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青囊秘事:牵羊人异闻 > 第375章 帮恶鬼转世,古道恢复平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5章 帮恶鬼转世,古道恢复平静

秦地古道的风还带着刺骨的凉,可我握着玉如意的掌心却渐渐暖了 —— 方才触到那缕散逸的魂气时,没有感受到预想中的恶意,只有一股沉甸甸的悲戚,像被雨水泡胀的旧纸,裹着说不出的委屈。周玄的玄鸟杖斜插在土中,杖头的蓝光不再剧烈震颤,反而轻轻贴着地面起伏,像在与那些滞留的魂灵对话。“不是恶鬼,是困在执念里的死者。” 他低声说,声音里少了警惕,多了悲悯,“你看这古道的土,下面埋着多少碎骨,他们连安息的地方都没有,怎么甘心走。”

小木抱着灵虫笼蹲在我脚边,灵虫们的绿光不再紧绷,反而化作细碎的光点,绕着一截露出土面的生锈驿铃飞。“陈大哥,灵虫说这铃儿的主人好着急,好像有东西没送到。” 他指着驿铃上模糊的刻字,“你看,这上面有个‘张’字,还有‘家书’两个小字。”

我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驿铃上的锈迹。忽然,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在耳边响起,不是风声,是布鞋踩在碎石上的轻响,伴着断断续续的呢喃:“家书…… 要送…… 张家庄……” 眼前仿佛晃过一个穿着青布驿卒服的身影,他背着鼓鼓的邮袋,在古道上奔跑,雨太大,他摔在泥里,邮袋散了,一封封家书被泥水浸透,他伸手去抓,却只抓到一把冰冷的土。

“是执念。” 我轻声说,玉如意的白光缓缓漫过驿铃,那股悲戚的魂气渐渐清晰,不再躲闪,“他们不是要害人,是想完成没做完的事,想找到自己的尸骨,想被人记着,不是化作古道上的一缕风,连名字都留不下。”

苏清月提着镇邪鼎走过来,鼎口的青光没有吸纳魂气,反而像一层柔软的光毯,托着那些散逸的魂丝。“之前在韩地解魂淤时就该想到,魂灵最怕的从不是驱逐,是被遗忘。” 她从行囊里取出之前慧能大师送的《控魂解咒录》,翻到 “安魂” 那一页,“上面写着,若魂灵有执念未消,需先解其愿,再以温和脉气引其入轮回,强行打散只会让怨气更重。”

我们顺着玄鸟杖蓝光的指引,在古道两侧仔细搜寻。每找到一处埋着碎骨的土坑,周玄就用脉石在旁边立个小小的标记,苏清月则用镇邪鼎的青光轻轻笼罩,防止魂气被风吹散。小木和灵虫们最是忙碌,那些常人看不见的魂丝痕迹,灵虫们的绿光一照便无所遁形 —— 在一块断裂的石碑下,他们找到了那名驿卒的大半尸骨,旁边还压着半封没拆开的家书,信纸虽已朽烂,却仍能辨认出 “平安” 二字。

“该送家书了。” 我将那半封家书小心地收进布囊,玉如意的白光顺着古道延伸,指向不远处的一个小村落。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看到村口立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 “张家庄” 三个大字。村里的房屋多是土坯墙,炊烟袅袅,几个老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旧衣裳。

“请问…… 村里可有姓张的人家,祖上是在古道当驿卒的?” 我走到一位老人面前,举起那个生锈的驿铃。老人接过驿铃,手突然抖了起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这是…… 这是我爹当年的驿铃!他去送家书那年,遇到大雨,再也没回来…… 我们找了他一辈子,只找到这个铃儿,以为他连尸骨都没留下……”

原来,这位老人叫张阿福,当年他爹张老栓是古道上的驿卒,那封没送到的家书,是给邻村亲家的报平安信。我们带着张阿福回到古道,在那半封家书旁,挖出了张老栓的尸骨。当张阿福把尸骨小心地装进木匣,又把那半封家书贴身收好时,我分明看到一缕淡青色的魂气从尸骨旁升起,不再悲戚,反而带着一丝释然,朝着张阿福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渐渐透明。

“他走了。” 小木轻声说,灵虫们的绿光对着那缕魂气消失的方向晃了晃,像是在送别。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沿着古道慢慢走,帮一个又一个滞留的魂灵解开执念。在一截断裂的矛尖旁,我们找到了一位守古道的老兵的尸骨,他的执念是想知道当年他守护的村落是否还在 —— 当我们带着他的魂气来到不远处的李家庄,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奔跑,老人们说起 “当年有个王老兵守着古道,我们才能安稳种地” 时,那缕魂气化作一道淡金色的光,朝着村落的方向望了最后一眼,静静消散。

在一块刻着 “小翠” 的银簪旁,我们找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魂灵,她当年是跟着丈夫去赶集,却在古道上遇到山洪,丈夫把她推到高处,自己却被冲走了 —— 我们沿着古道往下游找,在一处浅滩下找到了她丈夫的尸骨,当两缕魂气终于相遇,紧紧缠绕在一起,化作两道交织的光,慢慢升向天空时,小木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们终于能一起走了。”

解执念的过程很慢,有时要在古道上找一整天,才能找到一处埋着碎骨的地方;有时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与魂灵相关的人。可没有一个人觉得麻烦 —— 周玄的玄鸟杖越来越稳,蓝光也越来越柔和;苏清月的镇邪鼎不再需要紧绷着吸纳怨气,反而成了托举魂灵的 “安魂舟”;我怀里的玉如意,白光也越来越温润,像是吸收了太多释然的魂气,多了几分安抚的力量。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孩子的魂灵。灵虫们在一株老榆树下发现了他的魂气,很弱,却一直绕着树下的一个小土堆转。我们挖开土堆,里面只有一个小小的布偶,是用粗布缝的,眼睛是两颗黑色的豆子。小木把布偶抱在怀里,轻声说:“是不是找不到爹娘了?我们帮你找。”

灵虫们的绿光带着我们往古道深处走,在一处废弃的山神庙里,找到了两缕同样虚弱的魂气,他们正围着一个破旧的摇篮转,摇篮里空无一物。当小木把那个布偶放在摇篮里,当那缕孩子的魂气终于扑进那两缕魂气的怀抱时,山神庙里的风突然变得温柔,三缕魂气紧紧抱在一起,化作三道温暖的光,慢慢飘出庙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

“他们是一家人。” 苏清月轻声说,手里的《控魂解咒录》轻轻翻了一页,像是在为这个结局喝彩。

不知过了多少天,当我们走到古道的尽头时,再回头看,那条曾经阴森森、冷飕飕的古道,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 风里没有了悲戚的呢喃,只有草木生长的沙沙声;土路上没有了散逸的魂气,只有偶尔路过的村民,背着柴薪或粮食,笑着打招呼;那些曾经埋着碎骨的地方,我们都帮村民们立了小小的木牌,上面写着 “无名逝者之墓”,村民们还在旁边种了野花,风吹过,花瓣落在木牌上,像是在祭奠。

周玄的玄鸟杖插在古道尽头的土中,杖头的蓝光轻轻晃了晃,然后渐渐收了回去,像是完成了使命。“古道的脉气通了。” 他说,声音里带着轻松,“之前魂气滞留,堵了地脉,现在他们都走了,地脉也能慢慢恢复生机了。”

苏清月打开镇邪鼎,鼎里没有了黑沉沉的怨气,只有一缕缕淡淡的金光,是那些魂灵消散前留下的善意。“这些能滋养地脉。” 她把鼎里的金光倒在古道的土中,金光渗入土中,很快,土面上冒出了细小的绿芽,是新的草在生长。

小木抱着灵虫笼,灵虫们的绿光在古道上飞了一圈,然后落在我的肩头,像是在告诉我,一切都好了。

我握着玉如意,站在古道尽头,望着远方渐渐升起的炊烟。忽然明白,护脉从来都不只是修复石头、疏通水流、净化邪雾 —— 地脉的生机,不仅在于水土草木,更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包括那些曾经活着、如今困在执念里的魂灵。他们不是古道上的 “恶鬼”,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是曾经的百姓,是曾经的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帮他们解开执念,让他们安心转世,也是在守护这片土地的 “魂”。

“该去秦地腹地了。” 周玄收起玄鸟杖,拍了拍我的肩膀,“前面还有更多地脉等着我们,还有更多百姓等着我们。”

我点点头,把玉如意揣回怀里,又看了一眼那条渐渐恢复生机的古道。风里带着新草的清香,阳光落在土路上,暖融融的,不再有之前的冰冷。那些曾经滞留的魂灵,或许已经转世,或许已经化作了古道上的一缕风、一株草、一朵花,继续守护着这片他们曾经热爱的土地。

小木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灵虫们的绿光在他头顶飞,像一盏小小的灯笼。苏清月走在中间,手里的《控魂解咒录》被小心地收进行囊,她回头对我笑了笑:“以后再遇到魂灵,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跟着他们往前走,脚步比之前更坚定。护脉的路还很长,北荒的血龙阵还在等着我们,可只要记得这份初心 —— 不仅护地脉的生机,更护人心的安宁,护那些哪怕化作魂灵也仍有执念的 “百姓”,就不会迷失方向。

古道渐渐远了,可那些释然的魂气、那些温暖的告别、那些重新生长的草木,都像一颗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它们会陪着我,走过秦地的每一寸土地,走向北荒,走向每一个需要守护的地方,直到天下地脉长清,直到所有魂灵都能安心安息,直到所有百姓都能笑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