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31章 紫宸定策,群臣俯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1章 紫宸定策,群臣俯首

第231章:紫宸定策,群臣俯首

晨钟撞破京师的薄雾,悠扬沉浑的声响自紫禁城深处蔓延开来,唤醒了这座历经劫波后略显疲惫的帝都。今日,并非寻常大朝,而是新君登基、改元崇祯后的首次大朝会,其意义非同凡响。

乾清宫广场上,汉白玉的栏杆上带着夜露的湿润。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肃立,依循着礼官的唱喏,分两班鱼贯入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仿佛暴雨将至前的低压,压得人呼吸都需刻意放缓三分。许多人眼角余光悄悄扫视左右,试图从同僚紧绷的面皮上读出些许端倪。阉党覆灭的雷霆手段犹在眼前,血雨腥风虽已平息,但那铁锈般的腥气似乎仍萦绕在殿宇的梁柱之间,提醒着每一个人:天,已经彻底变了。

御座之上,朱由检——如今的大明崇祯皇帝,正静静凝视着下方鸦雀无声的臣工。他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翼善冠,年轻的面庞上不见多少喜怒,唯有一双眸子,深湛如古井寒潭,映不出半点波澜,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沉凝气度。唯有他自己知道,这身沉重冠服之下,是一颗跳动了三百多年时空的灵魂,正以超越时代的冷静,审视着这将决定帝国命运走向的开端。

“陛下临朝——众臣叩首——”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的声音略显尖细,却异常清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内。他如今地位尊崇,但姿态却放得极低,目光始终恭敬地垂落在御阶之下,不敢有丝毫逾越。唯有深知内情如李若琏、方正化者,才明白真正执掌内廷机枢、拥有无上信任的,是那位隐于幕后、如同帝影般的信王府旧邸大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中,百官依礼跪叩。许多人动作略显僵硬,声音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敬畏与揣测。

“众卿平身。”崇祯开口,声音清朗平稳,带着这个年纪少有的沉稳,穿透大殿,“今日朝会,诸卿可有本奏?”

依照惯例,几位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先出班,奏报了些地方灾异、祥瑞或是弹劾些无关痛痒的下层官吏,皆是按部就班,试探之意明显。崇祯耐着性子听完,只做简单批示,并未深究。

殿内气氛稍缓,一些老臣暗自松了口气,看来新天子并非一味嗜杀,仍遵循着朝堂旧例。

然而,这口气尚未完全吐出,却见崇祯微微抬手,止住了下一位欲出班的官员。

“诸卿所奏,皆为常事。然,国事维艰,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每一个被他目光触及的臣子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叹,思及皇兄托付之重,黎民仰望之切,不敢有丝毫懈怠。前日扫除奸佞,不过是廓清朝堂,拔除病疮。今日,方是祛病除根,固本培元之始!”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朕观今日之大明,外有建虏猖獗于辽东,内有流寇饥民骚动于腹心;朝堂之上,空谈误国者有之,因循守旧者有之;府库之内,岁入日蹙,而禄米军饷压顶,几无喘息之机!若仍因循旧章,苟安度日,则国势倾颓,恐有累卵之危!”

话语如冰锥刺骨,让许多还抱有侥幸心理的官员激灵灵打了个寒颤。这位年轻天子,竟将疮疤毫不留情地彻底揭开!

礼部尚书温体仁立于文臣班列前端,眼帘低垂,面色沉静如水,仿佛一尊泥塑的神像,唯有那微微捻动指尖的习惯,透露着内心的不平静。他敏锐地察觉到,皇帝这番话,绝非无的放矢。

果然,崇祯稍作停顿,语气陡然转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故此,朕决意自今日起,改弦更张,推行新政!总其纲领,曰:务实、格物、强军、富民!”

“务实者,戒空谈,重实绩!凡朝廷政令,地方施为,皆以是否利于国计民生为衡准!格物者,重实学,兴百工!探天地自然之理,究器械造物之妙,以格物之工,夯实强国之基!强军者,练新兵,汰冗弱,铸利器,固边防!使大明王师,内可靖平祸乱,外可御辱拓土!富民者,清田亩,均赋税,劝农桑,通商贾!藏富于民,方是国朝根本!”

八字纲领,如同八道惊雷,接连劈入群臣耳中。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这已非简单的政策调整,几乎是从治国理念上的彻底颠覆!尤其是“格物”一词竟与“强国之基”并列,让许多读惯了圣贤书的翰林清流们面露愕然,甚至隐隐有不忿之色。

温体仁的眼皮终于抬了一下,迅疾地瞥了御座一眼,又飞快垂下,心中浪潮翻涌:‘重实学,兴百工?这与贱役何异?竟要堂而皇之立于庙堂之上?这位陛下,所思所想,真是……匪夷所思。’

不等众人消化这震撼,崇祯已开始落子布局。

“新政之始,首在得人。朕欲调整部院,以应新局。”他拿起御案上一份早已拟好的名单,由王承恩接过,朗声宣读。

“擢升原礼部右侍郎徐光启,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总管格物、农政、教育革新事宜!”

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臣出列,沉稳叩首:“老臣徐光启,领旨谢恩!必竭尽驽钝,以报陛下信重!”许多官员面露复杂之色,徐光启精通西学、热衷实技,素为清流所轻,如今竟一跃入阁,专司那闻所未闻的“格物”之事?陛下用人,果然不循常理。

“擢升原都察院右都御史李邦华,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总管财政赋税革新、田亩清丈事宜!”

面容清癯、目光锐利的李邦华出列,声音铿锵:“臣李邦华,领旨!必鞠躬尽瘁,整顿积弊,为陛下充盈府库!”这位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实干家,由他掌户部,显然陛下要对财政动真格的了,不少与钱粮有染的官员心头顿时一紧。

“擢升原锦衣卫指挥佥事李若琏,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整肃卫内,监察百官,护卫新政,但有阻挠新政、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者,许其密奏直陈,严惩不贷!”

此言一出,殿内温度仿佛骤降几分。李若琏一身飞鱼服,越众而出,单膝跪地,动作干净利落,带着军人般的肃杀:“臣李若琏,领旨!必以雷霆手段,显忠贞之心,卫陛下之政,肃清寰宇!”他那冰冷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班列,令许多人心头狂跳,仿佛被毒蛇盯上。阉党倒台的血腥味尚未散尽,这柄天子亲握的利剑已然出鞘,锋芒直指所有可能阻碍新政之人!

紧接着,一系列任命从王承恩口中流畅念出,孙元化督师辽东兼领军工,宋应星领格物院事,孙传庭起复……一个个名字,或熟悉或陌生,皆非以往廷推常选,却都明显带着“实干”、“技术”、“忠诚”的烙印,被精准地安置在关键岗位之上。

每念出一个名字,温体仁的心便沉下一分。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缜密无比的布局。陛下几乎绕开了所有传统的选拔流程,以其绝对的权威和之前积累的隐秘力量,强行将一套全新的班底推上前台。他发现自己以及身边许多同僚,竟对此番人事变动的前期酝酿一无所知,这种失控感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务实、格物、强军、富民……’温体仁在心中反复咀嚼这八个字,试图窥探其背后更深的目的与可能带来的冲击,‘陛下啊陛下,您这是要亲手砸碎千百年来士大夫治国之道的根基吗?那些奇技淫巧,如何能与圣人之道相提并论?如此操切,就不怕天下动荡,人心背离吗?’

他悄悄抬眼,再次望向御座上的年轻皇帝。此刻,晨曦恰好透过殿门的缝隙,照射在御座之前,光尘飞舞中,天子的面容一半沐浴在光晕里,一半隐于阴影之下,显得愈发深邃难测。

温体仁暗暗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疑虑与不安强行压下。他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质疑都是不明智的。新君锐气正盛,屠刀犹温,锦衣卫的耳目或许就潜伏在左右。他必须蛰伏,必须隐忍,必须更加小心地观察,等待时机。

“……诸卿当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助朕推行新政,再造大明!”崇祯最终盖棺定论,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若有无视朝纲、阳奉阴违、乃至阻挠新政者,勿谓言之不预!”

冰冷的警告如同实质的寒风,刮过每一个人的心头。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片刻后,以徐光启、李邦华为首的受命之臣率先躬身,齐声应和:“臣等谨遵圣谕!愿为陛下效死,为大明尽忠!”

其余百官,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皆被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皇权威势所慑,纷纷躬身拜倒,高呼万岁。

“退朝——”王承恩的声音再次响起。

崇祯皇帝起身,不再多看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一眼,转身离去,衮服袍袖带起一阵微风。

朝会散去,百官默然依次退出乾清宫。阳光彻底洒满广场,却驱不散众人心头的凝重与迷雾。温体仁走在人群中,面色已然恢复平静,甚至与相熟的官员颔首致意,但袖中的手指却微微蜷紧。

‘务实?格物?’他心中冷笑,‘且看你能在这潭深水中,激起几层浪吧。这大明的天,可不是那么容易变的。’

而另一边,李若琏按着绣春刀的刀柄,立于丹陛之侧,冷眼注视着鱼贯而出的人群,如同蛰伏的猎豹,开始在心中默默勾画监察的名单。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方才刚刚开始。陛下的新政,是刮向整个旧体系的飓风,必将引来最猛烈的反扑。

紫宸定策,乾坤初掌。

然庙堂之深,暗流岂会轻易平息?这“再造大明”的第一步,已是石破天惊。未来的路,注定遍布荆棘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