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 > 第228章 炼钢铁造船兴实业 归朝将惊见新政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8章 炼钢铁造船兴实业 归朝将惊见新政昌

徐光启的话音刚落,朱由校已弯腰抄起钢锭。

指尖捏着钢锭转了两圈。

冰凉的金属蹭得指腹发麻。

“木类元素融进钢里?”

朱由校抬眉看向毕懋康,龙袍扫过石桌。

“毕爱卿,调三间工坊、二十名老工匠,专供徐爱卿搞研究!”

“户部拨银,要多少给多少,不准打折扣!”

徐光启眼睛亮得像燃着的烛火。

“噗通” 跪地。

“臣谢陛下!摸清物质规律,炼钢能省料,种地能高产,制药能对症!”

“这才是根本!”

朱由校伸手扶他,指尖戳了戳钢锭。

“炼钢是工业的根,光靠京城军械局不够!”

他转身走到舆图前,手掌拍在湖广地界。

“传旨!汉阳设总铁厂!”

“长江水运顺道,湖广的铁矿、煤炭直接运进厂,搞成产业链闭环,产能翻十倍!”

魏忠贤躬身如弓,蟒袍扫得地砖响。

“奴婢遵旨!这就催户部、工部对接,三个月内选址、调工匠,绝不耽误!”

朱由校又转向徐光启,语气沉了沉。

“天津船政局,你得盯紧!”

“西洋战船的技术要学,但不能照抄!把郑和宝船的图纸翻出来,搞技术融合!”

“造能远洋、能作战、还能装货的大福船,既要能防倭寇,还要能通南洋!”

徐光启连忙捧出怀里的图纸,图纸边角沾着松香。

“臣已去了三趟船政局!工匠们拆了西洋战船的龙骨,对照《郑和航海图》,新船图纸都画好了!”

“半年!半年内保证下水试航!”

“好!”

朱由校拍了下桌案,茶杯震得叮当响。

“船政局要的钢材,京城军械局先供着!”

“等汉阳铁厂投产,就近调运,把造船成本砍一半!”

十日后,辽东通往京城的官道上,马蹄声震得尘土飞扬。

一队骑兵疾驰如箭。

为首的熊廷弼勒着马缰,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马掌踏在路面上,只响不颠。

他皱着眉低头看。

路面是青灰色的硬块,平整得像削过的石板。

“这路……”

熊廷弼猛拽缰绳,战马嘶鸣着停下。

“是用水泥浇的?”

马前蹄刨了两下,蹄铁擦过路面,只留下浅浅的印子。

“回大人!”

身后的驿卒催马跟上,声音洪亮。

“这是陛下搞的官道升级工程!”

“从辽东到天津再到京城,全换成水泥路!下雨不烂泥,跑马比以前快三成!”

熊廷弼翻身下马,手指摩挲着路面的纹路。

纹路凹凸,防滑还结实。

“驿站也改了?”

他看着路边新修的青砖驿站,屋檐下挂着 “补给站” 的木牌。

“改了!”

驿卒笑道。

“每三十里一个补给站,有热水、有干粮,军卒换马不耽误事,商旅也愿意走!”

熊廷弼重新上马,马掌踏在水泥路上,节奏均匀。

刚行出三里,路边的田地突然撞进眼里。

农户们正弯腰收番薯,铁犁翻起的土块里,埋着圆滚滚的番薯,足有拳头大。

田埂上堆着的粮袋,垒得比人还高,上面盖着 “官仓收储” 的印戳。

“去年辽东还闹粮荒,这怎么……”

熊廷弼勒住马,满脸诧异。

“这是徐大人推广的新作物!”

驿卒指着田里的番薯秧。

“亩产千斤!陛下还免了种新作物的赋税!”

“以前荒坡都长草,现在全种了土豆、番薯,粮食吃不完!”

熊廷弼顺着驿卒指的方向看。

远处的荒坡上,绿油油的土豆秧铺得满地都是,农户正用小推车往家里运土豆。

行至山海关,城楼的变化让熊廷弼瞳孔骤缩。

原本的木质城楼,换成了钢铁梁柱,黝黑的钢柱比碗口还粗,牢牢扎在地基里。

几名工匠正往城墙上钉钢板,钢板边缘闪着新炼的寒光。

“这城楼……”

熊廷弼翻身下马,走到城根下,手掌拍在钢柱上,冰凉坚硬。

“回大人!这是用京城军械局的新钢造的!”

守将快步上前,躬身行礼。

“陛下说,要把边防城楼全换成钢铁的,后金的攻城锤撞不动!”

他指向城楼上的火炮。

“您看,那是改良的红衣大炮,射程五里,准头能砸中城头的麻雀!”

熊廷弼抬头,炮身刻着精密的纹路,炮口对着关外,透着威慑力。

他心中震撼。

离开京城两年,竟连城楼都换成了钢铁的!

三日后,队伍抵达天津城外。

还没进城,嘈杂的人声就撞进耳朵。

熊廷弼抬头望去,城门楼子上挂着 “天津卫” 的匾额,匾额下的城门洞,往来商旅络绎不绝。

“这是天津?”

他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

两年前他路过时,城门边全是流民,如今竟这般热闹。

策马进城,街道两旁的商铺一间挨着一间。

绸缎庄挂着新染的红绸,粮行门口堆着麻袋,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更稀奇的是,街角竟有一间 “西洋钟表铺”,柜台里摆着滴答响的钟表,掌柜正给一个农户讲解怎么看时间。

“这钟表…… 农户也买得起?”

熊廷弼问驿卒。

“陛下让工部仿制西洋钟表,成本降了七成!”

驿卒笑道。

“农户买个小的,种地看时辰方便!”

正说着,一阵 “哗啦” 的声响传来。

熊廷弼转头,只见银号掌柜正用天平称量银币,银币上刻着 “天启通宝” 四个字,边缘还铸着花纹。

“这是……”

“天启银币!陛下新铸的!”

驿卒掏出一枚银币,递到他面前。

“分量足、成色好,做生意、交赋税都能用,比铜钱方便多了!”

熊廷弼接过银币,指尖摩挲着纹路。

以前用铜钱,买东西要扛着一串,如今一枚银币就能买半袋米。

往前走了百余步,琅琅的读书声突然飘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熊廷弼勒住马,顺着声音望去。

街边一座青砖瓦房,门楣上挂着 “天津蒙学” 的牌匾。

院子里,几十个孩童穿着统一的青布褂子,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

窗外,几个农户踮着脚往里看,脸上满是笑意。

“天津是军镇,以前都是军户和流民,哪有闲钱送孩子读书?”

熊廷弼皱起眉,翻身下马。

他走到街边一个卖糖人的小贩身边,拱手道。

“掌柜的,这蒙学是何时开的?农户也能送孩子来?”

小贩手里转着糖稀,笑道。

“大人是刚从边关回来吧?这蒙学是去年开的!”

“陛下下的旨,每个州县都要设蒙学,学费全免,还管一顿午饭!”

他朝院子里努努嘴。

“我家娃也在里面读书,识了字,以后说不定能当账房先生!”

熊廷弼猛地转头,看向院子里的孩童。

最小的不过五岁,手里握着粗制的毛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 “一、二、三”。

他又看向街道两旁。

绸缎庄的伙计在算账,用的是新造的算盘。

铁匠铺的掌柜在看图纸,图纸上画着新的农具。

连卖菜的农户,都能用银币算账。

钢材充足、道路通畅、商旅云集、孩童读书、银币流通……

这哪里是以前的天津?这分明是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熊廷弼僵在原地,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马缰。

许久才喃喃地发出一声惊呼。

“当今圣上…… 到底创下了何等基业?这天津…… 竟有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