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 > 第89章 时计定序,农历导耕,共筑时序根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章 时计定序,农历导耕,共筑时序根基

初秋的联盟部落,虽无作物收割的忙碌,却处处是井然的生机——农田里,青壮们按木长老的要求翻耕土地,为来年播种做准备,只是偶尔会因“何时停工”争论:有人说“太阳到头顶就歇”,有人却觉得“太阳再偏一点才够时辰”;训练场上,联盟军队员集合参差不齐,崖风长老拿着沙漏,皱眉道:“这沙漏计时还行,想要知道具体时辰就难了,说好辰时集合,现在都过了半刻,还有人没到!”;连石楼里的日常也受影响,禾准备早餐时,常因“天没亮透”把握不准起火时间,有时早了,饭凉了才有人来,有时晚了,耽误张轩去视察。

这日清晨,张轩坐在石楼厅堂里,听木长老汇报农田情况:“神尊,昨天翻耕的东片地,有两组青壮因为‘翻够时辰没’吵了起来——一组说翻了两个时辰,一组说只翻了一个半时辰,再这么下去,翻地进度要拖慢了。”

崖风长老也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训练集合总差事儿,昨天演练盾阵,就因为晚了刻钟,错过了最佳晨练时段,队员们状态都受影响。要是能有个准准的计时法子就好了!”

张轩放下手里的建城图纸,手指轻敲桌面:“确实该定个准时辰的法子了。我们做‘日冕’和‘水钟’——日冕靠太阳定白天的时辰,水钟管晚上和阴天,再编一部‘农历’,把播种、除草、收割的时间定死,以后不管是耕种还是训练,都按时辰来,就不会乱了。”

“日冕?水钟?农历?”围在旁边的禾、阿瑶、鹿溪、青羽、千惠、溪月、木槿都好奇地抬头,青羽率先问道:“神尊,这些是什么呀?能像辘轳一样好用吗?”

张轩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比辘轳还实用。日冕能看太阳知时辰,水钟能算黑夜过了多久,农历能告诉咱们什么时候种庄稼、什么时候收,以后大家做事都不用猜了。你们也来帮忙,咱们一起做,一起学。”

七位妻妾立刻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之前学数学和文字时就觉得有趣,现在能参与做“定时辰、定农时”的东西,更是干劲十足。

做日冕的第一步是选材料。张轩带着众人到木工坊,阿瑶一眼就看中了一块一尺厚的硬桦木:“这木头结实,晒不裂,做日冕的底座正好!”她伸手摸了摸木面,光滑平整,是藤木之前打磨好的,省了不少功夫。

溪月则拿起一根半尺长的青铜片(冶炼坊的边角料):“这青铜片直溜,用来做‘表针’(日冕的指针)肯定行,太阳一照,影子清清楚楚。”她还细心地用细砂磨了磨青铜片的边缘,防止划伤手。

材料备好,张轩带着众人到石楼前的空地上——这里地势平坦,无树木遮挡,全天都能晒到太阳,是放日冕的最佳位置。青壮们帮忙将硬桦木底座固定在地上,张轩则拿着木尺,在底座上画出正南北方向:“日冕的表针要正对正南,影子才准。”

禾蹲在旁边,手里拿着炭笔,按张轩的要求在底座上做标记:“神尊,正南方向画好了,接下来怎么弄?”

“接下来画刻度。”张轩将青铜片垂直固定在底座的正中心,作为表针,“从现在开始,每过一个时辰,我们就记录一次表针影子的位置,连记三天,取影子的平均位置,就是准确的刻度。”

接下来的三天,七位妻妾轮流来记录影子。清晨,青羽总是第一个跑来,蹲在日冕旁,眼睛盯着表针的影子,一到时辰就喊:“阿瑶姐姐!影子到这里了,快画下来!”阿瑶则拿着炭笔,小心翼翼地在底座上画下短线,还在旁边标注时辰:“辰时到了,影子比卯时短了三寸。”

正午太阳最烈时,鹿溪会带着凉茶过来,递给正在记录的千惠:“歇会儿再记,别中暑了。你看,现在影子最短,就是午时,对吧?”千惠接过凉茶,点头笑道:“对,神尊说过,午时太阳在正南,影子最短,这时候记录最关键。”

傍晚时分,溪月会仔细测量影子的长度,和前一天的记录对比:“昨天酉时的影子在这里,今天差了半寸,可能是天气有点不一样,等明天取平均就准了。”木槿则在旁边的木片上记录每天的天气:“第一天晴,第二天多云,第三天晴,这样算平均时能更准。”

三天后,底座上已画满了长短不一的刻度,从卯时到酉时(部落日常活动的主要时段),共六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成两个“刻”,清晰明了。张轩带着众人校准刻度,将三天记录的同一时辰影子位置取中间点,用青铜钉在底座上敲出小凹点,防止刻度被雨水冲掉。

“成了!”青羽兴奋地拍手,指着日冕上的影子,“现在影子在辰时二刻的位置,以后我们看影子就知道时辰了!”

第二天清晨,联盟军队员集合时,崖风长老特意带着队员来看日冕:“都看好了!以后辰时一到,不管沙漏漏到哪,都必须在训练场集合!”队员们看着日冕上清晰的刻度,纷纷点头,当天的集合竟没有一人迟到。

农田里,木长老也拿着木片,将日冕的时辰告诉青壮们:“辰时到午时翻地,午时到未时休息,未时到酉时继续,按日冕的时辰来,不准偷懒,也不准超时累着!”青壮们再也没因“时辰”争论,翻地进度快了不少。

日冕解决了白天的计时问题,可到了晚上或阴天,太阳看不见,日冕就没用了。张轩又提出做“水钟”——用陶壶装水,让水从细孔慢慢滴出,通过水量变化来计算时辰,正好补上日冕的不足。

做水钟的关键是陶壶。阿瑶主动请缨:“我来做陶壶!要做成细颈、大肚的样子,这样装水多,滴得慢,能管更久。”她带着陶坊的妇女们,用细腻的陶土捏制陶壶,壶颈处留一个小指粗的孔,壶身上则预留出画刻度的位置。

烧制陶壶的那几天,阿瑶每天都守在陶窑旁,生怕温度不当把壶烧裂。出窑那天,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烧好的青灰色陶壶,跑到张轩面前:“神尊,你看!壶没裂,孔的大小也正好!”

张轩接过陶壶,检查了一遍,满意点头:“很好。接下来要测漏水速度——装满水,看多久能漏完,再按时辰划分刻度。”

众人将陶壶固定在木架上,壶下放一个空陶碗,禾负责往壶里装水,装得满满的,刚好到壶颈处:“装好了!现在开始记时辰,看漏到碗里一半水要多久。”

青羽拿着日冕当参考,眼睛盯着陶壶的小孔:“水开始滴了!一滴一滴的,好慢呀!”千惠则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木片,每过一刻就做个标记:“辰时三刻开始漏,辰时四刻时,碗里的水有一指深了。”

鹿溪发现壶里的水快漏完时,水流会变慢,连忙提醒:“神尊,快漏完时水滴得慢了,这样刻度会不准吧?”

张轩点头:“确实会慢,所以我们要分两段刻度——上半壶水漏得快,刻度密一点;下半壶漏得慢,刻度疏一点。”溪月立刻找来细麻绳,按张轩说的,在壶身上绕出刻度线:“上半壶每刻绕一道绳,下半壶每两刻绕一道,这样一看绳子就知道时辰了。”

木槿则在壶底垫了一块软兽皮:“壶里没水时,底座容易磨坏,垫块兽皮能保护壶。”

经过一天的调试,水钟终于做好了:装满水后,能从黄昏漏到天亮,壶身上的麻绳刻度清晰,晚上只要看壶里的水位到哪道绳,就知道是哪个时辰。当晚,守夜的护卫队员就用上了水钟,每隔一个时辰就按水钟的刻度报时,部落里的作息一下子规律起来——禾再也不用猜着起火做早餐,张轩也能按固定时辰去视察。

有天夜里下大雨,青羽被雷声惊醒,跑到厅堂里看水钟,发现水位刚好到“丑时”的刻度,她兴奋地跑回房间,摇醒鹿溪:“鹿溪姐姐!水钟好准呀!现在是丑时,明天肯定能按时起床学文字!”

解决了计时问题,张轩又着手编“农历”——之前部落耕种全靠老经验,比如“看到柳树发芽就种大豆”“听到杜鹃叫就种汉麻”,可每年气候有差异,经验有时不准,去年就因晚了几天播种,大豆产量少了一成。

编农历需要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张轩先召集木长老、风长老、千惠、木槿等人,收集部落里的老经验:木长老知道大豆从播种到收获要三个月,风长老清楚黄牛什么时候适合耕地,千惠记得老巫传下的“节气”说法(比如“天凉露多就是秋分”),木槿则知道哪些草药在特定季节采摘最有效。

“我们按月亮的圆缺分‘月’,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再按季节分‘节气’,每个节气定好该做的农事。”张轩在兽皮地图上画出表格,“比如现在是初秋,接下来是‘秋分’,该翻耕土地、储存草药;然后是‘霜降’,要给牲畜准备过冬的草料;冬天有‘冬至’,适合修缮房屋、打造工具;开春有‘春分’,是播种大豆、汉麻的最佳时候。”

七位妻妾围在兽皮旁,帮忙整理和记录。禾负责将每个节气对应的农事写在木片上:“秋分:翻耕农田、晾晒草药;霜降:储存草料、修补畜栏……”她的字写得工整,每个字都清晰可辨。

千惠则结合祭祀的需求,补充道:“春分播种前可以搞个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丰收;秋分收获后也可以祭祀,感谢神灵赐予粮食。”张轩点头同意,让她把祭祀的时间也加进农历里。

木槿拿着草药名录,将草药采摘的时间对应到节气上:“春分采蒲公英,能消炎;夏至采薄荷,能解暑;秋分采艾草,能驱虫……”这些记录以后会教给草药采集队,确保草药采得及时、有效。

溪月擅长编织,她提出:“汉麻在夏至前后收割纤维最好,这时候的纤维又粗又韧,编出来的绳子耐用。”张轩让她把这个时间标注在“夏至”的农事里,方便手工业坊安排。

青羽虽然年纪小,却记得去年种葫芦的时间,她凑过来说:“神尊,去年葫芦是清明后种的,长得特别好,今年也该在清明种吧?”张轩笑着点头,把“清明种葫芦”加进农历里。

阿瑶则考虑到制陶的需求:“雨季前要多烧陶,不然雨水多,陶窑不好烧。可以在‘谷雨’前定个‘制陶期’,集中烧一批陶锅、陶瓮,备战春耕和交易。”

经过半个月的整理和修改,联盟第一部农历终于编好——兽皮制成的“农历表”上,清晰地写着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农事、祭祀、手工业安排都一目了然。张轩让人将农历表挂在部落中央的空地上,还让禾、阿瑶等人每天教族人们认农历上的文字和节气。

木长老看着农历表,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明年播种再也不用靠猜了!春分一到就种大豆,夏至就收汉麻,准没错!”

草药采集队的族人也围着农历表,木槿指着“春分采蒲公英”的字样,对她们说:“明年春分一到,咱们就去采蒲公英,再也不用等蒲公英长老了!”

日冕、水钟、农历的推广,让联盟部落的生活彻底告别了“凭感觉”的时代,处处透着规整的生机。

清晨,日冕上的影子刚到辰时,联盟军队员就整齐地站在训练场上,崖风长老拿着青铜剑,按农历上“秋分后加强体能训练”的安排,带领队员们跑步、练矛,口号声震天;农田里,青壮们按农历“秋分翻耕”的要求,准时下地,日冕到午时就歇,未时再开工,既不偷懒,也不劳累;手工业坊里,阿瑶带着妇女们,按农历“霜降前烧陶”的安排,加紧烧制陶锅和陶瓮,窑火熊熊,陶香弥漫。

晚上,水钟的水位到亥时,部落里的灯火就渐渐熄灭,族人们按时休息,为第二天的劳作养精蓄锐;守夜的护卫队员则按水钟的刻度,每隔一个时辰巡逻一次,确保部落安全。

石楼里,每天辰时过后,张轩都会和七位妻妾一起学习——先是复习前一天的文字和数学,然后讨论农历的细节,比如“明年春分要是下雨,播种要不要推迟”“水钟的刻度要不要再调得准一点”。

有天午后,众人坐在日冕旁的树荫下休息,禾给大家递来野菜干:“按日冕算,现在是未时中,歇半个时辰再去看农历表的推广情况吧。”

阿瑶拿出自己新做的小陶壶,笑着说:“我做了个小水钟,以后咱们学习时,就能按小水钟算时间,不用总跑出去看日冕了。”

千惠则看着远处的农田,对张轩说:“昨天教黑石部落的族人认农历,他们都很开心,说以后种庄稼再也不用问别人了,按农历来就行。”

溪月整理着手里的编织绳,补充道:“手工业坊的妇女们也说,按农历安排制陶、编织,效率高多了,再也不会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没事做。”

木槿拿着草药包,轻声说:“按农历采的蒲公英,药效比去年好,雾华说以后草药都按农历采,肯定能治好更多族人。”

青羽抱着青铜小兔子,坐在张轩身边,小声说:“神尊,有了日冕、水钟和农历,咱们部落越来越像‘城’了,以后建好了城,会不会更厉害呀?”

张轩摸了摸她的头,目光扫过整齐的农田、忙碌的族人、挂在空地上的农历表,还有石楼前的日冕和水钟,笑着说:“会的。有了准确的时辰和农时,大家做事更顺,部落发展得更快,等开春建好了城,咱们联盟会越来越强。”

初秋的风带着凉意,吹过日冕的青铜表针,影子轻轻晃动;水钟里的水滴“滴答”作响,规律而安稳;农历表上的文字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指引着族人的生活。七位妻妾围在张轩身边,脸上满是温柔的笑容,她们知道,这些由他们一起参与制作、推广的“时计”和“历法”,不仅让部落的日子更规整,更成了联盟走向强大的坚实根基。

夜色渐深,水钟的水位到了子时,部落里一片寂静,只有守夜队员的脚步声和水钟的滴答声。张轩站在石楼窗前,看着远处的灯火,心里满是安稳——有了时序的指引,有了身边人的陪伴,有了族人的齐心,联盟的未来,定会像日冕上的影子一样,清晰而坚定地走向更光明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