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一场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如同狂暴的无形火魔,肆虐整个北中国。自春末至仲夏,烈日当空,滴雨未降,河流断流,井泉枯竭,广袤的田野龟裂出蛛网般的深壑,焦黄的禾苗在热风中化为枯草。蝗虫随之而起,黑云过境,寸草不留。

对比鲜明的景象

当曹操的兖豫、袁氏残存的幽并、刘备的徐州乃至刘表荆州北部都陷入“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绝望境地时,刘衍治下的核心区域,却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韧性。

青冀雍的底气:未雨绸缪之功

这一切,并非侥幸。

在州牧府紧急议事的厅堂内,虽然气氛凝重,却并无恐慌。荀彧呈上各地的仓廪报表,语气沉稳:“主公,去岁丰稔,加之历年积蓄,我青州、渤海、河间及三辅官仓存粮,在不影响军需及日常用度下,足可支撑全境百姓度过此次荒年,甚至……尚有盈余。”

刘衍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场文武,沉声道:“此非天佑,实乃人谋。若非文若、元皓等平日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积粮秣,我等今日,亦只能与曹孟德、刘玄德一般,徒呼奈何!”

这正是青州体系能够独善其身的根本原因:

1. 水利之功: 此前数年在荀彧、田丰主持下,青州及新占的冀州、关中地区,大力修复和新建了众多陂塘、水渠、翻车(水车)。尽管河水水位下降,但这些水利设施依然能从深井或尚未完全干涸的支流中汲取宝贵的水源,保障了部分核心田地的灌溉,使得粮食产量虽大幅下降,却未至绝收。

2. 仓储之厚: 刘衍深谙“深挖洞,广积粮”之理,一直将粮食储备视为战略根本。各郡县官仓常备足额存粮,此刻成了稳定人心的定海神针。

3. 组织之力: 高效的行政体系能够迅速将储备粮食调配到需要的地方,并组织民众利用现有水源进行生产自救,避免了无序和混乱。

应对与扩张:危机中的机遇

面对天灾,刘衍的决策果断而富有远见:

· 内固根本: 在保障自身军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青州并未完全封闭。刘衍下令,在严格控制下,允许部分确实活不下去的邻近州郡流民入境,将其安置在水利工地上“以工代赈”,既给了他们生路,也加速了水利设施的完善,为未来做准备。

· 外拓影响: 这是刘衍谋划的关键一步。他对贾诩、郭嘉道:“天灾虽厉,亦是我等收取人心、扩展影响之机!”

· 支援关中: 关羽坐镇的长安及三辅地区,本是旱灾重灾区。刘衍下令,从青州和渤海粮仓调拨大量粮食,由赵云率军护送,经黄河-渭河水路(虽水位低,但大船难行,小船仍可通行)运抵关中。这不仅稳定了关羽军心,更让关中士民真切感受到这位“刘皇叔”的仁德与实力,归附之心愈坚。

· 渗透冀州: 对于袁尚、袁熙控制的冀州西部和幽州南部,刘衍并未直接军事进攻,而是采取了“粮食外交”。通过糜竺的商业网络和暗卫的暗中操作,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这些饥荒严重的地区输出部分粮食,换取当地豪强的善意、情报乃至暗中投诚。许多坞堡主和郡县官员,为了活命,不得不仰青州鼻息。

· 掣肘曹操: 对于曹操,刘衍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他拒绝了曹操方面隐晦的借粮请求,但也没有完全封锁边境,默许了少量粮食通过民间渠道流入曹操控制区的边缘地带,既避免彻底激怒曹操,又让其无法全力救灾,持续消耗其国力。

天下的目光与人心的倾斜

青州(及其控制区)在滔天旱灾中的从容与余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应。

在曹操治下,虽然他也竭力救灾,但资源捉襟见肘,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甚至“借”粮于大户,引发了不少内部矛盾,民间怨声载道。

在刘备的徐州,虽有糜竺倾家荡产助刘备赈灾,但底蕴薄弱,杯水车薪,饥荒依旧严重。

而在袁氏残部等地,更是人间地狱。

“听说只有青州刘皇叔那里不缺粮!”

“去了青州,就能活命!”

这样的消息在流民中口耳相传,尽管各势力设法阻拦,依然有大量人口想方设法涌入刘衍的控制区。这不仅是人口的增加,更是人心的归附。

戏志才的感慨

就连一向洞察世情的戏志才,看着各地送来的灾情报告与青州境内的井然有序,也不禁对刘衍叹服:“主公,昔日您力排众议,坚持将大量资源投入水利与仓储,诩(自称)当时虽未反对,内心亦觉有些耗费过巨。今日方知,主公之深谋远虑,非常人可及。此非救一时之灾,实乃立万世之基也!”

刘衍望着窗外依旧酷热的天空,目光却仿佛看到了雨后天晴的未来:“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这大旱,烧焦了别人的田地,却也帮我淬炼了自家的基石。传令下去,抗旱救灾,不可有一日松懈!同时,命暗卫密切关注天下动向,尤其是……曹操和刘备的下一步动作。”

大旱如同一个巨大的筛子,筛去了浮华与虚弱,留下了真正坚实的根基。经此一役,刘衍集团的潜力与韧性展露无遗,其声望与实力,在无声无息中,已然更上一层楼。天下有识之士,愈发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天命所归,似乎正向着那位坐拥青冀、虎视关中,且能在滔天旱灾中独善其身、甚至逆势而上的汉室宗亲,倾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