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 第207章 战俘归京?铳锋再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战俘归京?铳锋再砺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07 章:战俘归京?铳锋再砺

正德三年(1508 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大同边军大营外

寅时的草原寒风如刀,大同边军大营外的官道上,一支押送队伍正缓缓启程。五十名雄狮卫身着玄色铠甲,手持奔雷短铳,将瓦剌首领巴图与百名俘虏围在中间 —— 巴图被铁链锁住双手,颈间套着铁枷,昔日的嚣张气焰早已荡然无存,只剩满脸的不甘与颓丧。

陆砚昭骑着黑马,走在队伍最前方,腰间的 “奉直大夫” 爵位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李岩快步追上来,递给他一件加厚披风:“陆大人,此去京城路途遥远,冬季天寒,你多保重。大同的防务你放心,我定会按你制定的计划,继续训练士兵,等月底第二批火器到了,就给各队配齐。”

陆砚昭接过披风,翻身下马与他拱手:“李将军,辛苦你了。巴图是瓦剌重要首领,押解途中绝不能出差错,我预计十日能到京城,处理完战俘事宜,会尽快赶回大同。另外,宣府那边已传信,陆砚青兄长会派骑兵支援,若瓦剌有异动,可随时联络。”

“放心!” 李岩拍着胸脯,“大同有奔雷短铳在手,再加上宣府的支援,定能安稳过冬。你路上也多留意,莲党余孽虽被肃清,却难保还有漏网之鱼。”

陆砚昭点头,翻身上马:“出发!”

队伍缓缓驶离,雄狮卫的马蹄声在寂静的草原上格外清晰。巴图抬头望向大同大营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栽在大明的新火器上,更没想到冬季的草原,竟成了瓦剌骑兵的 “埋骨地”。

辰时?大同边军大营

同一时刻,大同边军大营的中军帐内,气氛肃穆。陆砚昭离开前,已将防务暂交李岩,此刻李岩正与将领们围在沙盘旁,规划冬季巡逻路线。“从今日起,每日派两队骑兵巡查草原边缘,” 李岩指着沙盘上的 “黑风寨” 旧址,“这里是莲党余孽的老巢,虽已肃清,却需防瓦剌残部折返。另外,弹药库的守卫再加派三十人,防冻火帽按每人五枚发放,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将军放心!” 将领们齐声应道,手中的马鞭轻轻敲击沙盘,眼中满是坚定 —— 大同保卫战的胜利,让边军将士对奔雷短铳充满信心,更对守住边疆多了几分底气。

帐外传来一阵铳声,李岩笑着道:“走,咱们去训练场看看。士兵们刚学会骑马射击,正等着检验成果呢。”

走到训练场,五十名士兵正骑着战马绕场奔驰,手中的短铳对准两侧草靶 ——“砰!砰!” 的铳声此起彼伏,弹丸精准命中靶心,不少弹丸穿透草靶,嵌入后方的土墙。一名年轻士兵策马奔来,兴奋地喊道:“将军!五十步骑马射击,我们的命中率已达九成!有这新火器,瓦剌再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李岩望着士兵们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 曾几何时,边军面对瓦剌骑兵只能被动防御,如今有了奔雷短铳,终于能主动反击,这便是军事革新带来的底气。

巳时?虎豹营工坊兵工厂

同一时刻,京城虎豹营的兵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赵小匠戴着皮手套,正带领工匠们调试新造的短铳 —— 这支短铳与之前不同,枪管下方加装了一柄三指宽的铁制刺刀,刀刃泛着寒光,既保留了射击功能,又能应对近战。

“指挥不在,咱们更得把活儿干好!” 赵小匠对着工匠们喊道,手中的锤子重重敲在刺刀与枪管的连接处,“这带刺刀的短铳,陆指挥临走前特意交代,要在月底前造出样品,明年春天批量生产。你们仔细点,别让焊缝处有缝隙,不然近战的时候容易断裂!”

工匠们齐声应和,熔炉的火焰烧得正旺,陨铁在炉中渐渐熔化成液体,顺着模具流淌,凝结成带刺刀的枪管。沈知薇身着飞鱼纹锦衣卫制服,走进工坊时,正看到赵小匠拿着样品短铳试刺 —— 他将短铳对准草人,刺刀轻松刺穿草人的胸膛,拔出时刀刃滴血未沾。

“赵小匠,这新火器效果如何?” 沈知薇快步上前,眼中满是好奇。

赵小匠连忙递过短铳:“沈同知,您看!这刺刀是按陆指挥的图纸造的,能拆能装,射击时不影响精度,近战还能当刀用。刚才试了试,五十步内射击精准,三步内刺击有力,边军有了它,再也不怕瓦剌骑兵冲阵了!”

沈知薇接过短铳,掂了掂重量:“不错,比单独带刀轻便多了。月底陆砚昭从大同回来,看到这新火器,定会高兴。另外,工部送来的新陨铁已到,你按之前的标准,优先生产带刺刀的短铳,月底送大同的第二批火器,就加十支样品进去,让士兵们提前适应。”

“遵命!” 赵小匠拍着胸脯,“保证按时完成!”

午时?京城慈宁宫

午时的京城阳光正好,慈宁宫的偏殿里暖意融融。张太后坐在主位,皇后沈云舒、宸妃陆明瑶等妃嫔围坐在两侧,桌上摆着刚送来的大同贡品 —— 风干的牛肉与草原奶酪,都是陆砚昭托押送队伍带回的,特意献给后宫。

“这牛肉嚼着真有劲儿,” 张太后拿起一块牛肉,笑着道,“大同边军能在寒冬里打胜仗,靠的就是这股韧劲。明瑶,你兄长有心了,还想着给咱们送边疆特产。”

陆明瑶脸上满是笑意,手中捧着一封家书:“母后,兄长在信中说,押解队伍十日能到京城,还说巴图沿途很安分,没敢闹事。另外,他还提到大同的士兵们都盼着带刺刀的新火器,说有了它,春季巡逻更有底气。”

沈云舒补充道:“母后,尚衣局赶制的一千件棉衣已送离京城,预计五日后能到大同。御膳房也准备了些滋补的药材,随棉衣一起送去,给受伤的士兵补补身子。”

“你们想得周到,” 张太后点头,目光扫过殿外,“刘瑾呢?今日让他来打理新移栽的红梅,怎么还没到?”

话音刚落,刘瑾便快步走进来,手中捧着一盆修剪好的红梅,躬身行礼:“奴才刘瑾,参见太后、皇后娘娘、各位主子。这红梅是御花园刚开的,奴才挑了几盆品相好的,送来给主子们赏玩。”

张太后看着盆中绽放的红梅,眼中满是欢喜:“你有心了。祭祀后你打理御花园愈发尽心,这红梅修剪得很整齐。李德全说,陛下近日常夸你做事稳妥,你继续好好干。”

刘瑾心中一暖,连忙道:“奴才谢太后夸奖!都是奴才分内之事,能让主子们满意,是奴才的福气。”

他悄悄退到殿角,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妃嫔们手中的家书 —— 陆砚昭押解战俘回京,定能在陛下面前再立一功,而自己只需稳步蛰伏,总有一天能离权力中心更近。

未时?京城太和殿

未时的太和殿,庄严肃穆。朱厚照身着明黄色龙袍,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盯着殿中跪着的巴图。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镇国公陆崇渊站在武将队列首位,神色沉稳 —— 今日的朝会,专为审理瓦剌战俘而来。

“巴图,” 朱厚照的声音带着威严,“你多次袭扰大明边疆,杀害边民,劫掠物资,如今被擒,还有何话可说?”

巴图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倔强:“我是瓦剌首领,为族人争夺草场,何错之有?你们大明有新火器,赢了也不算光彩!”

“放肆!” 兵部尚书厉声呵斥,“大明边疆草场,乃先帝划定,岂容你们随意抢夺?边军将士用新火器守护家园,是保家卫国,何来不光彩之说?”

陆崇渊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巴图虽顽固,却可利用他牵制瓦剌 —— 瓦剌内部派系众多,若将巴图关押京城,既能震慑其他部落,又能换回之前被掳的边军士兵。另外,大同新胜,可趁此机会派使者去瓦剌,宣示大明威严,让他们不敢再轻易来犯。”

朱厚照点头,目光转向殿外:“传朕旨意,将巴图打入天牢,严加看管,择日派使者去瓦剌谈判;赏大同边军白银两万两,锦缎千匹,以奖其功;陆砚昭押解战俘有功,赏黄金五十两,暂代大同总兵之职,待开春后再另行任命。”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应道,太和殿内的气氛一片肃穆 —— 这场胜利,不仅守住了边疆,更让大明在与瓦剌的交锋中,多了几分主动权。

申时?镇国公府

申时的镇国公府,暖意融融。老夫人坐在正厅里,手中拿着陆砚昭送来的家书,脸上满是笑意。陆崇渊走进来,递上一杯热茶:“母亲,昭儿十日能到京城,届时我去驿站接他。大同暂代总兵之职,虽是临时任命,却也是陛下对他的认可。”

老夫人接过热茶,眼中满是欣慰:“昭儿这孩子,从小就踏实,如今能为大明做事,守住边疆,为娘也放心了。明瑶在宫里也安好,昨日还让人送回消息,说太后很喜欢大同的牛肉,还夸刘瑾打理的红梅好。”

“刘瑾……” 陆崇渊沉吟片刻,“此人虽在御花园蛰伏,却步步为营,需让暗卫多留意。不过他目前无实权,暂时构不成威胁,咱们还是先关注昭儿回京后的安排 —— 他此次押解巴图有功,陛下说不定会让他继续推进火器革新,虎豹营的新火器研发,还需他主持。”

老夫人点头:“是啊,昭儿和知薇都是为大明做事,咱们做父母的,只能在背后支持他们。厨房已备好昭儿爱吃的酱肘子,等他回京,一家人好好聚聚。”

酉时?虎豹营

酉时的虎豹营试射场,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沈知薇与赵小匠站在观礼台旁,看着工匠们试射带刺刀的短铳 —— 一名工匠举铳对准五十步外的铁甲靶,“砰” 的一声,弹丸穿透铁甲;紧接着,他拔出刺刀,冲向三步外的草人,刺刀轻松刺穿草人胸膛,动作连贯流畅。

“太好了!这新火器完全达标!” 赵小匠兴奋地喊道,“月底送大同的第二批火器,加十支样品,让士兵们提前训练,明年春天就能批量生产,推广到宣府、蓟州的边军!”

沈知薇点头,目光望向京城方向 —— 陆砚昭此刻应该已走在回京的路上,等他回来,看到这新火器,定会更加坚定推进军事革新的决心。她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递给身边的锦衣卫暗卫:“把这封信送给陆大人,告诉他新火器研发成功,让他路上安心。”

暗卫领命离去,夕阳下,试射场的铳声依旧响亮,与远处工坊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力量的赞歌 —— 奔雷短铳的锋芒,不仅守护了大同的寒冬,更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砥砺,成为大明边疆最坚实的屏障。

戌时?押解途中

戌时的押解队伍已行至京北落马坡,陆砚昭勒住马,望着远处的京城灯火,心中满是思绪。雄狮卫队长上前禀报:“大人,俘虏们都很安分,已安排轮流值夜,明日一早就能抵达京城外围。”

陆砚昭点头,翻身下马,走到一块岩石旁坐下,从怀中取出陆明瑶的家书 —— 信中不仅说了后宫的近况,还提到虎豹营新火器研发的消息,字里行间满是对他的牵挂。

“新火器…… 带刺刀的短铳……” 他轻声念着,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此次回京,除了处理巴图战俘事宜,更要与沈知薇、赵小匠商议新火器的量产计划,争取明年春天推广到所有边军 —— 只有让大明的每一支边军都用上先进火器,才能彻底守住边疆,让百姓安居乐业。

寒风卷着雪粒吹来,陆砚昭裹紧披风,重新翻身上马。队伍继续前行,马蹄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朝着京城的方向,也朝着大明军事革新的新未来,坚定迈进。

他知道,大同保卫战的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宣府防务、火器推广、瓦剌谈判,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只要有奔雷短铳的锋芒,有沈知薇与家人的支持,有边军将士的同心协力,他便有信心,在这条军事革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