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世宗登基时,大明朝早已不复洪永盛世的荣光。西北边境,蒙古部落屡犯边关;东南沿海,倭寇袭扰渐频。甘肃境内,流民聚众为寇;山东郓城一带,白莲教余孽死灰复燃;河南南阳,饥民因官府赈灾不力,揭竿而起。

世宗调集兵马平叛,耗时半年有余,官军虽终获全胜,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军士伤亡逾万,粮饷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原本就空虚的国库更添亏空。叛乱平息的捷报传入紫禁城时,世宗独坐文华殿,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军报和奏疏,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他原以为登临帝位后,便是四海升平、万民归心,却未料世事如此艰难。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年轻的帝王。嘉靖二年初夏,西北诸省滴雨未下。自三月至七月,烈日灼灼,赤地千里。西安府境内,泾河、渭河水位骤降,河床见底,庄稼尽数枯死,百姓们背井离乡,沿途乞讨,饿殍遍野。

世宗急命户部拨款赈灾,可国库早已因平叛耗空,只得从内库调拨白银十万两,并令江南各省漕运粮食二十万石驰援西北。可远水难解近渴,西北灾情日益严重,流民潮愈发汹涌,甚至有流民聚集边境,意图勾结蒙古部落,再起事端。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秋季,南方各省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水。湖广、江西、浙江一带,无数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

朝堂之上,大臣们每日的奏疏不是报灾就是请赈,世宗日夜操劳,寝食难安,短短数月,便瘦了一圈,原本清亮的眼眸也添了几分郁色。他常常独自徘徊在乾清宫的回廊上,望着万里晴空,心中满是迷茫: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帝王之命,无法带领大明走出困境?

世宗被天灾人祸搅得忧心忡忡,司礼监太监崔文趁机献媚,称修醮可禳灾,并举荐贵溪奇人邵元节,说他得异人传授、能呼风唤雨的“活神仙”。

年仅十七岁、缺乏主见的世宗,心中生出希冀,便传旨征召邵元节入京。

这邵元节本是农户出身,不喜读书却善装神弄鬼,只学了些道家皮毛便谎称通仙,此次得天子征召,深知是飞黄腾达的良机,当即携弟子日夜兼程赴京。

不日,邵元节抵达京师,世宗在文华殿召见了他。只见邵元节身着一袭青色道袍,头戴紫金冠,面容清癯,三缕长髯飘洒胸前,眼神故作深邃,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世宗见他气度不凡,心中先有了几分信重,连忙问道:“道长,朕近日被天灾人祸所扰,百姓流离,国运维艰,不知道长有何仙术,能为朕排忧解难?”

邵元节闻言,并未立刻作答,而是闭目凝神片刻,随后缓缓睁开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陛下,欲消灾祸,必先修心。修心之要,在于一个‘静’字。”

世宗不解:“何为‘静’?”

“静者,心无杂念,不为外物所扰。”邵元节侃侃而谈:“陛下身为天子,乃天下之主,心之所向,便是天意之所归。如今陛下忧心过度,心神不宁,阳气受损,故而天灾人祸频生。唯有静心安神,方能感召上天,消弭灾祸。”

世宗又问:“除了‘静’,还需何为?”

邵元节微微一笑,道:“静之外,便是‘无为’。陛下只需顺应天道,不妄为,不躁进,让万物自然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灾祸自会不驱而散。”

这番话,说得玄之又玄,却正合世宗此时的心境。邵元节的话,恰好给了他一个心理寄托。世宗只觉得邵元节道法高深,玄机莫测,心中大为折服,当即说道:“道长所言极是,朕茅塞顿开!”

当下,世宗便敕封邵元节为“真人”,赐居宫中,又命人在乾清宫旁开辟一处宫殿,设立醮坛,由邵元节主坛修醮,广召天下有道之士入宫,念咒诵经,祈求神仙庇佑。

邵元节得了圣旨,立刻着手布置。他命人在醮坛四周悬挂五彩幡帐,摆放香花灯烛,供奉三清塑像。又从京城各大道观挑选了百名道士,入宫诵经念咒,日夜不停。为了显示虔诚,世宗还特意挑选了二十名年轻太监,让他们改穿道装,跟随邵元节学习诵经忏悔之术,随时听候差遣。

自此,紫禁城不再是单纯的皇家禁地,反而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真道院。乾清宫、坤宁宫、西天厂、西番厂、汉经厂、五花宫、西暖阁、东次阁等处,先后都设起了道场。白日里,香烟袅袅,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夜晚时,灯火通明,道士们手持法器,踏罡步斗,锣钹之声响彻宫闱。庄严的大内,处处弥漫着道家符箓的气息,处处宣呼着神仙的法号,一派乌烟瘴气。

世宗对此却乐此不疲,每日退朝后,便换上道袍,前往醮坛焚香祭拜,有时甚至亲自诵经念咒,彻夜不眠。他对邵元节言听计从,邵元节说什么,他便信什么,宫中的道士们也因此鸡犬升天,备受尊崇。

宫中大兴斋醮的乱象引发大臣强烈反对。大学士杨廷和联同内阁大臣上疏,以秦皇汉武求仙无果的先例劝谏世宗,称此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应停罢斋醮、专心理政;吏部尚书乔宇也率各部大臣弹劾邵元节妖言惑众,请求驱逐道士、重振朝纲。

世宗早已被邵元节迷惑,对众臣忠言置若罔闻。兵科给事中刘最更直接弹劾崔文引进左道、蛊惑圣聪、耗费库银,恳请治罪二人。此举彻底激怒世宗,刘最被革职流放广西以儆效尤。

朝野震动之下,杨廷和等人深知再劝谏无益,只能眼睁睁看着崔文横行、邵元节惑主、世宗沉迷修道,却束手无策。

说来也巧,醮坛设立数日之后,天气渐寒,世宗见迟迟未下雪,便命邵元节祷雪。邵元节心中暗喜,他知道北方入冬后本就容易降雪,此番不过是顺水推舟。当即在醮坛上摆设法器,伏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装模作样地折腾了一番。

过了一两天,天空果然彤云密布,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那雪下得又大又密,一连下了三日,覆盖了京城内外,也缓解了北方的旱情。

经此一事,世宗对邵元节更是深信不疑,敬若神明。他当即下旨,加封邵元节为“致一真人”,命他专主宫中醮事,赐金银象印各一枚,官秩等同于二品大员。又追封邵元节的师父范文泰为“体元悟法真人”,以示尊崇。

为了让邵元节在京城安心居住,世宗还下令在城西修建一座真人府,征调工匠数万,耗费白银百万两,历时两年才建造完成。这座真人府,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堪比王府。府中不仅有亭台楼阁、花园池塘,还设有专门的醮坛和炼丹房。世宗又赐给邵元节官田三十顷,每年供给禄米一百石,以供府中食用,还派遣兵士四十人,负责府中的清扫、护卫等杂役。

除此之外,世宗还命人为邵元节撰写传记,刻碑立传,宣扬他的“仙迹”。邵元节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尊荣备至,朝中官员纷纷巴结讨好,连内阁大臣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

邵元节得势后,更是变本加厉。他不断劝说世宗扩大修醮规模,不仅要在宫中设坛,还要在京城四郊建造祭坛,分祭天地日月。世宗一一应允,当即下诏,在京城南郊修建圜丘坛,祭祀昊天上帝;北郊修建方泽坛,祭祀皇地只;东郊修建朝日坛,祭祀大明之神;西郊修建夕月坛,祭祀夜明之神。

这些祭坛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圜丘坛一项,便征调工匠五万余人,耗时三年,耗费白银三百万两。祭坛建成后,世宗每年都要亲自前往祭祀,仪式繁琐,耗资巨大。

与此同时,邵元节又建议世宗整顿孔庙祀典,尊崇儒学,以显示帝王的文治武功。世宗自然应允,下诏将孔子的谥号定为“至圣先师”,并对孔庙进行大规模修缮。修缮孔庙,又耗费了白银数百万两,原本就空虚的国库,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大臣们对此颇有微词,却因惧怕世宗的威严,不敢再轻易劝谏。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而世宗对此却浑然不觉,依旧沉迷于修道和祭祀之中。

然而,有一件事,始终让世宗耿耿于怀。他即位多年,先后册封了皇后、妃嫔数十人,可这些后妃们,要么无子,要么只生下公主,始终没有一个人为他诞下皇子。皇位传承,乃是国之大事,没有皇子,大明的江山便无以为继。这让世宗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他曾多次询问邵元节,为何自己迟迟不能得子。邵元节回答道:“陛下一心修道,当以清心寡欲为本。如今陛下后宫嫔妃过多,阳气外泄,故而难以得子。陛下需减少临幸,潜心修道,方能感召上天,赐下麟儿。”

世宗对此深信不疑,便刻意克制自己,减少了临幸后妃的次数。可过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后妃怀孕。世宗心中焦急,渐渐也顾不得邵元节“清心寡欲”的戒训,他认为,或许是后宫嫔妃的福气不够,无法为自己诞下皇子。

于是,世宗以“后妃未曾生男,需广选淑女以绵延子嗣”为由,下诏命礼部派遣中使,前往全国各地挑选美女入宫。

数月之后,各路中使陆续回京复命,此次选秀,共选得美女一千二百余名。这些女子,有的出自官宦世家,知书达理;有的来自民间,淳朴善良;有的容貌倾城,有的体态婀娜。她们被送入宫中后,一律换上华丽的宫装,由专人教导宫中礼仪,随后便等待世宗的检选。

检选之日,世宗亲自来到仁寿宫,只见一千二百余名美女排成整齐的队伍,个个如花似玉,窈窕妩媚,看得世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他左挑右剔,仔细端详,从清晨一直忙到傍晚,好不容易才选出了九名最为出众的女子,分别册封为嫔。其余的一千余名美女,则被分入各个宫苑,充作宫女或低阶嫔妃,供世宗轮流召幸。

有了这千余名美女,世宗以为自己得子的希望大增,可过了一年多,依旧没有任何后妃怀孕。他心中愈发焦急,对邵元节“清心寡欲”的说法也产生了怀疑。但他并未怪罪邵元节,反而认为是自己的诚心不够,未能感动上天。

于是,世宗再次在宫中设立大型醮坛,专门祈求子嗣。他任命礼部尚书夏言为醮坛监礼使,命文武大臣每日排班进香,自己更是亲自前往坛前虔诚祭拜,诵经念咒,祈求神仙赐他子嗣。此次主坛的大法师,自然还是那“致一真人”邵元节。

邵元节又开始装神弄鬼,每日率领数百名道士,在坛上诵经念咒,踏罡步斗,闹得宫中鸡犬不宁。可折腾了一年多,后宫的嫔妃们依旧毫无动静,没有一个人怀孕。

朝中两名正直的大臣,工科给事中顾存仁、刑科给事中高金,素来以敢言着称。见世宗如此沉迷修道,荒废朝政,联名上疏劝谏:“陛下即位以来,沉迷斋醮,耗费国帑数百万,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邵元节妖言惑众,祈嗣无效,其所言荒诞无稽,明眼人皆知。大内乃天子居所,设醮祈福,有失政体,贻笑天下。恳请陛下迷途知返,停罢斋醮,驱逐邵元节,专心朝政,体恤民情,如此方能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子嗣自会如期而至。”

世宗览罢,龙颜大怒。他此时正盼子心切,满心指望邵元节能为自己求得麟儿,二人的奏疏,无疑是戳中了他的痛处,也让他觉得是在羞辱自己的信仰。世宗当即下诏,怒斥二人:“尔等小人,不知天高地厚,妄议朝政,诋毁真人,实属大逆不道!”随即下令,将顾存仁、高金二人革职查办,流放边关充军,永世不得回京。

杀鸡儆猴,这一下,朝中大臣再也不敢轻易劝谏。人人自危,只求明哲保身,朝堂之上,再也无人敢提及“停罢斋醮”四字。

可邵元节心中却是忐忑不安。他知道,祈嗣之事,非同小可,若是长久没有结果,就算世宗现在信任他,日后也难免会迁怒于他。而且,经过这两年多的折腾,朝中反对他的大臣不在少数,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再这样下去,一旦世宗的耐心耗尽,或者自己露出什么破绽,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思来想去,邵元节决定先避避风头。他找到世宗,装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说道:“陛下,臣近日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旁有煞气环绕,此乃臣留在宫中,与陛下命格相冲之故。若想求得麟儿,臣需暂时归山,闭关修炼,以化解煞气,感应上天。臣敢断言,只要陛下心诚不已,不出一两年,定能得偿所愿,诞下圣嗣。”

世宗闻言,连忙问道:“道长此言当真?若是道长归山,宫中醮事如何是好?”

邵元节道:“陛下只需每日虔诚祈祷,保持心念纯净,无需大规模设醮。臣归山之后,会每日为陛下诵经祈福,遥相呼应,上天定会有感。”

世宗见他说得恳切,便信以为真。为了让邵元节安心修炼,世宗下令在贵溪山中为他督造仙源宫,规模宏大,耗费白银五十万两,专供邵元节休养修炼之用。又赐给邵元节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并派遣禁军护送他返回贵溪。邵元节一路风光无限,回到贵溪后,住进了尚未完工的仙源宫,每日广收弟子,宣扬自己的“仙术”,过得好不惬意。

而京城之中,世宗盼子之心愈发急切。他不再遵守邵元节“清心寡欲”的戒训,每日退朝后,便流连于后宫之中,对各宫嫔妃、宫女朝夕临幸,遍施雨露,只盼着能有一人怀上龙种。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或许只是巧合。过了一个多月,后宫之中,阎贵妃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恶心呕吐,茶饭不思。宫中太医前来诊治,一番望闻问切之后,面露喜色,连忙奏报世宗:“陛下,恭喜陛下!阎贵妃脉象平稳有力,乃是喜脉!”

世宗龙颜大悦,当即下令,重赏诊治的太医,又命人好生照料阎贵妃,衣食住行,皆按最高规格安排,不得有丝毫怠慢。他心中狂喜不已,暗自思忖:“果然是致一真人所言不虚!朕心诚则灵,这才让爱妃怀上了龙种!”

于是,世宗当即派遣使者,星夜兼程赶往贵溪,急召邵元节入京。

此次回京,邵元节的待遇比之前更为隆重。世宗亲自到午门外迎接,在便殿设宴款待邵元节,席间赏赐无数。又赐给他彩蟒衣一件,这彩蟒衣乃是一品大员才有资格穿着的服饰,赐给一个道士,实属罕见。此外,世宗还授给邵元节辅国王印一枚,让他掌管天下道教之事,权势更胜往昔。

次日,世宗便命邵元节在立极殿设立大型醮坛,专门为阎贵妃祈福,祈求上天保佑她顺利生产,诞下皇子。为了表示虔诚,世宗亲自沐浴斋戒三日,才前往坛前祷祀。

邵元节每日率领数百名道士,在坛上诵经念咒,踏罡步斗,仪式搞得极为隆重。世宗每日都会前往坛前祭拜,有时甚至亲自参与诵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八个月后,阎贵妃顺利生下一位皇儿,世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他即位多年来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大明江山的继承人!

次日,世宗为皇子取名朱载基,册封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减免天下赋税一年,以庆贺皇子诞生。

为了嘉奖邵元节,世宗加授邵元节为礼部尚书,给一品服俸,赐白金千两、文绮百匹、宝冠一顶、法服一套、貂裘一件。又下令在立极殿大设道场,召道士数百人,诵经七昼夜,作为酬神的典礼,耗费白银百万两。

一时间,邵元节风头无两,权倾朝野,朝中官员纷纷巴结讨好,甚至有不少大臣主动改穿道装,前往真人府参拜,以求晋升之路。

世宗得了皇太子,对道教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在全国各地大修道观,尊崇道教,道教势力空前壮大。而佛教则备受打压,世宗下令拆毁天下部分佛寺,强迫僧人还俗,佛教在大明境内日渐衰微。

此后,世宗更是变本加厉地沉迷于修道炼丹之事。他听信邵元节的建议,在宫中修建炼丹房,召集天下方士,炼制所谓的“长生不老丹”。为了炼制丹药,世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宫中库银日渐空虚。而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丹”,大多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长期服用,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可世宗对此却浑然不觉,依旧沉迷其中。他每日除了处理少量朝政,其余时间都用来修道炼丹、设坛祈福。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忠臣受压,大明王朝的国运,在这位沉迷修道的帝王手中,渐渐走向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