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查房队伍离开病例b(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床位,继续向前。学员们看向林默背影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敬畏,更多了一种对深邃思维的折服。

接下来来到病例A的床前——那位需要二次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胸腔内情况未知,粘连严重是必然,手术如同在雷区排雷。

主管医生汇报时,重点强调了患者年龄、多项基础病以及第一次手术的陈旧记录不详,暗示着极高的风险。

林默听完,没有立刻点评,而是拿起床旁的影像片,对着灯光仔细观看。他看得极其专注,手指在片子上缓缓移动,仿佛能触摸到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真实结构。

几分钟的沉默,压迫感十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他的判断。

终于,他放下片子,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地扫向队伍中的几个学员。

“你,”他指向一个来自东北地区、以胆大着称的学员,“如果让你主刀,第一刀,你选哪里进胸?”

那学员没想到会被问及如此具体的手术步骤,愣了一下,梗着脖子回答:“原切口!沿着老路进去,直接!”

林默未置可否,目光转向埃里克:“施密特医生?”

埃里克沉吟片刻:“我会考虑侧方小切口探查,或者甚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后备,再尝试粘连分离。避免第一刀就损伤心脏或大血管。”

这是更稳妥、更符合国际常规的思路。

林默依旧不评价,最后看向若有所思的赵德明:“赵医生,你的想法?”

赵德明盯着片子,犹豫地说:“林主任,我发现患者第一次手术的主动脉插管位置似乎偏高,而且术后ct显示胸骨后间隙有一些不均匀的软组织影……我担心,原切口下方,主动脉可能与前胸壁有粘连。如果第一刀选择原切口,会不会……”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贸然从原切口进入,极有可能第一刀就切在粘连的主动脉上,引发灾难性大出血!

此言一出,几个原本觉得从原切口进胸理所当然的学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连埃里克也露出了讶异和思索的表情,仔细回看影像,随即缓缓点头,认可了这个被忽略的风险点。

林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他看向赵德明,点了点头:“观察得很细。这正是二次手术最凶险的地方—*历史的陷阱。”

他拿起记号笔,在影像片上画了一条线:“赵医生的担心很有必要。对于这个病人,我们的策略不是‘从哪里进去’,而是‘如何安全地靠近’。首选,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后备,这是我们的安全绳。然后,不急于劈开胸骨,而是先在胸骨后缘,用钝性分离与锐性分离结合,小心翼翼地向后、向下,‘啃’出一条安全隧道,直到确认主动脉位置和粘连情况,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扩大切口。”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模拟着分离的动作,清晰而精准。

“记住,面对复杂情况,技术上的‘慢’,是为了战略上的‘快’和‘稳’。先求不败,而后求胜。”林默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字都敲打在学员心上,“这台手术,我不会追求速度,甚至会预留出处理粘连的时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病人安全下台。”

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这份基于深厚经验和精准判断的冷静与自信,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冲击力。学员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手术台上,林默如何一步步化解风险,将那颗脆弱的心脏从粘连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这才是顶尖外科医生的风范!

刘鑫站在人群后面,脸色更加难看。他自诩技术不错,但从未思考过如此深层次的术前规划和风险预判。林默这种举重若轻、洞悉毫芒的能力,让他感到一种绝望的差距。

查房继续,来到病例c——那个罕见病种,诊断不明,手术方式待定。

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因反复胸闷、气促入院,影像学提示纵膈占位,但性质不明,穿刺活检结果也模棱两可。

这是一个典型的诊断困境。

主管医生汇报完,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这种病例最是棘手,手术做不做?怎么做?切多少?都可能引发后续问题。

林默没有急着提问,而是走到床边,亲自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他从头到脚,检查得极其仔细,甚至连患者的指甲、皮肤纹理都留意观察。

检查完毕,他沉吟片刻,对主管医生说:“把外院的所有片子和病历,包括她小时候的,只要能找到的,全部调出来。另外,联系病理科,申请加做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和doG-1。”

主管医生一愣:“林主任,您怀疑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这是纵膈啊!”

“罕见,不代表没有。”林默语气平静,“尤其是异位起源的。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特征,有几点细微之处符合。记住,诊断的思路要开阔,尤其是对罕见病,要想到各种可能性,然后用证据去逐一排除或证实。 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盲目手术是鲁莽的。”

他随即转向学员们,开始了又一轮提问:“如果最终诊断是GISt,手术原则是什么?”

“完整切除,避免破裂!”有学员立刻回答。

“如果术中发现侵犯重要血管,无法完整切除呢?”

“那……那就姑息切除?”有人不确定。

“不对,”埃里克插话,眼神发亮,“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GISt,现在更强调术前靶向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这能大大提高根治率和安全性!”

“正确。”林默点头,“这就是基于精准诊断的个体化治疗。如果我们术前没有考虑到这个可能性,贸然手术,很可能不仅无法根治,还会导致肿瘤播散,断送患者后续治疗的机会。”

他看着所有学员,总结道:“外科医生的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驱动这双手的大脑。‘星火’要传递的,正是这种基于证据、系统思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临床思维模式。这比任何一个单一的手术技巧都更重要。”

一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将一桩看似无解的疑难病例,梳理出了清晰的探查路径。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跟着林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脑内探险。

这场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大查房,终于接近尾声。每一个参与的学员,都感觉像是被一场强烈的思维风暴洗礼过。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几个病例的处理方案,更是一种看待疾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以及一种对医学事业更深沉的敬畏。

林默走在队伍最前面,身影在走廊的灯光下显得愈发挺拔。他没有回头,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份源自强大实力的、内敛而深沉的自信。

真正的实力,无需张扬,自有千钧之力。

查房结束,学员们带着满心的震撼和思考散去。而杂交中心的医生们知道,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将查房制定的策略,在手术台上完美地执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