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卫生局检查的风波,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后又缓缓沉寂下去。最终的书面通知在一周后送达,认定“林记”生产环节符合卫生规范,原料抽检合格,仅对“个别产品包装存在污染风险”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提交印刷厂的说明及后续质量控制方案。这个结果,算是有惊无险,也让笼罩在“林记”上空的阴云暂时散开了一些。

厂里的气氛却并未完全轻松。那场污蔑传单和随之而来的突击检查,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每个“林记”人的心里。愤怒过后,是一种更加沉潜的、憋着一股劲的沉默。李师傅带着人把车间和仓库又彻底清理了好几遍,几乎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沈静的检验室增加了抽检频次,数据记录更加严苛;连最跳脱的方芸,走路都带着风,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前没有的锐利。

晓燕更是如此。她将那份卫生局的整改通知仔细收好,亲自盯着王胖子联系印刷厂,追查那盒问题包装的源头,并重新修订了成品出厂前的最终检验流程,加入了包装完整性的专项检查。她知道,对手不会就此罢手,任何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下一次攻击的靶子。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省报的专访日到了。

深秋难得的一个晴日,阳光带着暖意,驱散了连日的阴寒。一大早,厂区就被打扫得格外整洁,连门口那几棵老树下的落叶都被细心地清扫干净。晓燕换上了一件素净但挺括的浅灰色外套,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薄施脂粉,遮掩了些许连日操劳的痕迹,眼神却清亮有神。

省报派来的是一位姓何的中年记者,带着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何记者气质沉稳,目光敏锐,与张明编辑的风格一脉相承。他没有一来就直奔主题,而是在晓燕和沈静的陪同下,先参观了厂区。

他仔细看了焕然一新的原料仓库,听着沈静用清晰的数据介绍检验室的运作和原料把关;他走进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看着李师傅和工人们专注地揉面、包馅、烘烤,空气中弥漫着纯粹而温暖的粮食香气;他甚至在检验室停留了许久,翻看那些厚厚的记录,对沈静提到的“用科学守护传统”的理念频频点头。

摄影记者的相机快门声不时响起,捕捉着李师傅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的双手,捕捉着沈静在仪器前专注的侧脸,捕捉着工人们看着烤炉时那期待的眼神,也捕捉着晓燕在介绍情况时,那份混合着疲惫、坚韧与热忱的复杂神情。

参观完毕,专访在晓燕那间略显简朴的办公室里进行。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何记者的问题很有深度,不仅关注“林记”的产品和工艺,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对手艺传承的执着,对现代化管理的探索,以及最近遭遇的一系列风波。

晓燕没有回避任何问题。她讲述了与陈默白手起家的点滴,声音平静,眼底却藏着不易察觉的波澜;她坦诚了被骗后几乎灭顶的绝望和独自支撑的压力;她更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李师傅这样的老师傅和沈静这样的科研人员之间寻找平衡,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相互赋能。当何记者问及最近的污蔑和检查时,晓燕的语气格外坚定:

“我们欢迎任何基于事实的监督。‘林记’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我们坚信,真金不怕火炼。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或许能一时得逞,但绝不可能长久。‘林记’的根,扎在实实在在的手艺和良心里,扎在每一位认可我们的顾客心里。”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有对自身品质的绝对自信,也有对恶意竞争的不屑与蔑视。何记者一边记录,一边不时抬眼看看她,眼神中流露出赞许。

采访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何记者合上笔记本,郑重地说:“林厂长,谢谢你。你们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动人。这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关于坚守、关于诚信、关于新老传承的鲜活样本。请放心,我们会尽力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林记’。”

送走记者,已是午后。阳光斜照,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安静的光影。晓燕独自坐在椅子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仿佛刚才那三个小时,耗尽了她所有的心力。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采访时的情景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

她不确定这篇报道最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又能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她知道,她和她身后的“林记”,已经将最真实的一面,坦荡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力量。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桌角那本深蓝色的笔记本和那支顾知行送的钢笔上。她伸出手,拿起钢笔,冰凉的金属笔帽触感让她心神稍定。她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缓缓写下:

“十一月初十,省报何记者来访。详述‘林记’过往今朝,工艺坚守,风雨历程。尽己所能,坦诚以对。成文如何,尚未可知。然,问心无愧,尽力即可。此亦为‘林记’正名之机,当静候佳音。”

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这一次,她写得格外缓慢,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林记”的重量,也承载着她对未来的期盼。

写完,她放下笔,轻轻摩挲着笔记本光滑的封面。窗外,夕阳正在西沉,天边晕染开一片温暖的橘红色。厂区里传来下班的铃声,工人们说笑着陆续离开,车间机器的余温尚未散尽,混合着点心的甜香,构成一幅安定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她知道,报道刊发之日,或许会引来新的关注,也可能会激起对手更激烈的反应。但无论如何,路总要一步步往前走。笔尖的重量,她已承受过;未来的风浪,她也必将面对。

只是,在这独自扛起一切的间隙里,她忽然很想听听那个人的声音,想从他沉静的话语里,再汲取一点点前行的力量。这个念头悄然浮现,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