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晓燕和陈默的关系,在经历了一番风雨后,仿佛进入了一片平静而温暖的港湾。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日常琐碎中的相互扶持。陈默依旧沉默寡言,但眼神里多了笃定和温柔;晓燕也不再彷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点心铺子和新订单上。那笔沈母给的钱,最终由陈默陪着,通过邮局按地址寄了回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就在生活渐趋平稳时,一个新的机遇,伴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悄然降临。

这天下午,一辆挂着省城牌照的桑塔纳轿车,竟缓缓停在了家属院门口。这年头,小轿车本就是稀罕物,省城牌照的更是引得全院人探头张望。车门打开,先下来一位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接着是一位头发花白、穿着西装、气质儒雅的老先生,最后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提着公文包的年轻秘书。

“请问,林晓燕女士是在这里吗?”年轻秘书礼貌地询问围观的孩子。

消息很快传到晓燕耳中,她疑惑地迎出去,心里嘀咕着又是哪路神仙。

那位干部模样的男人笑着上前:“小林同志,你好!我是县侨办的赵主任。这位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陈嘉信先生。陈先生这次回国考察,在省城经贸交流会上尝到了你们副食品公司送去参展的点心,非常喜欢,特意慕名而来!”

晓燕愣住了,新加坡?华侨?这距离她的生活太遥远了。她看向那位陈老先生,对方正微笑着打量她和她的铺子,目光和善而充满好奇。

“林女士,冒昧打扰了。”陈嘉信先生开口,带着浓重的闽南口音,但普通话很标准,“你的蜂蜜槽子糕,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味道。很有古早味,很难得。”

“您…您过奖了。”晓燕有些手足无措,连忙将几人让进院里。院子狭小,她只能搬出几个小板凳。

陈老先生却毫不介意,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她的简易操作棚、蜂箱和鱼塘,问了许多细致的问题,比如蜂蜜的产地、点心的配方来源、制作的工艺等。当得知晓燕的手艺是传承自母亲,并且坚持手工制作、采用天然原料时,他频频点头。

“现在很多食品为了追求效率和口味,加了太多东西。像你这样坚持传统手艺的,不多了。”陈老先生感慨道,他告诉晓燕,他在东南亚经营食品生意,这次回国,除了探亲,也想寻找一些有特色的传统食品,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侨办的赵主任在一旁补充:“陈先生是爱国华侨,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小林同志,你的点心能被陈先生看中,是个很好的机会啊!”

晓燕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像在做梦。新加坡!合作!这比地区副食品公司的订单又高了不知几个层次。

陈默闻讯赶来,安静地站在晓燕身后,像一座可靠的靠山。陈老先生注意到他,和气地点头示意。

交谈中,晓燕了解到,陈嘉信先生祖籍就是本省,年少时离家下南洋,历经艰辛创下一番事业,如今儿孙满堂,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浓烈。他尤其怀念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林女士,不知你是否愿意尝试,将你的点心进行一些符合外销标准的改良和包装?”陈先生提出,“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国际市场的标准。如果品质稳定,我可以先下一批试订单,销往东南亚的华人超市。”

这无疑是晓燕事业上一个质的飞跃。但她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而是谨慎地问:“陈先生,需要我怎么做?改良的方向是?”

陈老先生欣赏地看着她:“不骄不躁,很好。首先是要保证卫生标准,其次包装要能适应长途运输和更长保质期,口味上可以保持传统,但甜度或许需要根据海外华人的习惯稍作调整……”

两人相谈甚欢,陈老先生甚至挽起袖子,在晓燕的操作棚里,根据记忆和她一起探讨起一种几近失传的传统糕点做法。一老一少,在面粉和蜂蜜的香气中,仿佛忘掉了年龄和身份的差距。

侨办赵主任和陈默在一旁看着,赵主任低声对陈默说:“这小子,有福气啊。晓燕同志是个能干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陈默看着晓燕在阳光下发光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和温柔,他点了点头,简短而坚定地回道:“她一直很好。”

临走时,陈嘉信先生留下了他在省城宾馆的地址和电话,还有几本关于食品卫生和国际包装标准的书籍(是他让秘书提前准备的),并邀请晓燕有时间去省城详谈。他还预付了一笔不小的订金,表示诚意。

送走这几位意想不到的贵客,院里顿时炸开了锅。邻居们围上来,七嘴八舌,羡慕有之,祝贺有之,感慨有之。谁都没想到,晓燕这个不起眼的点心铺子,竟然能引来海外的大老板。

晓燕握着那笔外汇券订金和写着宾馆电话的纸条,心潮澎湃。她看向陈默,眼神亮晶晶的:“默哥,你听到了吗?新加坡!”

陈默接过她手里沉甸甸的书,嘴角微微上扬:“听到了。你想做,我就支持你。”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插了进来:“哟,真是山鸡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众人回头,只见沈柏晟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脸色复杂地看着这一切。他显然看到了刚才那辆桑塔纳,也听到了风声。他的眼神里有失落,有不甘,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懊悔。

晓燕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语气平静:“沈技术员,有事吗?”

沈柏晟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看到晓燕身边站着的陈默,以及周围邻居们的目光,最终只是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听说有华侨来找你合作,过来看看。恭喜了。”

说完,他转身推着自行车,有些落寞地离开了。曾经他带来的那些关于省城、关于国营厂合作的机会,与眼前这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机遇相比,似乎瞬间失去了光彩。

夜色降临,晓燕和陈默并肩坐在院里的石阶上。远处偶尔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遥远,仿佛预示着一条通向未知远方的轨道。

“默哥,我有点怕。”晓燕轻声说,“外面的世界那么大,要求那么高,我能行吗?”

陈默侧过头看她,月光下她的侧脸带着一丝迷茫和坚定。他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她有些冰凉的手指,这是他第一次在清醒状态下主动握住她的手。

“不怕。”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一步一步来。我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