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手术刀精准地划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笔发出轻微的“滋滋”声,有效地止血。张浩作为一助,熟练地配合着暴露术野。开胸过程对于他们这样的团队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但当胸骨锯轰鸣着切开胸骨,撑开器缓缓将胸腔打开,暴露那颗正在艰难搏动的心脏时,手术室内外所有通过屏幕看到这一幕的人,心头都像是被重重一击。

那颗心脏,比影像上看到的更加触目惊心。

右心室如同一个被过度吹胀的、薄而透亮的气球,占据了心前区大部分空间,每一次无力的收缩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左心室则被挤压得又小又扁,几乎看不到正常的形态。心包腔内有着少量淡黄色的积液。

“右心负荷极重,心肌脆弱。”林默的声音透过口罩,平静地陈述着事实,不带任何情绪,却让旁边的杨主任心头一紧。

“建立体外循环。”林默下令。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在这样一颗脆弱的心脏上插管,如同在豆腐上雕刻,力道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撕裂。

灌注师严阵以待。林默亲自操刀,选择右心房插管引流静脉血,主动脉插管建立动脉灌注。他的动作稳定、轻柔而极其精准,每一个步骤都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张浩在一旁提供着最默契的辅助,最大限度地暴露着术野。

当暗红色的静脉血被顺利引流至体外循环机,经过氧合器化为鲜红的血液再泵回动脉时,监护仪上那颗沉重搏动的心脏终于得以“休息”。

“体外循环运转正常,流量稳定。”灌注师报告。

第一步,成功。手术室外临时指挥中心的苏晚晴,以及控制室内的陆青屿,都微微松了口气。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接下来是核心步骤——房间隔造口。林默切开右心房,在薄弱的房间隔上用特制的造口器打了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瞬间,一部分含氧量低的右心房血液得以分流到左心房,有效降低了右心系统的压力。

“右房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下降。”麻醉主任实时汇报着好消息。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硬骨头”是接下来的potts分流术。这需要将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进行侧侧吻合,在如此高的肺血管压力和脆弱组织条件下,无异于刀锋上跳舞。

林默需要在一个极其狭窄和深在的视野里,游离出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特定段落。周围是重要的神经、淋巴管和侧支血管,任何一点损伤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手术显微镜被推了上来。林默调整好焦距,整个人仿佛与显微镜融为一体。他的世界,此刻只剩下屏幕上那放大而清晰的血管解剖。

时间在寂静中缓慢流淌,只有器械偶尔碰撞的细微声响。林默的操作精细到了毫米级别,每一次分离,每一次结扎,都冷静得如同机器。

张浩全神贯注地配合着,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被巡回护士轻轻擦去。杨主任在一旁观摩,心中充满了震撼,他从未见过如此举重若轻、又如此精准致命的操作。

“左肺动脉游离完毕。”

“降主动脉游离完毕。”

两个关键血管被小心地用阻断钳控制住。

最关键的时刻到来——切开、吻合。

林默拿起显微手术刀,在左肺动脉侧壁做了一个精确的切口。几乎是同时,张浩在降主动脉对应位置也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切口。

下一刻,林默手持比头发丝还细的 prolene 缝线,开始了最为关键的血管吻合。他的手指稳定得没有一丝颤抖,进针、出针、打结,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每一针的间距和深度都完美无瑕。

《时代脊梁》的镜头紧紧跟随着那飞舞的缝针和丝线,记录下这决定生死的一针一线。

控制室内,陆青屿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和模拟图像,突然,她眉头微蹙,对着麦克风冷静地说道:“林主任,实时模型显示,主动脉侧压力波动较预期增大5%,请注意吻合口张力。”

林默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只是极其轻微地调整了一下牵拉的角度和力度。“收到。”

他不仅听到了警告,更瞬间理解了数据背后的生理意义,并做出了最正确的应对。

吻合,在令人窒息的专注中,一针一针地完成。

当最后一针打完,线结被剪断,林默缓缓直起身。

“准备开放阻断钳。”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顺序?”张浩确认道。先开放哪个钳子,关乎着对脆弱肺血管的冲击。

“先开放肺动脉远端,再开放主动脉远端,最后同时开放近端。”林默重复了一遍预定方案,这也是陆青屿模型计算出的最优解。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阻断钳,被依次小心翼翼地松开……

鲜红的动脉血,瞬间涌入新建的通道!

没有撕裂,没有喷射性的出血!吻合口完美地承受住了这第一波血流的冲击!

“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张浩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生命体征平稳!”麻醉主任紧随其后。

成功了!最危险的一步,成功了!

手术室内,弥漫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轻微骚动,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激动。就连林默,那紧抿的嘴角也几不可查地松动了一丝。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喜悦即将绽放之时,陆青屿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声音再次从扩音器里传来,如同一盆冰水:

“林主任,请注意。模型显示,混合血氧饱和度正在快速下降,低于预期值。低氧血症的风险……正在急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