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江源市第一医院为攻克“高原沉默杀手”而进行的紧张筹备,被一个从瑞士苏黎世飞来的重磅消息短暂打断,并在团队乃至全国医学界投下了一颗振奋人心的石子。

埃里克·施密特医生从苏黎世大学医院发来紧急视频通讯,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

“林!苏!各位!天大的好消息!”埃里克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拔高,“基于‘林默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在终末期肺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尤其是在尘肺病这一全球性职业卫生难题上展现出的巨大普惠价值,经过盖伦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的多轮严格评审……”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似乎在享受这宣布前的片刻惊喜,然后清晰而有力地说道:

“林默医生,被正式提名为本年度‘盖伦奖——最具潜力医疗技术奖’的最终候选人! 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有来自华国大陆的学者入围最终名单!”

“盖伦奖?!”

视频这头,江源医院临时会议室里,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包括原本沉浸在手术方案推演中的林默,都瞬间抬起了头,脸上写满了震惊!

盖伦奖,被誉为“医药界的诺贝尔奖”,是全球医疗创新领域最高荣誉之一!其评审以严格、独立和权威着称。能够入围最终候选,本身就是一项足以载入华国医学史册的巨大成就!这不仅仅是对林默个人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星火计划”所代表的普惠医疗理念和整个华国基层医疗创新探索的国际级背书!

“太好了!老师!”张浩第一个跳了起来,激动得脸色通红。马保国用力拍着大腿,连声道:“好!好!太好了!这下看谁还敢说咱们的技术只是‘盆景’!”

苏晚晴紧紧握住双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自豪。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殊荣背后,是林默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团队多少次深入基层的奔波,是面对质疑和打压时从未动摇的坚持。

连一向冷静的陆青屿,嘴角也勾起了一个清晰的弧度。

林默看着屏幕上埃里克激动的面孔,听着身边同伴的欢呼,他脸上的震惊缓缓褪去,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只是那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有星光一闪而过。他对着镜头,微微颔首:“谢谢,埃里克。也谢谢评审委员会。”

他的反应依旧克制,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种无声的、强大的底气,从这支团队身上升腾而起。

几乎与此同时,由苏晚晴前期接洽、经过长时间跟踪采访和严格审核的国内顶尖新闻栏目——《时代脊梁》摄制组,正式抵达江源!

《时代脊梁》以其深入报道国家各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和团队而闻名,其报道分量极重,影响力巨大。他们此次前来,就是要为林默团队制作一期深度专题报道,记录他们在基层医疗一线的奋斗与创新。

栏目主编亲自带队,他对林默和苏晚晴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你们高超的技术,更是你们选择将技术带到最需要的地方的这份情怀和担当,是‘星火计划’所蕴含的打破医疗资源壁垒的深远意义。你们的故事,是真正的‘时代脊梁’。”

摄制组的镜头,开始真实记录下江源医院的一切:记录林默团队与本地医生激烈讨论IpAh激进手术方案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记录张浩和杨主任在模拟器前一遍遍演练potts分流术关键步骤的专注;记录陆青屿对着电脑屏幕上复杂数据模型凝神思考的侧影;也记录下苏晚晴为协调一枚特殊手术器械而反复沟通的忙碌身影。

当然,他们也记录下了那位被选为首例尝试“ASd造口+potts分流”联合手术的年轻IpAh患者——一位名叫扎西的三十五岁林业工人,他因严重的右心衰竭导致腹部肿胀如鼓,呼吸艰难,却依然对林默团队抱有最质朴的信任和期盼的眼神。

盖伦奖提名的殊荣,与《时代脊梁》深度报道的关注,如同两股强大的能量,注入到正在艰难探索中的江源团队。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是对当下攻坚战的强力助推。

本地医生们看向林默团队的眼神,除了之前的敬佩,更多了几分与有荣焉的自豪。吴涛院长更是感慨:“林主任,你们这是要把我们江源的名字,也带到国际上去啊!”

张浩在休息间隙,看着忙碌的摄制组和手中关于盖伦奖提名的报道,对林默说:“老师,感觉现在浑身是劲!咱们一定能把江源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林默正在审阅扎西最新的血流动力学数据,闻言头也没抬,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敲击键盘的手指,更加稳定有力。

国际殊荣与国内顶级媒体的聚焦,如同两道最亮的追光,打在了江源这片医疗攻坚的战场上,也照在了林默团队这群默默燃烧的“星火”之上。

前路依然艰险,手术成败未知。但此刻,团队的信念与士气,已然攀升至顶峰。

他们手握尖端技术,胸怀普惠初心,上有国际认可,下有万民期许,内有团队精诚,外有媒体正名——这,便是属于他们的,“爽”到极致的战斗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