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337章 种子战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值崇祯八年深秋,北疆的烽火暂歇,黑龙江畔的金矿初显效益,京沈铁路的实验段正一寸寸向龙兴之地延伸。然而,养心殿东暖阁内,大明帝国的掌舵者朱由检,此刻指尖划过的地方,并非疆域舆图,而是一份来自格物院农学所的密奏,以及几株摆在御案上的、其貌不扬的植物样本。

“番薯、玉米、土豆……还有这名叫‘花生’的玩意,真能活人无数?” 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侍立一旁,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他亲眼见证了皇帝如何用奇思妙想打造出犀利火器、如何以雷霆手段肃清阉党,但面对这几样泥土气息十足的根茎果实,他实在难以将其与“帝国根基”联系起来。

朱由检抬起眼,目光穿透雕花窗棂,仿佛看到了陕西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状——那是他灵魂深处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记忆警钟。“方正化,你可知,刀兵可靖边患,却难抵天灾。小冰河期之下,北地苦寒,南境潦涝,唯有此等不择地力、耐旱高产之物,方是我大明亿万生民度过饥馑的救命稻草。”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份由宋应星亲自撰写的《美洲作物推广疏》,语气沉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不是寻常农事,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种子战争’。”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细碎脚步声,内阁首辅徐光启与户部尚书李邦华联袂求见。徐光启须发皆白,但眼神矍铄,手中捧着一卷更为详尽的图册;李邦华则面色凝重,眉宇间带着户部当家特有的审慎。

“陛下,”徐光启躬身施礼,声音带着老臣特有的沉稳与激动,“格物院于京畿、山东、河南三地官田试种之新作物,今岁收成已初步统计完毕。番薯亩产最高可达二十石,土豆十五石,玉米亦有八石之数,远超稻麦!且其耐瘠耐旱,坡地、沙壤皆可生长,实乃天赐祥瑞!” 老臣脸上泛着红光,仿佛年轻了十岁,他毕生倡导“农为邦本”,此刻见到如此神物,怎能不心潮澎湃。

李邦华接过话头,语气则务实得多:“陛下,产量确是可观,然推广之事,耗资不菲。购种、运输、教导百姓种植之法,乃至应对可能的病虫害,皆需银钱支撑。去岁国库虽略有盈余,然北疆用兵、铁路兴建、海军扩张,处处需钱。臣恐……” 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自明: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且回报周期长,风险未知。

朱由检微微一笑,示意两位重臣坐下。他早有准备,从御案下抽出一份密档:“邦华所虑,朕深知之。然你看此报——去岁仅因陕北歉收,朝廷赈灾所费钱粮,折银几何?若未来三五年,华北、西北再逢大旱,流民百万,剿抚之资又需几何?两相比较,眼前这点推广费用,不过是九牛一毛。” 他目光灼灼,“此乃‘防患于未然’之策,其利在千秋。银钱之事,朕已令海事银行拨付专款,并由沈廷扬的海商网络,加紧从吕宋、爪哇乃至佛郎机人手中大量收购良种。务求明年开春,种子能分发至各府州县!”

徐光启抚掌赞叹:“陛下圣明!此乃以商养农,以海利陆之妙策!老臣建议,可仿效格物院工坊‘师傅带徒弟’之法,于各地设‘农技指导所’,选派精通新法之老农或格物院生徒,下乡传授种植、储藏之术。尤其这番薯,可育苗栽插,亦可切片直播,须得仔细教导,方得高产。”

“准!”朱由检斩钉截铁,“此事便由光启先生总揽,农学所、户部、地方官府协同办理。朕要看到详细的推广章程,各州县成效,纳入地方官考成!种得好,朕不吝封赏;推诿懈怠者,革职查办!”

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外,得到允许后快步走入,低声道:“陛下,温阁老那边,似乎有些动静。他门下几位御史,近日频频与江南几位致仕的粮绅往来,言语间,对推广这些‘番邦异物’颇有微词,说什么‘背离祖制’,‘恐伤地力’,‘与民争利’云云。”

暖阁内顿时一静。徐光启眉头紧锁,李邦华面露忧色。他们都知道,以温体仁为首的守旧势力,绝不会坐视这项触及传统农业根基、并能极大增强皇权威望的政策顺利推行。那些江南粮绅,更是担心高产作物普及会导致粮价下跌,影响他们的利益。

朱由检眼中寒光一闪,随即敛去,嘴角反而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哦?与民争利?他们口中的‘民’,怕是那些囤积居奇、盼着荒年牟利的豪绅吧!” 他站起身,走到那盆生长旺盛的番薯藤前,轻轻掐下一片嫩叶,“传朕口谕给都察院,让他们也派员下去,看看真正的‘民’——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是愿意守着亩产两三石的稻麦看天吃饭,还是愿意种下这亩产二十石的活命粮!”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心腹重臣,语气变得无比坚定:“这场种子战争,我们不仅要打赢,还要赢得漂亮!要让全天下人都看到,朕和大明,能给他们的不是空谈道德文章,而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谁若敢在这件事上使绊子……”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股自登基以来便萦绕不散的铁血气息,让在场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的威胁。

“李若琏,”皇帝的声音缓和下来,“你的锦衣卫,除了盯紧朝堂,也要留意地方。推广过程中,若有胥吏趁机盘剥百姓、克扣种粮,或是有豪强阻挠种植、破坏田亩,一经发现,无论涉及何人,立即锁拿,严惩不贷!朕许你先斩后奏之权!”

“臣,遵旨!”李若琏单膝跪地,声音铿锵。他深知,这道命令意味着锦衣卫的触角将更深地介入地方事务,而这正合他整顿吏治、清除积弊的心意。

徐光启与李邦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振奋与决心。皇帝此举,不仅是推广新作物,更是借此机会,将朝廷的权威和惠民政策直接贯彻到基层,打破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的中间阻隔。

“好了,”朱由检摆摆手,语气重新变得平和,“具体细则,你们下去详议。光启先生,尤其是这土豆发芽有毒、必须深种,番薯储藏地窖要防冻防湿等关键要点,务必让每一个农技指导所的人烂熟于心,编成通俗易懂的农书,广为散发。”

“老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徐光启躬身应道。

君臣又商议了片刻细节,徐光启和李邦华才告退离去。李若琏也领命而去,布置针对性的监控任务。

暖阁内恢复了安静,只剩下朱由检和方正化。方正化默默上前,为皇帝换上一杯热茶,轻声道:“皇爷,您为这天下苍生,真是操碎了心。这些海外之物,若真能解万民饥馑,实乃功德无量。”

朱由检接过茶盏,却没有喝,目光再次投向那些种子,喃喃道:“功德?朕不求功德,只求问心无愧。方正化,你记住,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疆域多么辽阔,兵马多么雄壮,而在于它的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能否吃饱穿暖。民足,则国本固;本固,则邦宁。这,才是真正的千秋基业。”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秋的凉风涌入,带着泥土和落叶的气息。远处,格物院的方向,似乎隐隐传来工匠们劳作的声音。一场无声的战争已经打响,它的战场在广袤的田野,它的武器是这些来自新大陆的种子,而它的胜负,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能否真正摆脱历史的周期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

“传旨给宋应星,”皇帝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让他挑选一批最好的收获,明年开春,朕要在先农坛亲耕示范,就让这‘番邦异物’,在我大明皇田里,扎下根来!”

方正化躬身应诺,他知道,皇帝的意志已然化为不可动摇的国策。一场席卷大明疆域的绿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而潜藏在其中的政治暗流与人心的较量,或许比真正的战争更加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