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豆子的离去,像一道深刻的伤疤,刻在了晓燕和陈默的心上。那段时间,“林记”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低沉。晓燕时常对着面团发呆,仿佛能看到那个瘦弱孩子渴望的眼神。陈默更加沉默,抽烟的次数明显多了,眼神里时常带着一种难以化开的沉郁。

然而,生活总要继续。寒冬如期而至,北风呼啸,但阳光却格外慷慨地洒满大地,像是一种温柔的抚慰。

或许是被小豆子的故事所触动,或许是为了对抗那份无力感,晓燕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跟陈默商量,想以“林记”的名义,每个月固定做一批耐存放、易携带的“救济点心”,比如硬面馒头、粗粮饼子,委托陈默跑车时,留意像冯婆婆家那样的极端贫困家庭,送给他们。

“虽然帮不了所有人,但能帮一点是一点。”晓燕说这话时,眼神里带着一种经历过悲痛后的坚定,“就像你说的。”

陈默看着她,没有多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好。”

于是,东风卡车的驾驶室里,除了工具箱和干粮,又多了一个固定的、装着点心的布袋。陈默跑车的路线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他会特意绕一些路,去往更偏远、更贫瘠的村庄。他依旧沉默,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开始更多地去留意那些隐藏在山坳里、被繁华遗忘的角落。

这个小小的、私人的“慈善”行动,像一颗微弱的火种,悄然驱散着两人心中的部分阴霾。给予,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天气越来越冷,年关将近。人们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菜市场后街比平时更加热闹喧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辞旧迎新的期盼感。

这天,于丽娟兴冲冲地来了,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她这次没骑摩托车,是坐着一辆带篷的三轮车来的,车上还跟着两个工人。

“林老板!发财了!发大财了!”于丽娟一进门就激动地握住晓燕的手,“你那批礼品点心,尤其是新式的小包装和提篮礼盒,在纺织厂和几个大单位反响好得不得了!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年前根本做不完!光是纺织厂追加的就要三百盒!”

她指挥着工人从三轮车上搬下来好几大箱崭新的、更加精美的包装盒和印着“林记”商标的红色手提袋:“看见没!这是按照最新订单加急印的!咱们这次要干票大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订单,晓燕在欣喜之余,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人手严重不足!光靠她、马桂芳和王彩凤,就算日夜不休也赶不出来。

就在晓燕为此发愁时,秀芬拉着吴大妈过来了。秀芬的裁缝铺子最近生意不错,她听说晓燕的难处,主动说:“晓燕姐,要不我这边先停两天?我和我舅妈(吴大妈)都能过来帮忙包点心!工钱不工钱的不要紧,先把订单赶出来要紧!”

紧接着,郑文斌老师也听说了消息,推着他的“永久”车来了,车筐里还放着几本关于“提高手工作坊生产效率”的书(虽然可能没什么用):“林老板,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虽然手艺不行,但登记算账、打包搬运还是可以的!”

甚至连那个之前神神叨叨的徐婆子,也拄着棍子来了,神秘兮兮地说她认识几个老街坊,手脚麻利,以前也做过吃食,可以叫来帮忙。

左邻右舍的热情和善意,让晓燕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她没想到,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竟然有这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

陈默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又去弄回来两个大号的煤炉子,保证车间供暖,又检修了所有的电路,确保照明和缝纫机用电。他还不知从哪借来几个巨大的、用来发面的陶盆,解决了容器不足的问题。

于是,“林记”迎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生产大会战”!仓库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晓燕负责核心技术指导和调配;马桂芳和王彩凤是老主力;秀芬和吴大妈带着几个老街坊负责包装和打包;郑文斌则负责登记数量和核对订单,虽然时常算错,但态度极其认真;徐婆子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一边帮忙摘菜洗笼布,一边用她特有的方式“指挥交通”;陈默则是总后勤兼安全员,保障一切物资供应和机械设备运转。

场面热火朝天,却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忙碌,一边聊天,仿佛不是在赶工,而是在共同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事业。那种邻里互助、共渡难关的温情,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也让晓燕心里暖融融的。

在高强度的忙碌中,晓燕竟然还抽空研发出了一款新的点心。她选用上好的红豆沙,加入一点陈皮末化解甜腻,做成小巧的星形,放入模子烤制,出炉后点心表面会形成一层微焦的硬壳,像星星的光芒,内里却无比柔软。她给这款新点心取名“星星糕”。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个名字的由来,但每次看到那小小的、带着微光的星星糕,她心里那份关于小豆子的酸楚,似乎就被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怀念和希望。

第一批“星星糕”出炉时,晓燕特意装了一小盒,递给正在帮忙搬运包装盒的陈默。

陈默拿起一块,看着那精致的星形,沉默了片刻,然后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怎么样?”晓燕有些紧张地问。

“甜。”陈默说,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不腻。”

晓燕笑了。她知道,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最高评价。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提前一天全部完成!当最后一盒点心被打包好,装上于丽娟带来的货车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

于丽娟看着码放整齐、包装精美的点心,激动得直拍手:“太好了!林老板!你真是我的福星!这下咱们‘丽华贸易’和你们‘林记’可要在全县出名了!”她痛快地付清了所有货款,利润相当可观。

晓燕没有独享这份成果。她坚持给每一位来帮忙的邻居都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包括徐婆子。大家推辞不过,最终都欢天喜地地收了,嘴里还不住地夸晓燕仁义。

晚上,晓燕特意做了一桌好菜,招待所有帮忙的邻居。仓库里摆开了两张拼起来的大桌子,饭菜飘香,笑声不断。陈默拿出了几瓶普通的啤酒,给男人们倒上,女人们则喝着晓燕熬的热气腾腾的米酒。

郑文斌喝得脸通红,还在那滔滔不绝地讲着“个体经济联合体”的未来;秀芬和吴大妈商量着明年把裁缝铺子也扩大一下;徐婆子絮絮叨叨地说着以前的老故事;马桂芳和王彩凤看着这热闹景象,笑得合不拢嘴。

晓燕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湿润。她失去了小豆子,感受到了彻骨的无力。但她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选择了行动,选择了给予。而生活,也以一种最温暖的方式回报了她——不是巨额的财富,而是浓浓的邻里情谊和共同的成就感。

陈默坐在她身边,虽然依旧话不多,但眉宇间的沉郁似乎消散了不少,偶尔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嘴角也会牵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

窗外寒风依旧,但“林记”仓库里却温暖如春,充满了食物香气、欢声笑语和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情。

这个冬天,或许依然有苦难和别离,但希望和温暖,也从未缺席。晓燕知道,“林记”不再仅仅是一个点心铺,它更成了一个连接着许多人情感和温暖的所在。而这份温暖,足以抵御世间所有的严寒。

她悄悄拿起一块“星星糕”,走到门口,对着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轻轻说了一句:“小豆子,你看,大家都在,冬天也没那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