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347章 北疆经略 铁腕怀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7章 北疆经略,铁腕怀柔

紫禁城内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沉淀,来自帝国北疆的六百里加急奏报,便如同一声凛冽的号角,将崇祯和整个帝国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了广袤而危机四伏的北部边境。这一次,奏报的来源并非烽火连天的辽东(那里大局已定),而是更加遥远、陌生且充满原始力量的黑龙江流域乃至其以北的漠北腹地。

乾清宫西暖阁内,炭火依旧旺盛,但空气却因摊开在巨大御案上的那幅新绘制的《北疆坤舆略图》而显得凝重了几分。地图之上,大明传统的“九边”防线向北大幅延伸,黑龙江如一条墨绿色的巨龙蜿蜒东去,而更北方,则是用虚线勾勒、标注着“林中百姓”、“使鹿部”、“使犬部”乃至更遥远的“罗刹人(沙俄)探察踪迹”的广袤空白区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崇祯负手立于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标注点。他的身旁,站着风尘仆仆刚从北疆赶回的北疆都护府首任都护 (可原创一名干练武将,如毛文龙旧部或有开拓精神的将领,暂称“周遇吉”以符合明末背景,但需注明为虚构拓展人物),以及兵部尚书孙元化、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新任北疆都护周遇吉面色黝黑,铠甲上还带着北国的风霜,眼神中既有长期戍边的坚毅,也有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陛下,”周遇吉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久经沙场的沉稳,他指着地图上黑龙江中游一处新标注的据点,“此乃我北疆都护府开府之地,暂名‘瑷珲城’(注:历史上为后来所建,此处剧情需要提前)。选址于此,乃因它地处黑龙江要冲,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可屯田,可泊船,更可震慑江北诸部,阻断罗刹人顺河南下之路。”

他顿了顿,继续汇报,语速不快,却条理清晰:“自陛下设立北疆都护府旨意抵达,臣即率五千精锐(混编有新式火器部队及骑兵),并携工匠、流民五千户,共计万余人,乘夏季水势,乘船北上至此处。历时三月,已初步筑城垒、设营寨、建码头。如今,瑷珲城已初具规模,城墙以木石夯筑,高两丈,设炮位十二处。城内官署、仓廪、营房、匠作坊一应俱全。城外开垦荒地万亩,试种了土豆与春麦,长势……尚可,然北地苦寒,生长期短,需持续摸索。”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停留在地图上:“周都护辛苦了。开局维艰,能在短短时日内于蛮荒之地站稳脚跟,已属不易。说说北疆的‘人’与‘事’吧。” 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座城池,更是这片土地上错综复杂的势力格局。

“臣遵旨。”周遇吉神色一正,“北疆地域广袤,人烟稀少。主要部落有几支:黑龙江中下游有赫哲人(使犬部)、费雅喀人(使鹿部),以渔猎为生,性情悍勇,精于骑射;外兴安岭以北、贝加尔湖以东,则有索伦诸部(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亦以游猎为主,部落林立,互不统属;更西北,则有布里亚特蒙古部落,与漠北蒙古联系更深,时而南下劫掠。”

他拿起一根细棍,在地图上指点:“我大明在此地,名义上承袭元朝旧制,然实际控制力几近于无。诸部对朝廷时叛时服,全凭其利。以往,朝廷仅满足于其‘称臣纳贡’,赏赐些布匹、铁器,羁縻而已。然近年来,情况有变。”

周遇吉的声音低沉下来:“据臣多方查探,并李若琏大人派出的锦衣卫夜不收冒死深入北方密林回报,约自五六年前起,便有自称‘罗刹’(沙俄)的哥萨克匪帮,自西方而来。他们人数不多,往往数十人或一二百人一队,乘长船,携火绳枪,沿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水系东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逼迫当地土着部落称臣纳贡,勒索毛皮,如貂皮、黑狐皮等珍品。若有反抗,便行屠戮,手段极其残忍!”

李若琏此时接口,他的情报更侧重于细节和阴谋:“陛下,据抓获的罗刹俘虏及招抚的土着头人供述,这些哥萨克并非散兵游勇,其背后有沙皇支持。他们不仅在黑龙江上游支流建立过冬营地(如雅克萨等地),绘制地图,更试图挑拨当地部落与我大明关系,散播谣言,称我天朝无力北顾,欲使其离心。”

他呈上一份密报:“半月前,一伙约百人的哥萨克匪帮,试图袭击我瑷珲城外围一处新归附的达斡尔村寨,抢夺粮食毛皮。被我巡逻的新军火器哨发现。哨长当机立断,率五十人依托车阵,以崇祯三式燧发枪三轮齐射,当场毙伤其三十余人,余匪溃散北逃。此战,我军仅轻伤两人。新式火器之利,在北疆初露锋芒,亦震慑了周边观望部落。”

“打得好!”孙元化闻言,不禁击节称赞,“此战虽小,意义重大!既检验了新式火器在极寒条件下的可靠性,更向罗刹人及诸部展示了我大明军威!陛下,北疆都护府之设,正当其时!”

崇祯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神愈发深邃。他缓缓坐回御座,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罗刹人,豺狼本性,畏威而不怀德。其东侵之势,绝非一朝一夕,乃百年之国策。然其本土远在万里之外,补给困难,目前仅是先锋探马。真正难缠的,是这北疆千里之地,以及生活在此的万千土着部落。”

他看向周遇吉,语气斩钉截铁:“周都护,北疆经略,朕给你十二字方针:筑城屯田、剿抚并用、以商固边!”

“筑城屯田是根本!”崇祯强调,“瑷珲城要加固,更要以此为中心,选择要冲之地,逐步建立一系列堡寨哨所,形成网络,互相支援。屯田不仅为自给,更要能产出余粮,以备大军行动,乃至吸引内地流民。工部和格物院会优先向北疆调拨优质农具、耐寒作物种子,并派遣精通水利之人协助。”

“剿抚并用是关键!”他目光锐利,“对罗刹匪帮,无须警告,逢之即战,格杀勿论!以其人头,立我大明边威!对土着部落,则要刚柔并济。愿归附者,可封其头人为大明官职(如指挥佥事、千户等虚衔),赐予官服、印信,允许其至指定边市(如瑷珲城下)交易所需物资,价格公允。对其内部事务,暂不干涉,但需承诺不得依附罗刹,并提供罗刹人行踪。若有首鼠两端、或胆敢袭击我军民者,雷霆击之,灭其部落,以儆效尤!朕要让他们明白,顺大明者,可有盐铁布帛,安居乐业;逆大明者,唯有死路一条!”

“以商固边是长远之策!”崇祯最后道,“北疆皮毛、人参、东珠乃内地稀缺之物,而内地之盐、铁、茶、布、瓷器,则是彼等必需。可由北疆开发公司(参考前文设定)牵头,在瑷珲城及未来各堡寨设立官督商办的边市,公平交易。用商业利益将各部捆绑在大明战车上,使其依赖我之货物,则罗刹人纵有劫掠之能,亦难获部落真心支持。此事,可与沈廷扬的海商网络联动,将北疆皮毛运往江南、甚至海外,获利颇丰,可反哺北疆建设。”

周遇吉听得心潮澎湃,皇帝的战略清晰而狠辣,既有铁血手腕,又有怀柔智慧,更兼顾长远经济控制。他单膝跪地,肃然抱拳:“陛下圣明!臣必谨遵圣训,将这十二字方针落到实处!以瑷珲为根,步步为营,剿灭罗刹匪类,招抚诸部人心,以商贾之利稳边安民!五年之内,必叫黑龙江流域,尽入大明版图,诸部咸服!”

“起来吧。”崇祯虚扶一下,语气缓和了些,“北疆苦寒,将士们辛苦了。朕已令户部,北疆官兵饷银加倍,赏赐从优。阵亡伤残者,抚恤加倍。移民实边者,免赋税五年。此外,”

他转向孙元化和李若琏:“孙卿,从你的神机营中,抽调一哨精通火炮及火器维护的教官和技术兵,配属北疆都护府,不仅要作战,更要教会我们的士兵在严寒中保养武器。李卿,向北疆增派精干夜不收,不仅要探听罗刹动向,更要深入了解各部落情,绘制详尽地图。知识,有时比刀剑更利。”

“臣等遵旨!”孙元化、李若琏齐声应道。

崇祯再次走到地图前,望着那片辽阔的北方疆域,仿佛能看到冰雪覆盖的森林、奔腾的大河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息的人们。他沉声道:“汉唐之世,曾设都护府以镇西域,扬国威于万里。今我大明,国力日盛,岂能坐视北疆糜烂,任由罗刹肆虐?北疆都护府,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乃是为我华夏子孙,开拓生存空间,奠定万世基业!今日之瑷珲,便是明日之奴儿干都司重现之地!诸位,勉之!”

天启七年(虚构年号对应崇祯新政后某年)的这个冬天,当关内百姓为人口亿万、澳门回归的喜讯而欢欣鼓舞时,一支代表着更强大国力、更先进技术和更坚定意志的力量,已经如同楔子般,牢牢钉入了广袤而寒冷的北疆。帝国的獠牙,在冰雪映照下,闪烁着冰冷而决绝的光芒,直指那未知的北方荒原与来自更北方的贪婪挑战。一场围绕土地、资源和生存权的漫长博弈,就此拉开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