护盾。弹丸击中中频层时,屏障表面的波纹瞬间放大,像水面遇到石子般泛起涟漪,弹丸的速度在波纹的缓冲下逐渐降低,最终停留在屏障外侧,被能量流缓缓 “推离” 船体。“实体冲击测试成功!弹丸的动能被完全抵消,护盾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最后激活的是 “低频加固层”,新核心的功率指针稳定在 90%,护盾的颜色转为深蓝色,屏障厚度明显增加。“低频层采用‘能量密度集中’设计,将剩余能量集中在船体关键部位 —— 舰首、引擎舱和驾驶舱,形成‘重点防御区’,能耗再增加 25%,总能耗达到新核心输出的 70%!”

当三层护盾完全激活时,“老兵号” 像被一层深蓝色的光晕包裹,在 “先锋号” 前哨站的停泊区格外醒目。凯调出护盾综合性能报告:“对能量攻击的防御能力提升 230%,能抵御追猎者深渊粒子炮的 12 次连续攻击;对实体冲击的防御能力提升 350%,可承受直径 30 厘米以下实体弹丸的直接撞击;但满功率运行时,新核心的能源消耗速率是常规状态的 3 倍,剩余能源仅能支撑 28 分钟,且无法同时启动主炮等高能武器。”

“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雷诺看着屏幕上的性能数据,脸上露出难得的轻松笑容,“之前我们面对追猎者的侦察舰,护盾只能撑 3 次攻击就会破碎,现在能承受 12 次连续攻击,足够我们在战斗中寻找反击机会,或者安全撤离。至于高能耗,我们可以通过‘智能调控’来解决 —— 平时只启动高频偏导层和中频缓冲层,维持基础防御,遇到高强度攻击时再临时激活低频加固层,这样能大幅降低能耗。”

为了验证 “智能调控” 的可行性,团队进行了实战模拟测试。莉娜操控 “破浪号” 模拟追猎者侦察舰,从 300 公里外发起攻击:先是两轮深渊粒子炮射击,“老兵号” 仅启动高频层和中频层,就成功偏导了粒子攻击,新核心能耗稳定在 45%;当 “破浪号” 发射实体鱼雷时,凯立刻启动低频加固层,护盾瞬间进入满功率状态,鱼雷击中护盾后被完全抵消,而新核心的能耗仅在鱼雷攻击的 10 秒内升至 90%,攻击结束后迅速回落至 45%。

“智能调控模式可行!” 凯的声音带着激动,“通过预设攻击识别程序,护盾能根据来袭武器类型自动调整防御层级,平均能耗可控制在新核心输出的 50% 以内,既能保证防御效果,又能延长续航时间。如果遇到大规模战斗,我们还可以关闭非必要的系统,比如生活区的部分照明和水循环,将更多能量分配给护盾。”

星璃则在测试中发现了新的优化空间 —— 她通过灵能感知到,三层护盾的能量流在耦合时存在轻微的 “相位差”,导致约 5% 的能量浪费。“如果用灵能引导能量流的相位同步,能减少这部分浪费,让护盾的能耗再降低 8%,同时提升 10% 的防御稳定性。”

凯立刻在护盾控制系统中加入 “灵能校准模块”,当星璃的灵能注入系统后,屏幕上的能量浪费率从 5% 降至 0.3%,新核心的能耗进一步降低至 42%,满功率续航时间延长至 35 分钟。“这简直是完美的配合!” 凯兴奋地拍了拍终端,“灵能校准 + 智能调控,我们彻底解决了高能耗的问题,现在的多层叠加护盾,既能打硬仗,又能持久战!”

随着测试的深入,团队还为新护盾增加了 “局部强化” 功能 —— 当探测到攻击将集中在某一区域时,护盾能将能量临时集中到该区域,形成 “防御凸起”,进一步提升局部防御能力。在针对舰首的集中攻击测试中,“局部强化” 后的护盾承受了 20 次深渊粒子炮的连续射击,仍未出现破碎迹象,而新核心的能耗仅短暂升至 80%。

当所有测试完成,“老兵号” 缓缓驶回 “先锋号” 前哨站的停泊位时,船体周围的深蓝色护盾仍在稳定运行。前哨站的工作人员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于这层能抵御双重攻击的 “蓝色屏障”——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面对追猎者时 “安全感” 的具象化体现。

驾驶舱内,雷诺看着屏幕上的护盾状态报告,手指轻轻敲击着指挥椅的扶手:“有了这套护盾系统,我们终于不用再像之前那样,面对追猎者时只能狼狈逃窜。接下来,我们可以主动出击,去探索遗忘星域的更多区域,寻找其他可能存在的文明遗迹,甚至与追猎者的巡逻队正面周旋。”

莉娜走到观察窗前,看着 “老兵号” 周围的深蓝色护盾,眼中满是坚定:“下次再遇到追猎者的侦察舰,我一定要用‘深渊破甲炮’试试,看看他们的攻击在我们的新护盾面前,还能有多少威胁!”

星璃靠在驾驶舱的角落,额间的晶体泛着柔和的光芒。她能感知到新护盾中稳定流动的能量,也能 “看到” 创世文明的偏导护盾技术在这个时代焕发生机 —— 这是跨越万年的技术传承,也是人类文明在危机中不断突破的证明。

凯关闭了终端屏幕上的测试数据,调出 “先锋号” 整体护盾升级计划:“‘老兵号’的成功只是开始,我们接下来要将这套多层叠加护盾技术推广到‘先锋号’主舰和其他护航舰上。虽然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但只要能提升整个舰队的防御能力,一切都值得。”

夕阳透过驾驶舱的舷窗,洒在 “老兵号” 周围的深蓝色护盾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团队成员们知道,护盾系统的革新,不仅是 “老兵号” 的一次升级,更是整个遗忘星域对抗追猎者的 “防御基石”。有了这层坚实的 “蓝色屏障”,他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时,心中多了一份底气,一份从容,一份对胜利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