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随着刘衍集团与曹操联合在官渡大败冀州袁绍,刘衍占据冀州部分地区,趁着曹操占据冀州部分地区和袁绍儿子、刘表、刘备对峙时,刘衍掌控了西起陇右、东至潼关的广袤关中地区。这片曾经孕育了强秦、强汉的龙兴之地,在历经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祸以及连年军阀混战后,已是满目疮痍,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面对如此残破的局面,深谙“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刘衍,并未急于继续大规模对外用兵,而是采纳了荀彧、田丰、贾诩等重臣的建议,决定将战略重心转向内政,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关中生机。

一套以 “以工代赈,授民以渔” 为核心的系统性复苏方案,被迅速推行开来。

一、 中枢定策,能臣出任

在青州的平原县城行宫内,刘衍召集核心会议。

“关中,乃形胜之地,沃野千里,然今凋敝至此,我心甚痛。”刘衍指着地图上的关中平原,语气沉重,“欲使大唐根基稳固,必先使关中复苏。文若,奉孝、文和,有何良策?”

荀彧率先奏对:“陛下,当务之急,在于安民、垦田、积粟。然直接发放钱粮救济,易养惰民,非长久之计。臣以为,可效仿先秦‘疲民于役’之反策,行‘以工代赈’之法。召集流民、无地贫民,由官府组织,兴修水利,整治道路,以其劳作换取口粮、工钱,如此,民得生存,国得建设,两全其美。”

田丰补充道:“文若公所言甚是。关中水利,年久失修,郑国渠、白渠等多有淤塞。修复这些主干渠系,可灌溉万顷良田,此乃根本。同时,可在渭水、泾水等流域,规划新的屯田区,以军队为核心,招募流民为辅,实行军屯、民屯,尽快恢复粮食生产。臣愿亲赴各地,勘察地形,主持规划。”

刘衍从善如流,当即任命:

· 荀彧 总领关中恢复事宜,坐镇长安,协调各方,调配物资。

· 田丰 为督农使,兼领将作大匠,全权负责关中地区的水利修缮与屯田规划。

· 杜畿、张既 等一批以干练着称的能吏,分赴京兆、冯翊、扶风等郡,具体执行。

二、 以工代赈,万民竞奋

诏令颁布,各级官府迅速行动。在各级官吏的组织下,无数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被聚集起来,按照体力、技能分工。

· 水利为先: 田丰亲自跋山涉水,勘定渠线。数十万民工挥舞着锹镐,奋战在郑国渠、白渠等古老渠道的疏浚拓宽工地上。他们清理淤泥,加固堤岸,修建新的闸口。官府每日按劳发放口粮,完成定额者另有微薄工钱。虽然辛苦,但看到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顺着新修的渠道流向干涸的土地,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希望。与此同时,一系列中小型陂塘、水库也开始修建,以调节水量,应对旱涝。

· 道路贯通: 从长安通往各郡县的官道也开始大规模整修。路基被夯实,路面铺上碎石,重要的桥梁得以重建或加固。这不仅便利了军事调动和政令传达,更为商业流通打下了基础。参与修路的民夫,同样以工代赈,获得了生存所需。

· 屯田垦荒: 在水利条件改善的区域,大规模的屯田迅速展开。军队脱下铠甲,拿起农具,在划定区域进行军屯。而无地的流民则被组织起来,加入民屯。官府提供土地、种子、耕牛,收获后按比例分成。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垦,露出了肥沃的土壤。

三、 成效卓着,生机重现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社会秩序迅速稳定。流民有了稳定的工作和食物来源,不再四处流浪,啸聚山林者大为减少。盗匪几乎绝迹,路不拾遗的景象开始在关中重现。

其次,农业生产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修复后的水利设施在次年春耕便发挥了巨大作用,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新垦的良田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再过两三年光景,关中粮价便会大幅回落,官府仓库里开始堆积起金黄的粟米。曾经“人相食”的惨剧,将会彻底成为历史。

再者,商业开始复苏。道路的畅通和安全,使得商旅敢于往来。长安城内,东西两市日渐繁华,来自蜀地的锦缎、西域的玉石、北地的毛皮开始出现,叫卖声、议价声重新变得热闹。

站在修葺一新的郑国渠畔,看着渠水潺潺,两岸禾苗青青,田野间农夫辛勤劳作,田丰对陪同视察的杜畿感慨道:“昔日的死亡之地,如今又有了生机。此乃使君仁德,亦是我等为臣者,不负苍生之证。”

杜畿点头:“是啊,民心思定。只需予其生路,导其方向,其力自可回天。”

消息传回青州平原,刘衍大悦。关中的成功复苏,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和充足的粮草兵源,更验证了他麾下这套文武班底治理国家的卓越能力,也使刘衍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

此刻的刘衍,站在青州平原行宫的高台上,脑海中浮现出逐渐恢复生机的长安城与万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心中不由的豪情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