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38章 他们发了证,可没人认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他们发了证,可没人认章

夜色如墨,将恩施的物流中转站染成一片沉默的钢铁丛林。

铁皮屋顶在夜风中发出低沉的“吱呀”声,像一头疲惫巨兽的喘息。

冷风从破损的窗缝钻入,卷起地面积尘,带着锈蚀金属与陈年机油混合的刺鼻气味。

李默裹紧单薄的工装外套,指尖触到袖口磨破的毛边,粗糙的纤维刮过皮肤,像他此刻的心绪——隐忍而锋利。

他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毫无波澜地成为这片丛林里的一道影子,在监控盲区与叉车阴影间无声穿行。

挂着“省级创新示范点”金字招牌的“职工议事会”办公室灯火通明,玻璃映出晃动的人影。

门缝里漏出空调的嗡鸣和领导念稿的回音,字正腔圆却空洞无物。

墙上贴满了会议照片,成员们佩戴着统一的红色袖章,神情肃穆,袖章边缘在强光下泛着塑料的冷光。

厚厚几大本会议记录整齐地摆在书架上,皮革封皮泛着虚假的光泽,仿佛只为等待上级部门翻阅时那一声轻响。

然而,灯光照不到的角落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茶水棚的灯泡昏黄,电线裸露,随着风轻轻摇晃,在墙上投下扭曲跳动的影子。

几个刚下工的工人围坐在铁皮桌旁,搪瓷杯里漂着几片发黑的茶叶。

他们压低了声音,嗓音沙哑,满是疲惫和嘲讽:“议事会?议个屁!每次开会都是走过场,念稿子,最后决议全是上面早就定好的,咱们就是去鼓掌的。”话音落下,只听见热水壶在炉上“嘶嘶”喘气,蒸汽模糊了他们布满倦意的脸。

“可不是,上回报上去的那个‘优化建议’,还是刘工头写的,跟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另一人冷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那温度早已凉透,像他们被敷衍的期待。

李默端着一杯凉透的茶,静静听着,杯壁的寒意透过掌心渗入血脉。

他眼神比夜色更深,像一口沉入地底的井。

他在这里潜伏了整整七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像一头耐心的孤狼,观察着这套精密运转却毫无灵魂的官僚机器。

第七天深夜,他趁着交接班的混乱,悄无声-息地溜进空无一人的茶水棚。

他从怀里掏出一叠薄如蝉翼的油纸,指尖传来纸面细微的毛刺感。

上面是用铅笔细细拓印下来的图案——那是他在岳阳渡口搜集到的,最原始的“结绳议事”图解,一套早已被遗忘的,属于码头工人的原始编码。

铅笔线条在昏灯下泛着微弱的银光,像暗夜中潜行的蛇。

他没有留下任何字条,只是将这叠拓片悄悄塞进了茶水棚一个满是杂物的抽屉最深处。

抽屉滑动时发出干涩的“咯吱”声,混着铁锈味的空气扑面而来。

第二天,一个年轻的维修技工找工具时,无意间翻出了这叠油纸。

他本想随手扔掉,却被上面奇特的绳结图案吸引。

指尖抚过纸面,那些凹凸的拓印仿佛有了生命。

他忽然想起,昨晚听几个老师傅吹牛时,提到过一些听不懂的黑话,什么“龙抬头扣”、“凤凰单展翅”,似乎和手头这几个图样隐隐对应。

好奇心像一粒火种,瞬间点燃。

他悄悄把拓片带回了宿舍,对照着老师傅们酒后的只言片语,熬了一夜,竟然真的破译了几个基础编码的含义!

窗外雨滴敲打着铁皮屋顶,节奏如鼓点,仿佛在为他的顿悟伴奏。

“龙抬头扣”代表订单优先,“凤凰单展-翅”意味着轻货先行,“双鱼结”则是请求换班……这哪里是什么黑话,这分明是一套完整、高效、且只属于他们内部的“暗账系统”!

一股压抑已久的兴奋在工人群体中无声地蔓延。

技工连夜用废旧的木牌和绳子,刻制、编织出十几套基础的“议事牌”。

木屑在灯下飞舞,麻绳在掌心摩擦出温热的触感。

没有会议,没有宣告,这些木牌像暗号一样,在工友间悄然传递。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块小小的木牌就挂在了相应的货区。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绳结,却浇不灭那悄然生长的默契。

三天后,包工头刘胖子第一个发现了不对劲。

他拿着总调度室下发的派工单,却发现仓库里的货物分配完全乱了套。

明明指定要先发的重货被堆在角落,几单利润微薄的轻货却被优先装车。

他怒气冲冲地冲进仓库,对着一群工人咆哮:“谁让你们自作主张的?订单都看不懂吗?”他的声音在高耸的货架间回荡,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飞向灰蒙蒙的天际。

然而,回应他的,是一片诡异的沉默。

几十个工人只是默默地干着手里的活,铁链拖地的“哗啦”声、叉车启动的低吼,成了唯一的背景音。

他们眼神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默契,像一群共享秘密的守夜人。

刘胖子揪住一个老实巴交的装卸工:“说!这是怎么回事?”

那工人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掌心还残留着绳结勒出的红痕。

他指了指货架上一个不起眼的绳结木牌:“刘头,我们没乱来,都是按‘规矩’办的。”

“什么他妈的规矩!”刘胖子吼道,唾沫星子飞溅。

“就是……咱们的规矩。”工人说完,便不再言语,周围所有人都像被下了禁令,集体沉默。

那“规矩”,正是那套无人认证、无处备案,却已在他们心中达成共识的结绳逻辑。

它绕开了所有官方流程,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姿态,精准地回应着工人们最真实的诉求。

李默站在中转站外的山坡上,晨雾正浓,湿冷的空气贴着皮肤爬行。

他看着一辆辆货车井然有序地驶离,引擎的轰鸣由近及远。

其中一辆车的车窗上,用静电贴膜贴着一道小小的、用红绳剪出的“双鱼结”剪纸,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他嘴角微微上扬,转身没入浓雾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如风过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