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知道过了多久,林默被一阵规律的、熟悉的器械碰撞声和低沉的讨论声唤醒。包裹他的,不再是混沌的噩梦与挣扎的潜意识,而是真真切切地感知到了帐篷内忙碌而有序的氛围。

他缓缓睁开眼,视线先是模糊,继而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帐篷顶那盏散发着稳定光芒的无影灯,以及苏晚晴伏在床边小憩的侧影。她瘦了很多,眼下是浓重的阴影,即使在睡梦中,眉头也微微蹙着,一只手还紧紧握着他的手腕,仿佛怕他突然消失。

林默没有惊动她。他尝试动了动手指,一股虚弱感立刻传遍全身,但不同于之前的无力,这是一种沉疴渐去的疲惫。他轻轻吸了口气,胸腔里那火辣辣的刺痛感也减轻了许多。

他的目光转向帐篷中央。马保国正在主刀一台手术,动作沉稳,步骤清晰,虽然速度不及他,但那份扎实可靠,让人心安。张浩在一旁担任一助,眼神专注,操作干练,已然褪去了不少青涩,有了独当一面的雏形。王兰穿梭在手术台和器械区之间,依旧沉默而精准。

团队,运转良好。

林默的嘴角,勾起一丝微弱的弧度。他放心了。

他的细微动作惊醒了浅眠的苏晚晴。她猛地抬头,对上林默清明的目光,先是一愣,随即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泪水瞬间盈满了眼眶。

“你……你醒了?”她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嗯。”林默的声音依旧沙哑,却有了些许力气,“辛苦了。”

千言万语,化作这三个字。苏晚晴喜悦好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林默苏醒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救援点。张浩在手术间隙冲过来,激动得语无伦次;马保国完成手术后,也走过来,重重拍了拍林默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王兰则默默递上一杯温热的葡萄糖盐水。

也就在这时,帐篷外传来了新的动静。

几辆挂着不同标志的车辆抵达。有国家电视台和权威报纸的记者,他们听闻了这里的奇迹和坚守,前来记录这救灾史上的动人篇章。更多的是来自各方的支援者——Schmid公司的阿德勒先生亲自安排,送来了第二批、针对性更强的急救器械和药品;韩老协调的、由几家顶尖医院联合组成的专家支援小组也到了,他们将接手部分重症患者的后续治疗,并协助建立更规范的临时病区。

而在这些支援者中,一个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位年轻女性,利落的短发,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冷静,穿着一身与周遭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但干净利落的便装。她背着一个厚重的行囊,手中拿着平板电脑,正冷静地观察着救援点的运作。

苏晚晴迎了上去。那位女性主动伸出手,自我介绍,声音清晰而平稳:

“苏主任您好,我是陆青屿。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主攻公共卫生与灾难医学应急管理。我在学术平台上一直关注林默医生的杂交技术和你们的‘开放平台’。得知澜州地震后,我立刻申请作为志愿者前来,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在数据整合、疫情风险评估和资源优化调度方面提供支持。”

她的介绍简洁直接,目光锐利,带着学者特有的审视和自信。

苏晚晴立刻意识到这个人的价值。在救灾从中期转向后期,防疫和体系化建设愈发重要的当下,陆青屿的专业正是他们急需的补充。

“欢迎你,陆博士!”苏晚晴与她用力握手,“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专家!”

记者们的镜头捕捉着这一切:苏醒的领袖、坚守的团队、雪中送炭的支援、以及新加入的专业力量。他们采访马保国,采访张浩,采访那些被从死亡线上拉回的伤员,记录着这片废墟上绽放的人性光辉与专业力量。

林默没有接受采访,他依旧虚弱。但在苏晚晴和陆青屿的协助下,他靠在床头,听取了关于近期救援工作和后续计划的简要汇报。当听到那对母子(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在他提供的方案指导下,由马保国主刀,成功实施了杂交手术,母子均安时,他缓缓闭上了眼睛,长长地、释然地舒了一口气。

陆青屿则迅速进入了角色。她利用带来的设备,开始整合救援点分散的数据,分析伤员流向、物资消耗规律,并初步评估了不同区域后续的疫情风险,给出了针对性的监测建议。她的高效和专业,很快赢得了团队的初步认可。

夕阳的余晖洒在废墟上,给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悲壮而温暖的金色。

林默在苏晚晴的搀扶下,第一次走出了帐篷。他看着操场上依旧忙碌但秩序井然的景象,看着伤员们被有序地分流、转运,看着新的支援力量在不断注入。

他知道,最艰难、最混乱的时期,正在过去。接下来的,是繁重的重建和漫长的恢复。而他的团队,经历了这次血与火的淬炼,已经成长为一股真正能够扛起重任、值得信赖的力量。

他回来了。

团队还在,而且更强。

新的伙伴已经就位。

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希望,已然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