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考古浮海记 > 第124章 龙骨秘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非开普敦的桌湾港被晨雾笼罩,“海探六号”缓缓驶入港口。欧阳宗明站在甲板上,指尖反复摩挲着《郑和航海图》残页的边缘——残页是程远临行前交给他的,朱砂标注的“海西大洋”四字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与沈福伟在《郑和宝船队的东非航程》中“船队抵大西洋边缘,观星定航”的考证形成奇妙呼应。

方美怿从船舱走出来,手里捧着刚加热的姜茶,帆布包里的便携式声呐仪屏幕还亮着,显示着桌湾港的水下地形数据。“当地档案馆的邮件你看了吗?”她将姜茶递给欧阳宗明,发梢沾着的雾水落在他的手背上,带着一丝微凉,“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航海日志里写着,他们在桌湾暗礁区打捞到‘刻有龙纹的东方木构件’,当时以为是阿拉伯商船的遗物,现在看来,很可能是郑和船队的!”

郑海峰扛着摄像机跑过来,镜头对准港口外的黑色礁石区:“刚用声呐扫了一圈,暗礁区水下12米处有个长约12米的木质结构,反射信号特别强,像是船的龙骨!你们看屏幕——这部分的密度,和我们在莫桑比克发现的‘清和号’龙骨完全一致!”

程远和林珊乘坐的直升机在中午抵达。林珊刚下飞机,就拿着《明成祖实录》影印本凑到礁石区地图前:“宣德七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历忽鲁谟斯等二十二国,远及海西’。这里的‘海西’,学界一直争论是波斯湾还是大西洋,要是龙骨能追溯到宣德年间,就能彻底解开这个谜题!”

次日清晨,雾散天晴。欧阳宗明和方美怿穿上潜水服,带着水下钻机和防水相机潜入海中。桌湾港的海水能见度不足五米,探照灯的光柱里,细小的浮游生物像星星一样闪烁。随着下潜深度增加,一截泛着乌黑色的木质构件渐渐显露——构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海藻,边缘却能清晰看到“鱼鳞式叠压”的拼接痕迹,这是明代官船建造的标志性工艺。

“是龙骨!”方美怿的声音通过防水麦克风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游到构件旁,用小刷子小心清理掉表面的海藻,一枚铜钉的锈迹在探照灯下泛着莹光,钉帽上的“官”字隐约可见。“光谱仪检测到了!”她将探头贴在木材表面,“木材是福建松,碳十四年代1432±10年——宣德七年!刚好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间!”

欧阳宗明游到龙骨的另一端,用潜水刀轻轻刮去表面的泥沙,一块铜制铭牌渐渐显露。铭牌边缘虽已锈蚀,但“清和号副船”五个字依然清晰,下方的小字“宣德七年造于龙江船厂”更是让两人心跳加速。“是‘清和号’的补给船!”欧阳宗明对着麦克风大喊,“这证明郑和船队的分遣队真的抵达了大西洋边缘!”

【突发状况】:就在两人准备拍摄龙骨全景时,水下摄像机突然捕捉到两道人影。欧阳宗明立刻关掉探照灯,拉着方美怿躲到礁石后。借着微弱的光线,他们看到两个穿黑色潜水服的人正用撬棍撬动龙骨,其中一人手里的电锯已经启动,正对着龙骨的连接处。

“是摩加迪沙的盗墓者!”方美怿压低声音,悄悄打开摄像机的录像功能。盗墓者头目似乎察觉到异常,突然转身,电锯的轰鸣声在水下传开。欧阳宗明见状,立刻冲出去,用潜水刀挡住电锯的锯齿,方美怿则趁机拍下他们的面容和作案工具。

“你们是谁?”盗墓者头目用英语嘶吼,挥拳朝欧阳宗明打来。欧阳宗明侧身躲开,一拳击中他的腹部,同时按下对讲机的报警按钮。几分钟后,南非警方的潜水员赶到,将两名盗墓者当场抓获,缴获了他们已经锯下的一小块龙骨残件。

回到船上,方美怿捧着追回的龙骨残件,眼眶通红:“差一点,我们就失去了最关键的证据。”欧阳宗明轻轻擦掉她脸上的海水,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用青花瓷碎片打磨的小吊坠——吊坠是他在基尔瓦遗址时偷偷做的,上面刻着一个“方”字。“别担心,”他将吊坠戴在方美怿脖子上,“以后我会一直守着你,守着这些文物,再也不让你受委屈。”阳光透过船窗,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东非一路的生死与共,早已让这份感情从并肩作战的默契,变成了刻入骨髓的牵挂。

休整一周后,考古队前往纳米比亚的沃尔维斯湾。车子行驶在纳米布沙漠边缘,路边的骆驼刺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大西洋泛着靛蓝色的波光,与《郑和航海图》上“海西多沙,濒海有林”的描绘渐渐重合。

“辛巴族的长老已经在等我们了,”林珊翻着当地向导传来的资料,“他说族里珍藏着一件‘来自太阳升起之地的白色珍宝’,传说是几百年前‘大船人’留下的。”

程远靠在车窗上,手里翻着沈福伟的论文复印件:“论文里提到,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曾‘沿非洲东岸南行,抵纳米比亚沿岸,与当地部落交换象牙’。辛巴族是这里最古老的部落,他们的传说很可能与郑和船队有关。”

抵达沃尔维斯湾的辛巴族村落时,长老正站在茅草屋前等候。他穿着传统的红色赭石涂身,手里捧着一个用兽皮包裹的物件。“这是我们的圣物,”长老用生硬的英语说,小心翼翼地打开兽皮——里面是一只青花瓷碗,碗口虽有残缺,但碗底的“永乐年制”款识依然清晰。

“是永乐官窑瓷!”方美怿立刻拿出光谱仪,“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胎土是景德镇高岭土,和我们在马林迪、基尔瓦发现的瓷片完全一致!”

长老坐在火堆旁,用辛巴族语言讲述着传说,向导在一旁翻译:“几百年前,一群穿着蓝色衣服的人乘着大船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白色珍宝’,用它换我们的象牙和宝石。他们还教会我们种植小米,说他们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船上有‘长脖子的神兽’——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长颈鹿。”

“是‘麒麟’!”郑海峰激动地举起摄像机,“《明成祖实录》里记载,永乐十二年麻林国贡麒麟,船员很可能将长颈鹿的形象告诉了辛巴族,所以才有了‘长脖子神兽’的传说!”

第二天,在长老的带领下,考古队来到沃尔维斯湾的一处沙丘。“大船人曾在这里搭建房屋,”长老指着沙丘上的一处凹陷,“下雨时,这里会露出‘白色珍宝’的碎片。”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用洛阳铲探入沙丘,很快带出一片青花瓷残片——残片上画着缠枝莲纹,与辛巴族珍藏的瓷碗纹样一致。随着发掘深入,他们在沙丘下发现了一处明代贸易遗址,散落着大量“永乐通宝”铜钱、瓷器残片,还有几枚用象牙雕刻的“麒麟”雕像。

“雕像的造型和基尔瓦出土的‘麒麟’铭文完全吻合!”林珊拿起一枚雕像,“这证明郑和船队不仅与辛巴族进行贸易,还将‘麒麟’的形象传播到了这里,成为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遗址中心,方美怿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表面风化严重,但经过清理,中文和辛巴族文字的对照铭文渐渐显露:“宣德七年,大明船队抵此,赠瓷百件,换象牙五十斤,两国友好,世代相传。”

“宣德七年!”程远的声音带着颤抖,“这和开普敦发现的‘清和号’补给船龙骨年代一致,证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确实抵达了纳米比亚,将东非航程延伸到了大西洋沿岸!”

当晚,辛巴族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长老将那只青花瓷碗交给考古队:“这是我们与‘大船人’友谊的见证,现在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手牵手站在篝火旁,看着辛巴族的孩子们围着篝火跳舞,远处的大西洋浪声阵阵,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的友好往来。

春节,泉州湾的“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张灯结彩,“郑和东非航程考古成果展”正式开展。展厅内,“清和号”补给船的龙骨残件、纳米比亚的贸易石碑、朱巴河的建文玉印、开普敦的铜制铭牌等文物一字排开,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学者和游客。

开幕式上,欧阳宗明推着一个婴儿车走上台。车里的孩子裹着印有“龙江船厂”缠枝莲纹的襁褓,小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方美怿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那枚青花瓷碎片吊坠,眼里满是幸福。“这是我们的女儿,”欧阳宗明拿起话筒,声音带着哽咽,“我们给她取名叫‘欧阳海禾’——‘海’代表郑和船队跨越的海洋,‘禾’代表船队带给东非的农业技术,也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台下的程远和林珊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林珊靠在程远肩上:“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泉州滩涂发掘吗?那时候宗明和美怿还是刚毕业的学生,现在都已经为人父母,还扛起了考古的大旗。”

程远点点头,手里握着一本厚厚的《东非航程考古笔记》——笔记里记录着考古队在东非的每一次发现,每一个故事,还有他和林珊的批注。“考古不仅是还原历史,更是传承精神,”他轻声说,“他们做到了。”

展览期间,来自东非各国的代表纷纷前来参观。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在“清和号”复原模型前驻足良久,感慨道:“中国考古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祖先与中国的友谊,‘清和号’的故事不再是传说,而是刻在文物上的历史。我们计划在马林迪港建立‘郑和友谊公园’,让这份友谊永远传承下去。”

索马里摩加迪沙的考古团队则带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当地儿童在“郑和船员聚居地”遗址旁学习中文,背景是用中索两国文字书写的“和平与友谊”纪念碑。“这是我们用你们捐赠的文物修复资金建造的,”团队负责人说,“孩子们现在都知道,六百年前,有一群来自中国的朋友,带着和平与技术来到这里。”

2048年夏,程远和林珊正式退休。在“郑和航线考古项目”的交接仪式上,程远将《东非航程考古笔记》和一枚铜制船钉(来自泉州沉船遗址)交给欧阳宗明:“笔记里有我们对东非航线的研究心得,船钉是郑和船队的象征。未来,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份责任,继续探索郑和的未竟航线,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与包容。”

欧阳宗明接过笔记和船钉,郑重地说:“请程队和珊姐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初心。不仅要发掘更多的文物,更要把郑和的和平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就像海禾的名字一样,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随后,“海探六号”穿越赤道,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瓜纳巴拉湾。欧阳宗明站在甲板上,手里展开一张新绘制的航线图——图上用红线连接着开普敦、沃尔维斯湾与里约热内卢,每一个节点旁都标注着考古发现的文物信息,而最末端的“瓜纳巴拉湾”旁,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地博物馆传来消息,”方美怿抱着刚收到的快递,里面是一叠瓷片照片,“19世纪末,有人在瓜纳巴拉湾的珊瑚礁区发现过带有‘永乐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当时被归类为‘殖民时期贸易瓷’,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很可能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郑海峰扛着摄像机,镜头扫过湾内的珊瑚礁群:“声呐扫描显示,礁群深处有一处长约8米的木质构件反射信号,周围散落着大量点状反射点——很可能是瓷器或金属文物。要是能找到明代官瓷,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线真的跨越了大西洋!”

林珊通过卫星电话传来指导:“根据沈福伟的考证,郑和船队在宣德年间可能尝试‘跨洋航行’,利用南半球的西风带穿越大西洋。瓜纳巴拉湾是当时南美大陆少有的天然良港,很可能是船队的临时停泊点。”

次日清晨,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潜入瓜纳巴拉湾。珊瑚礁区的海水清澈见底,阳光透过水面,在海底投下斑斓的光影。随着下潜,一片片泛着淡蓝色的瓷片渐渐显露在珊瑚缝隙中——方美怿用镊子夹起一片,瓷片上的缠枝莲纹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底部还残留着半个“永”字。

“是永乐官窑瓷!”方美怿的声音带着颤抖,她将瓷片放入样品袋,“光谱仪检测显示,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胎土成分与‘清和号’沉船出土的瓷器完全一致!”

欧阳宗明游向木质构件,发现构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珊瑚虫壳,用潜水刀小心清理后,一块铜制的船钉帽显露出来,上面刻着的“官”字虽已模糊,但形制与明代官船船钉完全吻合。“这是郑和船队的船只残骸!”他对着麦克风大喊,“虽然船体大部分已被腐蚀,但船钉和瓷片足以证明,船队确实抵达了南美!”

就在两人准备扩大发掘范围时,一艘私人游艇突然靠近珊瑚礁区,船上的人拿着望远镜,对着水下指指点点。方美怿立刻浮出水面,亮出考古许可证,对方却态度蛮横:“这是私人海域,你们无权在此发掘!”

欧阳宗明随后浮出,拿出巴西政府颁发的考古批文:“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这里的水下文物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我们有权进行抢救性发掘。”游艇主人见无法阻拦,悻悻离去,但临走前放下一句“你们等着”,让众人警惕起来。

“看来有人盯上了这里的文物,”方美怿握紧手里的样品袋,“我们得加快进度,同时安排24小时安保,防止盗墓者偷袭。”欧阳宗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将一枚新打磨的青花瓷吊坠戴在她脖子上——这枚吊坠比之前的更大,上面刻着“明”字,“别担心,有我在,一定能保护好文物,也保护好你。”

完成瓜纳巴拉湾的发掘后,考古队沿亚马逊河逆流而上。根据当地印第安部落的传说,“几百年前,有来自东方的大船沿着大河而上,船员们带着‘白色珍宝’,与部落交换羽毛和香料”。

“亚马逊河口的潮汐变化大,文物很可能被埋在泥沙深处,”欧阳宗明站在考察船上,手里翻着部落传说的整理资料,“我们需要重点勘探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区,寻找木质构件或瓷器残片。”

方美怿操作着无人机,对河口区域进行航拍:“根据遥感图像,河口西侧有一片异常的磁异常区,很可能存在金属文物或木质建筑遗迹。”

几天后,考古队在磁异常区展开发掘。郑海峰的挖掘机刚挖下一米深,就触碰到了坚硬的物体——随着泥沙清理,一根泛着黑色的木桩渐渐显露,木桩上还残留着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

“是明代官用木桩!”方美怿用碳十四检测仪检测,“年代是1433±10年——宣德八年,刚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时间!”

欧阳宗明蹲在木桩旁,发现周围的泥沙中散落着细小的瓷片和铜器残件。他捡起一枚铜器残片,上面刻着的龙纹图案虽已残缺,但与“清和号”铭牌上的龙纹风格一致:“这是船队在此停靠时留下的遗迹,很可能是船员搭建的临时码头或仓库。”

当地印第安部落的酋长闻讯赶来,看到木桩和瓷片后,激动地用部落语言讲述起来:“我们的祖先曾说,‘东方来的朋友’教会他们制作独木舟,还留下了‘会发光的白色石头’(瓷器)。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晚,印第安部落举办了传统的篝火晚会。酋长将一件用羽毛编织的头饰送给方美怿,上面镶嵌着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片——据说是部落世代相传的“圣物”。“这是我们与‘东方朋友’友谊的象征,”酋长说,“现在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跨越海洋的友谊。”

欧阳宗明牵着方美怿的手,站在篝火旁,看着孩子们围着木桩跳舞。方美怿轻声说:“没想到六百年前,郑和船队就已经在这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我们的考古,不仅是寻找文物,更是在续写这段友谊。”欧阳宗明握紧她的手,眼里满是温柔:“未来,我们还要带着海禾一起来这里,让她亲眼看看,历史是如何将不同的文明连接在一起的。”

“郑和下西洋跨洋航程考古成果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展厅中央,瓜纳巴拉湾的永乐瓷片、亚马逊河口的明代木桩、开普敦的“清和号”龙骨残件一字排开,吸引了各国代表和学者的目光。

欧阳宗明站在展台前,向参观者介绍:“经过五年的考古发掘,我们沿着郑和船队的足迹,从东非的摩加迪沙到南美的里约热内卢,找到了大量实物证据,证明郑和船队不仅抵达了东非,还可能跨越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见证,更是不同文明和平交流的象征。”

方美怿抱着四岁的欧阳海禾,孩子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版的“清和号”模型,好奇地指着展柜里的瓷片:“妈妈,这些是船上的盘子吗?船员们是不是在这里吃过饭?”方美怿笑着点头:“是啊,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勇敢的中国人,乘着大船来到这里,和当地的朋友一起分享食物,一起交流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为考古队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最高奖”:“中国考古人用严谨的工作,还原了一段被遗忘的跨洋传奇,证明了早在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通过和平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郑和的和平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览结束后,考古队收到了来自全球的合作邀请——肯尼亚希望联合发掘马林迪的船员聚居地,巴西计划在瓜纳巴拉湾建立“郑和跨洋航海博物馆”,南非则提出共同研究开普敦的龙骨残件,还原郑和船队的跨洋航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