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305章 津门阅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5章:津门阅舰 - 海上长城

腊月的海风,如同无数把冰冷的锉刀,刮过天津大沽口的海面,卷起阵阵白头浪,拍打在新建的石砌码头上。天色刚蒙蒙亮,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给这场即将举行的秘密检阅增添了几分肃杀与凝重。

港内,与呼啸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片异样的寂静。数十艘大小舰船按照严格的阵型锚泊,黝黑的船体在微弱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最高的桅杆上,日月同辉旗和大明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面被拉扯得笔直,发出沉闷的啪啪声。水手和兵士们早已各就各位,挺立在甲板或炮位旁,如同钉死在船上的雕塑,任凭寒风侵体,纹丝不动。只有他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才显示出这是活生生的、正在压抑着激动与紧张的精锐。

码头尽头,临时搭建起一座丈许高的木质阅兵台,四周以明黄帷幔遮挡风寒。锦衣卫精锐和李若琏亲自挑选的侍卫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阅兵台围得水泄不通,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可能藏匿危险的角落。

“皇上,时辰将至,风大,是否……”方正化低声请示,手里捧着一件厚重的玄色貂皮大氅。

朱由检——大明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拒绝了添衣的建议。他身着一套为此次阅舰特制的戎装,并非传统的繁复甲胄,而是由内府尚衣监仿照新军军官礼服改制,剪裁利落,以玄色为底,金线绣出简单的云龙纹,外罩一件藏青色呢料斗篷,既显威仪,又不失干练。他站在阅兵台边缘,双手扶着冰冷的栏杆,极目远眺港中这支初具规模的舰队,深邃的眼眸中跳动着难以抑制的火焰。

这不再是历史上那支只能在近海巡逻、面对倭寇都力有不逮的孱弱水师,这是他呕心沥血近十年,投入巨资,融合中西技术,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寄托着帝国未来海上希望的利剑!来自后世的灵魂,让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更清楚“制海权”这三个字的分量。它意味着贸易航线、资源输入、力量投送,更意味着打破大陆王朝兴衰循环的契机!

“皇上,舰队已集结完毕,请皇上示下!”沈廷扬快步登上阅兵台,他今日也是一身正式官服,脸上因海风和兴奋泛着红光,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为了这次阅舰,他已在天津忙碌了半月有余。

朱由检收回目光,看向沈廷扬,微微颔首:“开始吧。”

“臣,遵旨!”沈廷扬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港湾,从怀中取出一面红色的令旗,用力挥下。

“呜——呜——呜——”

三声低沉而悠长的号角声,穿透呼啸的风声,清晰地传遍整个港湾。这是由格物院改进的铜号,声传数里,远非旧式海螺号角可比。

随着号角声,港内原本沉寂的舰队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灵魂。

位于舰队最前方的一艘大型战船率先动了起来。其体型远超周围舰只,流线型的船身彰显着不同于传统福船、广船的设计理念,船首像并非瑞兽,而是一只狰狞的龙首撞角。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甲板上矗立着三根高耸的桅杆,帆索系统极为复杂,但更奇特的是,在船身中部,竖立着一个与风帆格格不入的矮胖烟囱!

“皇上请看,”沈廷扬的声音带着自豪,指向那艘巨舰,“此乃我大明新式炮舰之首舰——‘镇海’号!船长二十八丈,排水逾一千五百料(约800吨)。其帆装采纳泰西软帆之利,更关键者,在于舰首像后方暗藏一具由宋院长主持研发的‘火雷式机关’(早期蒸汽机),虽尚不能完全替代风帆,但于无风或逆风之时,可辅助驱动明轮,使舰船机动性大增!舰载新式火炮三十六门,其中舰首、舰尾各一门可旋转之‘崇祯二式’长身管重炮,射程远超红夷大炮,两侧船舷配‘崇祯三式’速射炮三十四门!”

仿佛为了印证沈廷扬的话,“镇海”号在微微调整风帆角度的同时,船身两侧巨大的明轮轰然转动,击打起大片水花,推动着庞大的舰体以一种不符合其体型的灵巧,开始缓缓破浪前行。烟囱中冒出浓密的黑烟,与洁白的船帆形成奇异而充满力量的对比。这一刻,古老的帆船技术与新时代的动力雏形,在这艘巨舰上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汇。

朱由检的心脏猛地一跳。蒸汽机!尽管还只是辅助动力,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这意味着大明海军,已经开始触摸到迈向蓝水海军的第一道技术门槛!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由纯粹蒸汽动力驱动的钢铁巨舰,航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好!‘镇海’之名,实至名归!”朱由检忍不住赞道,声音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身后的方正化,眼中也闪过惊叹之色,他虽不完全懂技术,但这巨舰展现出的威势,已足以令人心潮澎湃。

紧随“镇海”号之后的,是六艘体型稍小,但外形相似的战舰,烟囱同样矗立,只是明轮结构略有不同。

“此六舰分别为‘靖海’、‘平海’、‘扬威’、‘抚远’、‘定波’、‘伏浪’,与‘镇海’号同属‘镇’字级,构成我主力战列舰编队。”沈廷扬继续介绍。

在“镇”字级战舰之后,是数量更多的各类辅助舰只:体型修长、帆装极尽巧思的快速巡航舰(护卫舰雏形),专司侦察、通讯;船身低矮、载有大量小口径火炮和臼炮的炮艇,适用于近岸支援和对陆攻击;以及若干艘明显是商船改造的运输补给舰,但它们船舷上露出的炮口,显示其也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

舰队在港外海面列成纵队,迎着风浪进行简单的战术机动演练。虽然受限于场地和保密要求,无法进行实弹射击和复杂的编队变换,但各舰之间旗语通讯流畅,转向、变速井然有序,显示出水手和军官们已经过严格的训练。

当庞大的“镇海”号引领着舰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严姿态,从阅兵台正前方的海面上缓缓驶过时,甲板上所有官兵齐刷刷地转向阅兵台,行以新式军礼。那一道道挺立的身影,一张张被海风侵蚀却目光坚定的脸庞,汇聚成一股无形的、磅礴的力量,直冲云霄。

朱由检肃然立正,抬手郑重还礼。他的目光扫过每一艘战舰,扫过每一名官兵。这些舰船,这些将士,就是他未来经略四海、宣威异域的底气所在!

舰队航行展示完毕,重新驶回港湾锚泊。朱由检在沈廷扬、李若琏、方正化等人的簇拥下,走下阅兵台,登上一艘早已准备好的甲板,他要亲自登舰检阅。

首先登上的是“镇海”号。踏上宽阔坚实的甲板,朱由检仔细抚摸着被水手擦得锃亮的船舷和冰冷的炮管。火炮并非杂乱摆放,而是规整地安置在带有滑轨的炮架上,炮口用油布包裹,防潮措施到位。炮位附近,堆放着实心弹、链弹、霰弹,甚至还有几枚涂成红色、形状略显特殊的弹体——那是格物院正在试验的、装填了敏感火药(苦味酸雏形)的“爆破弹”,虽然稳定性还待提高,但已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攻击理念。

“皇上,此炮位便是舰首重炮。”一名身着新式海军军官服、皮肤黝黑的炮长激动地介绍道,“标下等日日操练,已能做到一刻钟内发炮三次,三百步内,可破三尺厚砖墙!”他口中的“尺”已是按新颁布的度量衡标准计算。

朱由检点头,勉励了几句,又下到舱室查看了水兵的居住环境、医疗点和厨房。虽然空间依旧拥挤,但相比旧式船只的脏乱,已是天壤之别,尤其引入了简单的通风设计和强制卫生条例,大大减少了疫病发生的可能。

检阅完“镇海”号,朱由检又随机登上了另一艘“扬威”号。所到之处,官兵无不激动万分,山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皇帝亲临战舰,这对于视船只为家的水师官兵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回到码头,已是午后。风势稍减,但寒意更浓。

朱由检站在码头上,回望港内如林桅樯,心中豪情激荡。他转身,对跟随在侧的沈廷扬、李若琏、方正化,以及闻讯赶来的天津巡抚、兵备道等官员,沉声说道:

“昔日,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扬我国威于万邦,然终成绝响。后人皆言下西洋耗资巨万,于国无益。此乃腐儒之见,坐井观天!”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今日观此水师,方知何为‘利涉大川,致远穷深’!茫茫大海,非阻隔也,实为我大明之通衢!战舰所至,非仅为兵戈,更是商贸之护卫,文明之使者,国威之象征!”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红毛夷、佛郎机人,凭几艘坚船利炮,便敢窃据我海疆,垄断我贸易,欺压我商民。为何?因其掌握了这海上通衢之利!如今,朕给你们打造了更坚之船,更利之炮,尔等可有信心,为朕、为大明,将这失去的利权,连本带利地夺回来?!将这海上通衢,牢牢掌控在我大明手中?!”

“吾皇万岁!大明万胜!”沈廷扬第一个激动地跪倒在地,他身后的水师将领、天津官员乃至所有能听到皇帝话语的官兵,齐刷刷跪倒一片,吼声震天,连呼啸的寒风似乎都被这炽热的声浪压了下去。

“好!”朱由检亲手扶起沈廷扬,“沈爱卿,水师建设,你功不可没。然此仅为起点,万里海疆,方兴未艾。战舰需不断更新,将士需严格操练,航线需大胆探索。朕要的,是一支真正能驰骋大洋,令四方宾服的海上长城!”

“臣,定不负皇上重托!必使我大明龙旗,飘扬于四海之极!”沈廷扬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石板上。

朱由检再次望向港湾,夕阳的余晖终于刺破云层,将金色的光芒洒在舰队黝黑的船体和洁白的帆影上,仿佛为这支新生的海上力量镀上了一层辉煌的光晕。

海上长城,已见雏形。而帝国的獠牙,即将凭借这支力量,伸向更遥远的海域。台湾,只是第一个目标。朱由检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峻而期待的弧度。

“回京。”他淡淡吩咐道,转身走向御辇。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与港中如林的战舰剪影融为一体,坚定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