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靖安军在外围游弋数日。

又成功截杀了两支规模更小的契丹斥候队,自身几无损伤。

陈稳用兵谨慎,战术刁钻,专挑软柿子捏。

绝不与契丹主力硬碰的理念,已深入军心。

然而,这种零敲碎打的战果。

并未让陈稳感到丝毫轻松,前线的压力如同阴云,始终笼罩在他心头。

这日黄昏。

一骑快马携带着柴荣的令箭,直接找到了靖安军的临时宿营地。

“陈军使,节度使军令,召您即刻前往中军大帐议事!”

陈稳心中一动。

大战之际,柴荣亲自召见,必有要事。

他不敢怠慢,令张诚、石墩等人小心戒备,继续按既定方案行动。

自己则只带了数名亲卫,翻身上马。

随着传令兵向着周军主力驻扎的方向疾驰而去。

中军大帐坐落在一片地势略高的平地上。

周围营垒森严,旌旗招展。

透着一股大战将至的凝重气氛。

陈稳通传之后,被卫士引入帐内。

帐中灯火通明,柴荣端坐于主位。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下方,张永德、韩通、赵匡胤等核心将领赫然在列。

此外还有几位陈稳不太熟悉,但气度不凡的将领,想来也是各军主将。

众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这位近日声名鹊起的年轻军使身上。

“末将陈文仲,参见节度使!”

陈稳抱拳行礼。

“文仲来了,不必多礼。”

柴荣抬手虚扶,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你来得正好。连日来,你与靖安军在外围屡立战功,挫敌锋锐,提振士气,做得很好!”

“使君谬赞,此乃末将分内之事。”

陈稳沉声应道。

韩通在一旁哈哈一笑,接口道:

“陈军使,你就别谦虚了。”

“阵斩数十契丹游骑,自身伤亡极小,这份战绩,如今营中谁人不知?”

“老子当初还质疑过你,现在算是服气了!”

他性子直爽,当着众人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转变。

张永德也微笑着点头附和:

“文仲练兵、用兵,确有过人之处。”

“以步克骑,非勇猛与谋略兼备不可为。”

赵匡胤虽未说话,但看向陈稳的目光中也带着认可。

这番当众的肯定,无疑是将陈稳的地位再次拔高。

真正将他视为了可与他们平起平坐的核心将领之一。

柴荣待众人声音稍歇,神色一正。

切入正题: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为商讨应对契丹骑兵之策。”

“连日来,我军步阵虽稳,然契丹狼骑倚仗马快,四下袭扰。”

“断我粮道,疲我士卒,令我军如陷泥沼,进退维谷。”

“长此以往,士气必堕。诸位可有良策?”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

众将眉头紧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

与契丹人野战,周军步兵先天吃亏;

固守营垒,则主动权尽失。

张永德沉吟道:

“唯有严令各部,紧守营垒,加强巡逻,遇敌来犯,则以弓弩驱之,不可轻易出击。”

韩通却有些不甘:

“老是缩着挨打,忒也憋屈!若能寻机设伏,吃掉他几股……”

赵匡胤开口道:

“设伏固然是好,但契丹哨探亦十分狡猾,且地形开阔,难以隐蔽大军。小股设伏,恐反被其噬。”

讨论陷入僵局,契丹骑兵的机动性,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周军的手脚。

这时,柴荣的目光落在了一直沉默倾听的陈稳身上:

“文仲,你近日在外与契丹游骑多有交手,可有见解?”

刹那间,所有目光再次聚焦于陈稳。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展现价值、参与核心决策的关键时刻。

他上前一步,来到悬挂的简陋舆图前。

“使君,诸位将军。”

陈稳声音清晰平稳。

“契丹骑兵来去如风,利在机变,其长在骑射,其短在近身搏杀与攻坚。”

“我军欲破其扰,一味固守或大军设伏,确非上策。”

他手指点向舆图上几处关键节点:

“末将以为,当‘以点制面,以小制大’。”

“哦?细细说来。”

柴荣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其一,于各粮道枢纽、水源之地,并非仅加强守备,更可预设战场。”

“多挖陷马坑,多设绊马索,于关键处暗藏改良之拒马、铁蒺藜。”

“这些工事,无需大军,辅兵与征召民夫在精锐小队护卫下,依靠地利,数日内便可完成。”

陈稳侃侃而谈。

“契丹骑兵若来,必先受制于此,速度大减,其骑射之利便去了一半。”

“其二,组建更多如靖安军般,精于山林、丘壑地形作战之精锐小队。”

“不追求大建制,但求装备精良,反应迅速,配合默契。”

“配发强弓硬弩,专司游弋、反袭扰、猎杀敌之斥候与小股骑兵。”

“彼辈来袭,我则依托预设工事与有利地形阻击;”

“彼辈退去,我则衔尾追击,或于其归路设伏。”

“不求全歼,但求不断杀伤其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令其不敢再肆意妄为!”

他顿了顿,看向柴荣,语气坚定:

“如此一来,我军主力可安心与北汉步卒对峙,无须过分担忧侧翼与粮道。”

“而契丹骑兵,则将陷入我外围无数‘刺猬’与‘毒蛇’的纠缠之中,其机动之利,反成拖累!”

帐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消化陈稳的提议。

这与传统的大军团决战思维截然不同!

更像是一种全新的、针对性的“治安战”与“反游击战”思路。

张永德眼中精光闪动,缓缓道:

“文仲此策……颇有见地。”

“以小型工事限制敌骑,以精锐小队对抗敌之游骑,确是扬长避短之法。”

韩通猛地一拍大腿:

“妙啊!他娘的,咱们以前总想着怎么一口吃掉他们的大队。”

“却忘了咱们也能化整为零,跟他们玩阴的!”

“陈军使,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赵匡胤也深深看了陈稳一眼,开口道:

“陈军使所言,切中要害。末将以为,可行。”

柴荣听完众人议论,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站起身,走到陈稳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一个‘以点制面,以小制大’!”

“文仲,你此番不仅勇猛,更具韬略!”

“此策,正解我心头之惑!”

他当即下令:

“传令!即日起,各军抽调精锐,仿靖安军模式,组建快速应援队。”

“由陈文仲统筹传授相关战法经验!”

“各营辅兵、民夫,即刻按文仲所言。”

“于各要害处增筑防御工事!”

“此事,由文仲协同张永德、韩通二位指挥使督办!”

“末将领命!”

陈稳、张永德、韩通齐声应道。

这道命令。

等于将周军外围防御体系的构建和反骑兵战术的革新,部分主导权交给了陈稳!

这是莫大的信任与重用!

走出中军大帐时,夜色已深。

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

陈稳却能感受到背后那些将领目光中的复杂意味

——有钦佩,有认可,或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知道,自己今日一言。

已更深地卷入了这天下之争的漩涡中心。

他抬头望向北方漆黑的夜空,那里是契丹大营的方向。

也是铁鸦军可能潜伏的阴影之处。

肩头的旧伤似乎又在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