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温)有篡逆之巨奸,无君王之厚德;有狡诈之奇谋,无臣子之忠义;有虎狼之暴行,无人伦之底线。——司马光 《资治通鉴》

唐宣宗大中六年腊月,凛冽的寒风卷着鹅毛大雪,把宋州砀山县午沟里的村落裹成了一片银白。朱家的茅草屋在风雪中摇摇欲坠,屋内,产妇王氏的呻吟声混着呼啸的风声,在寒夜里格外刺耳。

突然,一道赤红色的光柱从茅草屋顶冲天而起,染红了半边夜空。“走水了!朱家失火了!”邻居们的惊呼声响彻村落,家家户户的灯盏接连亮起,村民们提着水桶、端着脸盆,顶着刺骨的寒风冲向朱家。可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门口时,却愣住了,茅草屋完好无损,连一丝火星都没有,只有新生儿响亮的啼哭从屋里传了出来。

“这孩子,怕是个不凡之人啊。”有老人望着仍未散去的赤气,捋着胡须喃喃自语。朱家夫妇给这个老三取名“温”,谁也想不到,这个出生带异象的婴儿,日后会搅乱整个大唐江山,成为颠覆一个时代的枭雄。

朱温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靠着教私塾谋生,虽没做过官,却也算书香门第,还能和邻县的官员家族通婚。可天有不测风云,朱温还没记事,父亲就病逝了。家里没了顶梁柱,日子瞬间垮了下来,母亲王氏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三个儿子——长子朱全昱、次子朱存和幼子朱温,投奔了萧县的富户刘崇。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对朱温这样的孩子。长兄朱全昱老实本分,跟着刘家下地干活从不偷懒;二兄朱存也还算勤快,唯有朱温,从小就不爱读书,更不事生产,整日里游手好闲,舞枪弄棒,还总以“豪雄”自居。

“朱温!又去掏鸟窝了?刘家的活计做完了吗?”邻居们见了他,要么皱眉训斥,要么摇头叹气。刘崇更是把他当成眼中钉,好几次见他偷懒耍滑,抄起棍子就打。朱温皮糙肉厚,打了也不认错,依旧我行我素。

唯有刘崇的母亲,对朱温格外宽容。老太太总说:“这孩子眼生精光,绝非池中之物,你们别总苛待他。”每次刘崇要教训朱温,老太太都会护着他,还偷偷塞给朱温一些吃食。朱温虽顽劣,却也记着这份恩情,后来他成了一方诸侯,还特意派人把老太太接到身边奉养。

时光飞逝,朱温转眼长成了身材魁梧的壮汉。他生得膀大腰圆,眼神锐利如鹰,寻常壮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他依旧不务正业,每天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在乡里游荡,喝酒赌钱,打架斗殴,成了远近闻名的无赖。乡里人提起他,都直摇头:“朱家老三啊,怕是要毁在自己手里。”

没人知道,此时的朱温心里,藏着一股不甘平庸的野心。他看着唐王朝日渐衰落,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心里早已埋下了颠覆现状的种子。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摆脱底层命运,一展抱负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唐僖宗乾符年间,山东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饥荒。田地干裂,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百姓们为了活命,纷纷揭竿而起。乾符二年,曹州冤句人黄巢率领数千饥民起义,很快就聚集了数万人马,席卷山东、河南等地。

乾符四年,黄巢起义军路过萧县,震天的呐喊声和战鼓声传到了刘崇家。朱温站在院子里,听着远处的动静,眼中闪过一丝狂热。他拉着二兄朱存的手,激动地说:“二哥,这乱世就是咱们的机会!跟着黄巢干,总比在这儿寄人篱下强!”

朱存早就对平淡的生活不满,被朱温一鼓动,当即就答应了。兄弟俩辞别了母亲和刘崇一家,背着简单的行囊,朝着起义军的方向奔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兄弟俩竟成了永别。

朱温兄弟加入黄巢军后,凭借着勇猛善战,很快就崭露头角。朱温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不仅力气大,还颇有谋略,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在转战岭南的一次战役中,朱存不幸战死,朱温悲痛之余,更加坚定了要在军中闯出一番天地的决心。他带着朱存的那份念想,奋勇杀敌,不久就因功被提拔为队长,成了起义军中的一名小将领。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是改变朱温命运的一天。这一天,黄巢起义军攻陷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当时,唐将诸葛爽率领数万兵马驻扎在栎阳,对长安构成了威胁。黄巢派朱温去招安诸葛爽,朱温带着几名亲信,来到诸葛爽的军营,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竟真的说服了诸葛爽归降大齐。

消息传到长安,黄巢大喜,对朱温更加器重。中和元年二月,朱温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率军攻打邓州。他率领起义军日夜兼程,很快就兵临邓州城下。邓州刺史赵戒拼死抵抗,朱温亲自擂鼓助威,指挥士兵攻城。经过数日激战,起义军终于攻破城池,俘虏了赵戒,稳定了大齐政权东南面的局势。

六月,朱温率军返回长安,黄巢亲自到灞上劳军,还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七月,朱温又被调往兴平,抵御从邠、岐、鄜、夏等州调集的唐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朱温毫不畏惧,他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多次击败唐军。九月,在东渭桥一带,朱温大败唐将李思恭、李孝昌的军队;十一月,又乘胜在富平大破二李的兵马,打得唐军溃不成军,逃回了原来的藩镇。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朱温从一名普通将领,成长为大齐政权的得力干将,他的名字,也成了唐军闻风丧胆的存在。可谁也没想到,就在朱温权势日盛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叛齐降唐。

中和二年(882年)二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让他自行攻取同州。朱温率领起义军从丹州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同州。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率领数万大军,驻扎在河中,准备收复同州。王重荣是唐军的名将,手下的士兵都是精锐。朱温率军与王重荣交战,几次下来,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一次大战中,王重荣挑选了三万精锐甲士,对朱温的军队发起猛攻。朱温的军队节节败退,他看着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心里又怕又急,只好下令将舟船全部凿沉在河中,断绝了退路,背水一战。

可即便如此,朱温还是难以抵挡王重荣的攻势。他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全军覆没。于是,他接连向黄巢上书,请求支援,可一连上了十次表章,都石沉大海。后来朱温才知道,他的表章都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给扣了下来。

孟楷是黄巢的亲信,一直嫉妒朱温的战功,早就想除掉他。朱温得知真相后,又气又恨。与此同时,他还听说黄巢的军队因为长期作战,粮草短缺,将帅们军心涣散,很多人都有了投降唐朝的想法。

朱温的亲信将领胡真、谢瞳看出了他的心思,劝他说:“将军,黄巢此人胸无大志,如今大齐已是强弩之末,咱们不如趁此机会投降唐朝,也好谋个好前程。

中和二年九月的一个深夜,朱温召集了身边的亲信,秘密商议降唐之事。众人一拍即合,决定立即行动。当天夜里,朱温率领士兵,突袭了黄巢派来的监军使严实的营帐,将严实杀死。随后,他率领全同州的军民,打开城门,向王重荣投降。

王重荣见朱温前来投降,又惊又喜。当时,唐军将领杨复光想要斩杀朱温,以绝后患。王重荣连忙阻止说:“如今正是招降黄巢兵马的时候,投降的人应该一律赦免。况且朱温骁勇善战,是个难得的将才,杀了他,怕是会寒了其他起义军的心。”

杨复光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杀朱温的念头。朱温知道后,对王重荣感激涕零,当即认王重荣为舅父。王重荣也很欣赏朱温,当天就写了奏章,上报朝廷,推荐朱温归降。

唐僖宗在成都看到奏章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上将啊!”他当即下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还赐名“全忠”,希望他能对唐朝忠心耿耿。

从此,朱温改弦更张,率领着他的旧部和河中的兵士,调转枪口,开始攻打黄巢的起义军。他多年来在起义军中积累的作战经验,如今成了他降唐后建功立业的资本。由于他熟悉黄巢军队的战术和部署,所以每次作战都能精准打击,战无不胜。

中和三年二月,唐朝廷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让他等到唐军收复长安后再赴任。朱温接到任命后,更加卖力地攻打黄巢的起义军。他与各路唐军联手,对长安形成了合围之势。四月,黄巢见大势已去,率领起义军退出长安,向东逃窜,攻入蔡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黄巢,随后,起义军又开始围攻陈州。

同年七月,朱温率领军队进入汴州,正式就任宣武军节度使。这一年,朱温三十二岁。汴州,也就是后来的开封,从此成了他的大本营。

当时的汴州,因为连年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饥民遍野,饿殍满地,官民们的生活物资都极度匮乏。更糟糕的是,汴州的内外兵马骄横跋扈,难以管制,朱温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

可朱温并没有退缩,他深知,汴州是他争霸天下的根基,必须牢牢掌控在手中。他一方面整顿军纪,严惩那些骄横的士兵;另一方面,又积极安抚百姓,开仓放粮,救济饥民。在他的治理下,汴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而他的兵势,也日益强盛。

就在朱温忙于整顿汴州的时候,陈州的局势越来越危急。黄巢的起义军在秦宗权的配合下,把陈州围得水泄不通,陈州刺史赵犨率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多次派人向朱温求救。

唐僖宗也下了诏书,加封朱温为东北面都招讨使,命他率领军队前去支援陈州。

中和四年春,朱温的军队抵达陈州附近。当时,黄巢的起义军势力还非常强大,兵力远超朱温的军队。朱温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击败黄巢,于是他派人向周岌、时溥等人求援,还特意写信给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请求他出兵相助。

李克用是沙陀族人,骁勇善战,手下的骑兵更是战斗力极强。他接到朱温的求援信后,率领数千骑兵赶来支援。

朱温见援军已到,士气大振。他亲自率领军队,在瓦子寨袭击黄巢的部队,一举攻下了瓦子寨。黄巢的大将李唐宾、楚丘王虔裕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了朱温。

随后,朱温分兵多路,对包围陈州的黄巢起义军发起了猛攻。双方在陈州城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大小战役打了四十多次。朱温的军队越战越勇,黄巢的起义军却节节败退。四月,朱温率领军队攻下了西华寨,黄巢的大将黄思邺只剩下一人一马,狼狈地逃奔陈州。

朱温乘胜追击,率领大军鼓噪而进。黄巢的起义军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逃。朱温率领军队攻入陈州,成功解了陈州之围。陈州刺史赵犨对朱温感激涕零,亲自到他的马前迎接,从此归附于他。

不久后,朱温得知黄巢的余党还在陈州北面的故阳垒聚集,于是他率领军队返回汴州,准备休整一番后,再彻底消灭黄巢的残余势力。

同年五月,李克用率领骑兵赶到,与朱温的军队会合。两支大军在中牟北面的王满渡与黄巢的起义军展开了决战。当时,黄巢的起义军正在渡河,朱温与李克用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军队发动突袭。黄巢的起义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溃不成军,一万多人战死,剩下的残部纷纷投降。

黄巢的大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等人,也都跪倒在朱温的马前,请求投降。朱温爱惜人才,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将他们收归麾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朱温手下的得力干将,为他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月十四日,朱温和李克用率领军队回到汴州。李克用被安置在上源驿客馆里。为了感谢李克用的相助,朱温大摆宴席,犒劳李克用和他的手下。

宴席上,李克用喝得酩酊大醉。他本就性格豪爽,加上立了大功,更是得意忘形,对着朱温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还说了一些冒犯朱温的话。朱温本就心胸狭窄,听了李克用的话,心里顿时火冒三丈。

当天晚上,朱温越想越气,他觉得李克用太过狂妄,日后必成自己的祸患。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除掉李克用。他命令士兵偷偷包围了上源驿客馆,然后放起火来。

大火很快就蔓延开来,客馆里一片混乱。李克用的手下大多醉倒在地,根本来不及反抗,很快就被烧死了一百多人。李克用也被大火惊醒,他在几名亲信的保护下,趁着混乱,翻过高墙逃了出去。

李克用逃回到自己的军中后,又惊又怒。他立即向唐僖宗上书,诉说自己的遭遇,请求唐僖宗下令讨伐朱温。唐僖宗深知,朱温与李克用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一旦两人开战,必然会引发更大的战乱。于是,他从中调和,加封李克用为陇西郡王,安抚他的情绪,对朱温的行为则不予追究。

李克用虽然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唐僖宗的旨意,只好暂时忍下了这口气。可他与朱温之间的梁子,却从此结下了。此后的几十年里,李克用及其儿子李存勖,与朱温及其后代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成为了五代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军事冲突之一。

中和四年六月,陈州的百姓为了感谢朱温解了陈州之围,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生前受祭的祠堂。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

同年,黄巢在狼虎谷兵败身亡,他的起义军也随之瓦解。可谁也没想到,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却趁机崛起,他接替了黄巢的位置,率领军队四处劫掠,侵犯周围的藩镇。

秦宗权的势力发展得很快,不久就成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他率领军队攻打汴州,朱温的处境十分危急。朱温知道,自己不是秦宗权的对手,于是他派人向天平节度使朱瑄求援。

朱瑄是朱温的同姓族人,他接到朱温的求援信后,立即派自己的从弟朱瑾率领军队前去支援。朱瑾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在合乡一带大败秦宗权的军队,解了汴州之围。

朱温对朱瑄、朱瑾感激不尽,与他们结拜为兄弟,还送给了他们大量的金银珠宝。九月二日,唐僖宗为了表彰朱温的功绩,就地加封他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封为沛郡侯,食邑一千户。

光启元年春天,秦宗权的军队卷土重来,攻打亳州、颍州。朱温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在焦夷一带与秦宗权的军队展开了激战。朱温的军队奋勇杀敌,杀死敌军数千人,还活捉了秦宗权的部将殷铁林。朱温下令将殷铁林的头颅砍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然后率领军队返回汴州。

三月,唐僖宗从蜀地回到长安,改元为光启。四月十四日,唐僖宗又加封朱温为检校太保,将他的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可好景不长,十二月,河中、太原的敌军逼近长安,唐僖宗只好再次逃离长安,前往凤翔。

光启二年春天,秦宗权的势力越来越猖狂。当时的唐朝皇室已经名存实亡,许多藩镇都不听从皇室的指挥,秦宗权趁机四处征战,接连攻陷了汝、洛、怀、孟、唐、邓、许、郑等州。这些地区方圆几千里,几乎断绝了人烟,只有宋、亳、滑、颍等州还能勉强闭关自守。

朱温多次率领军队与秦宗权交战,可双方兵力悬殊,朱温的军队有时胜利,有时失败。汴州的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朱温战败,他们会遭到秦宗权军队的掠杀。

唐僖宗为了拉拢朱温,颁布诏令封他为沛郡王。与此同时,滑州义成军节度使安师儒因为部下叛乱,被推翻下台,牙将张骁自任为滑州留后。朱温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扩张自己势力的好机会,于是派遣朱珍、李唐宾率领军队征讨张骁。

朱珍、李唐宾都是朱温手下的猛将,他们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很快就抵达了滑州城下。张骁虽然占据了滑州,但根基不稳,手下的士兵也大多不愿为他卖命。朱珍、李唐宾率领军队发起猛攻,没过多久就攻取了滑州,张骁被杀死。朱温任命胡真为滑州留后,将滑州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唐僖宗再次颁布诏令,加封朱温为检校太傅,改封为吴兴郡王,食邑增加到三千户。此时的朱温,已经成为了唐朝末年举足轻重的藩镇势力,他的名字,足以让整个中原地区的诸侯都为之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