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81章 皇太极西进 蓟镇告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皇太极西进 蓟镇告急

第281章 皇太极西进,蓟镇告急

乾清宫的暖阁内,烛火通明,将朱由检年轻却已刻上深沉印记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他指尖正划过一幅巨大的《九边重镇舆图》,辽东、蓟镇、宣大……每一处关隘山河都了然于胸。自登基以来,他无一日不殚精竭虑,将前世所学与今世之权熔铸一炉,所为的,便是扭转那倾覆之局,重铸大明脊梁。

新政甫开,百废待兴,格物院渐入正轨,新军初露锋芒,海上郑氏归心,西北孙传庭亦稳住阵脚。一切似乎正沿着他精心绘制的蓝图艰难却坚定地前行。然而,朱由检心中那根关于辽东的弦,从未有片刻松弛。他深知,蛰伏的猛虎绝不会因猎人的准备而放弃扑食,只会寻找更刁钻的角度,发出更致命的一击。

皇太极,这个同样年轻却雄才大略的对手,绝不会坐视大明喘息。

夜风穿过窗棂,带来一丝深秋的寒意,吹得烛火轻轻摇曳。

蓦地,一阵急促到堪称慌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宫夜的宁静,也瞬间绷紧了暖阁内外所有侍卫太监的神经。随侍在侧的王承恩眉头一皱,正待出声呵斥,却见心腹太监方正化已如一道幽影般疾步入内,他甚至来不及行全礼,声音带着一丝几乎不曾在他身上出现过的急促:

“皇爷!八百里加急!蓟镇巡抚王元雅、总督吴阿衡联名急奏!”

朱由检猛地抬头,目光如电,落在方正化手中那封插着代表最紧急军情的赤羽文书上。他心中那根弦,骤然发出一声嗡鸣。

“呈上来!”

他的声音沉稳,不见波澜,但接过文书时,指尖那微不可察的一顿,暴露了内心的激荡。迅速验看火漆封印,撕开,目光如饥似渴地吞噬着上面的每一个字。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王承恩屏住呼吸,方正化垂手肃立,眼神却紧紧跟随着皇帝脸色的每一丝变化。

只见朱由检的眉头越锁越紧,脸色从最初的凝重迅速转为铁青,捏着奏报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那薄薄的一纸文书,此刻却重若千钧,承载着足以令京师震动的噩耗。

“砰!”

朱由检的手掌重重拍在铺着地图的紫檀木案上,震得笔架上的御笔一阵乱颤。

“好一个皇太极!好一个避实击虚!”他的声音冷冽,如同淬火的寒冰,“果然还是走了这一步!”

王承恩和方正化心头俱是一紧。

“皇爷,究竟是……”

朱由检将塘报掷于案上,手指狠狠点向地图上蓟镇防区的一处关隘:“皇太极亲率建虏主力,并联合蒙古喀尔喀部,自洪山、松棚子等处,破墙子岭、青山口,已入塞内!其兵锋锐不可当,连破明军数道阻击,如今正分兵四出,蓟州一线已糜烂!其游骑甚至已逼近通州一带!”

“什么?!墙子岭、青山口?!”王承恩失声惊呼,脸色煞白。那里虽非最前沿,但亦是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竟被一举突破!

方正化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捕捉到了关键:“皇爷,建虏主力一向徘徊辽西,此次竟不惜绕道千里,联合蒙古,从其侧翼薄弱处破关……这是要直扑我京畿腹地!”

“不错!”朱由检目光锐利,仿佛已穿透宫墙,看到了远方燃起的烽火,“宁锦防线固若金汤,孙元化经营得法,皇太极无隙可钻。他便行此险招,欲效仿当年己巳之变,甚至想做得更绝!这是要避我新军锋芒,攻我必救之处,乱我新政之基!更要借此战果,重振其内部威望,压服蒙古诸部!”

他语速极快,每一个字都砸在听者心上。历史的轨迹虽有偏差,但宿敌的威胁却以另一种更凶猛的方式提前到来。这一次,不再是历史上袁崇焕匆匆率军回援,而是他朱由检,要亲自面对这席卷而来的铁骑洪流!

“京师……京师震动否?”王承恩声音发颤,己巳年建虏兵临城下的恐慌记忆,似乎又笼罩了上来。

朱由检冷哼一声:“塘报至此,消息想必已瞒不住。传朕旨意:九门提督、五城兵马司即刻起全城戒严,加派巡哨,弹压地面,敢有散布谣言、煽动人心者,立斩不赦!令内阁诸臣、兵部、京营总督、锦衣卫指挥使即刻入宫议事!”

“奴才遵旨!”方正化毫不犹豫,立刻转身出去安排。

王承恩急忙道:“皇爷,夜深露重,保重龙体啊……”

朱由检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重新落回地图,手指在蓟州、通州、京师之间快速移动:“体魄焉有社稷重?朕这些年暗中储备,改革军制,打造利器,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应对今日之局!皇太极以为朕还是那个仓皇无措的崇祯吗?他打错了算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战意和自信:“他不是想来吗?好!那就在这京畿之地,让他尝尝朕为他准备的新军厉害!看看是他的弓马娴熟,还是朕的火器犀利!”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深宫中批阅奏章的皇帝,更像是回到了前世的实验室,面对一个复杂的难题,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准备都被调动起来,冷静而狂热地寻找着最优解。

很快,内阁首辅李邦华、兵部尚书梁廷栋、新任京营总督(原神机营主将)杨御蕃、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等人匆匆赶至。众人脸上皆带着惊疑与凝重,显然都已风闻噩耗。

暖阁内气氛肃杀至极。

朱由检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将塘报传阅,同时沉声道:“局势已然明朗,建虏破口,兵锋直指京师。诸卿,有何对策?”

兵部尚书梁廷栋额头冒汗,率先道:“陛下,贼势浩大,应立刻飞檄天下兵马勤王!尤应急诏辽东孙元化、西北孙传庭率精锐回援!”

京营总督杨御蕃却眉头紧锁:“梁部堂,远水难救近火!孙督师之兵回援,至少需半月以上!如今当务之急,是立刻加强京师城防,调京营各部上城墙,死守待援!”

李邦华沉吟道:“守城固然要紧,然任贼骑在京畿蹂躏,生灵涂炭,非仁君所为,亦伤国本。是否可遣一员大将,率一部精锐出城扎营,与京师呈犄角之势,牵制虏骑,使其不敢全力攻城亦或肆意劫掠?”

几人意见不一,争论顿起。

就在此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冷静:“陛下,诸位大人,臣之麾下夜不收,亦有数路探报传回,与塘报互为印证。皇太极此次入塞,兵力约在八万至十万之间,其中真虏精锐约半数,余者为蒙古附庸。其意图并非强攻京师坚城,更像是凭借其骑兵机动,掠我人口财物,毁我田亩村镇,以战养战,疲敝我国力,动摇我民心!”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朱由检,带着绝对的信任:“然,今时不同往日。我京营新军已练成两旅,装备精良,火器犀利,士气正旺,绝非昔日可比!臣以为,一味固守,只会助长虏贼气焰,示敌以弱。当以新军为主力,主动寻求战机,予其迎头痛击!臣愿亲率缇骑,为大军前驱,哨探敌情,绝不让虏贼如入无人之境!”

李若琏的话,说到了朱由检的心坎里。他重重颔首:“李卿所言,方是正理!固守待援,乃取死之道!朕这些年投入巨万,所为何来?岂是为了将新军锁在城中看风景?”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朕意已决!守要守,战更要战!”

“杨御蕃!”

“臣在!”杨御蕃浑身一震,抱拳应诺。

“京营新军第一旅、第二旅即刻进入临战状态,检查枪械火炮,配足弹药粮秣,随时听候调遣,准备出城野战!”

“臣遵旨!”杨御蕃眼中闪过狂热战意,他等这一天太久了。

“李若琏!”

“臣在!”

“锦衣卫所有夜不收、哨探全部撒出去!朕要清楚知道皇太极主力确切位置、兵力分布、粮道何在!每隔一个时辰,朕要看到最新的敌情回报!可能办到?”

“必不负陛下重托!臣以性命担保!”李若琏单膝跪地,声音铿锵。

“李阁老,梁尚书!”

“臣在。”

“勤王诏书照发,但告谕各地,稳守为本,未有朕命,不得浪战。粮草辎重统筹,交由你们,若有延误,朕唯你们是问!”

“臣等遵旨!”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从乾清宫暖阁发出,如同沉睡的巨兽开始苏醒,舒展筋骨,露出锋利的爪牙。

众臣领命而去,脚步匆匆,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紧张与兴奋。

朱由检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手指最终重重地点在蓟州与通州之间的广阔平原上。

“皇太极,你想用骑兵的机动来对付朕?朕便用钢铁和烈火,为你铺就一条绝路!大明江山,由不得你再来去自如!”

他的低语在暖阁中回荡,坚定无比。

窗外,秋风更烈,卷过紫禁城的重重殿宇,仿佛带来了远方战场上的血腥与杀伐之气。

京师,一夜无眠。战争的阴云,已彻底笼罩了这座帝国的中枢。而这一次,执剑之人,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