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闱告示一出,很多人心安’,全心全力投入备考中。

秋闱引起的反应,如同在青州城内外投下了一颗惊雷!其引发的震荡,远不止于考场内外。

局势不稳,又好像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特别是前面公布的考试大纲,始终让很多人不适应,议论的声音就多了。

多少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可都是读圣人之书,从来不屑于去读什么旁门左道的书。

现在居然让那些苦力、劳工和他们同堂考试,不说是巨大的耻辱,也是让他们极不痛快。

府学外墙下,一群皓首老儒围着告示,气得胡子直抖。

一位致仕的前朝学正,指着“匠师、胥吏、杂流可考”的字样,痛心疾首地说道:“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科举取士,国之重器。

岂能与操持贱业者同列?此乃坏千年之纲常,乱圣人之道统!荒谬!荒谬至极!”

周围几个老秀才连连附和,哀叹“礼崩乐坏”。

一些较为开明的士绅和普通读书人,则抱着复杂的心态。

“格物?算学?天文地理?这…这也算学问?考出来能做官?”

“策论倒是不空谈了,可这屯田、工坊、火铳…我等熟读诗书,何曾知晓这些?”

他们感到迷茫,既觉新奇,又担心这“新科”前途未卜。

而在工坊区、屯田所、河工营地,气氛截然不同。

匠头们拿着抄录的告示,激动地拍着徒弟的肩膀说:“看见没?帅爷说了,咱们的手艺,是学问,是能考功名的。

好好干,给师傅争口气!”

老河工陈三被保举的消息传回村里,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几个后生围着陈三不停地问:“三伯,您真要去考‘大学问’了?”

陈三黝黑的脸上满是光彩,不住点头,嘿嘿笑着。

那些有一技之长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像吴守拙这样的工坊主事、负责屯田水利的基层官吏,则对此举击节叫好。

“早就该如此!会背四书五经能造出好铳管?能算出该修多高的水坝?帅爷这是真知灼见!人才,就该这么选!”

他们立刻着手保举手下得力且识字的干才。

武昌城,这座长江中游的雄城,此刻却笼罩在末日般的恐慌与背叛的阴霾之中。

左梦庚仓促继位后的虚弱,在洪承畴精准而冷酷的刀锋下,暴露无遗。

洪承畴稳坐汉口行辕,运筹帷幄。他深知,面对左军这盘散沙,强攻硬取反易激起困兽之斗,造成己方不必要的损失。分化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他的目光,早已锁定左营中那些手握兵权、心思活络的实力派将领。

对于清军主将多铎一味主张强攻,他心里唯有冷笑。

“蛮夷终究是蛮夷,一味地使用蛮力!”

金声桓,这位左良玉麾下悍将,素以勇猛着称,但也颇贪财货权位。

洪承畴的密使携带黄金千两、东珠十斛和盖有“招抚南方总督”大印的空白告身,承诺授予提督甚至总兵衔。

密使巧舌如簧:“左良玉已死,左梦庚孺子何能?将军雄才,岂甘屈居人下,随一黄口小儿玉石俱焚?大清如日中天,洪督师求贤若渴。若将军率部归顺,裂土封侯,富贵无极。否则…大军压境,玉石俱焚!”

金声桓看着眼前黄澄澄的金子和那诱人的官位,再想想左梦庚的窝囊和武昌的混乱,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

李国英,此人更为阴鸷,野心勃勃。

洪承畴瞅准他的心思,对其的许诺更为直接:“左营数十万众,良莠不齐。将军若助我大清整肃,择其精锐归于将军麾下,独领一军,镇守一方,岂不胜过在此朽木将倾之船?”

独掌兵权、割据一方的诱惑,击中了李国英心里最深的欲望。

黄澍,左梦庚倚重的军师,此刻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位“小诸葛”早已被武昌的混乱和清军压境的恐怖吓破了胆,私下里已多次哀叹“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当洪承畴的使者暗示只要他“劝说”少帅投降,仍可保其富贵时,黄澍几乎没有犹豫。他本就不是死士,审时度势,保住身家性命和眼前富贵才是第一要务。

文人嘛,有文化的脑袋自然比别人转得快!

说来也让人不解,清军满人不过万人,剩下的皆是一路投降的明军,加起来不过五万人。但却让左梦庚二十万大军胆战心惊,无一敢战。

当多铎指挥清军再次做出渡江姿态,前锋与左军一部在武昌外围发生小规模接触时,早已被渗透瓦解的左军防线,竟然瞬间土崩瓦解了。

喊杀声中,金声桓、李国英阵前倒戈!

他们非但没有抵抗,反而在阵前突然宣布“弃暗投明,归顺大清”。

麾下亲信部队随之哗变,掉转刀口砍向身旁尚未反应过来的友军。

这一下,如同在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上扔下了火星,整个左营都炸了。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乱糟糟的士兵们没头苍蝇一般乱窜。

眼见两位大将反水,最后一点抵抗意志彻底崩溃。

“降了!降了!”的喊声响彻江岸。 士兵们纷纷丢弃兵器,跪地请降。建制完全混乱,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长官。

就在左梦庚惊怒交加,试图组织亲兵做最后抵抗时,黄澍“适时”地出现了。他声泪俱下,痛陈“大势已去,徒死无益”,力劝左梦庚“为将士性命计,为祖宗香火计”,开城投降。

本就六神无主的左梦庚,在内外交困、兵临城下的绝境中,被黄澍彻底“说服”,绝望地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武昌城门洞开。多铎、洪承畴在精锐八旗兵的护卫下,昂然入城。

金盔金甲的多铎,骑着一匹高大的枣红色骏马,高高的昂着头。

他看着眼前黑压压跪伏在地、绵延不绝的左军降卒,眼中没有丝毫怜悯,只有满脸的不屑与志得意满。

洪承畴雷厉风行,下手极快。

金声桓、李国英等降将被立刻授予清军旗号和总兵官职,其麾下较为完整的部队被迅速整编,成为清军南下的重要仆从力量。

其余散乱降兵,则被甄别挑选,精锐充入各营,老弱则遣散或充作苦役。

左良玉积攒多年的军械、粮秣、战船,尽数落入清军之手。

控制武昌、汉口、汉阳、九江意味着清军彻底掌控了长江中游的咽喉要地。以此为基地,清军的兵锋可顺江而下,直逼安庆,威胁南京。亦可溯江而上,威慑正在抢占荆州、襄阳等地的张献忠大西军。

左营的覆灭,如同在江南头顶炸响了一颗惊雷,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这不仅仅是一支庞大军事力量的消失,更是一个信号,连左良玉这样的“巨寇”都被清军以如此小的代价鲸吞,南明朝廷还有谁能抵挡?华夏还有谁能抵挡?

偌大的华夏,一时间竟看不出还有谁能够抵挡清军的铁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