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林默团队如同精密机械般高速运转时,救援点外围的喧闹声预示着不寻常的访客到来。一支车队驶入,车辆光洁,标志醒目——某知名慈善基金会与“康年国际医院”的联合标志。这是国内以高端服务和昂贵收费着称的私立医疗机构,其首席外科专家郑恺丰正带队进行“品牌公益救援”。

郑恺丰四十出头,风度翩翩,在媒体镜头前从容不迫地介绍着他们带来的“德国全进口移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和“便携式术中ct”,声称将用“全球顶尖设备为灾区带来精准医疗”。他的团队人员着装统一,动作规范,与周围尘土飞扬、浑身血污的其他救援人员格格不入。

现场指挥部的官员热情接待,将他们引至一片清理出来的区域。郑恺丰团队迅速开始组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设备,充气式方舱展开,俨然一个微型高端医院。

“嗬,真够阔气的。”张浩刚下手术,看着那边嗤笑一声,“这玩意儿搬过来,电够用吗?伤员等得及吗?”

马保国皱眉:“少说风凉话,多做事。”

苏晚晴则暗自警惕,这种高调介入可能打乱现有高效但朴素的救援节奏。

很快,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病例被送来,仿佛专为检验成色而来。

伤员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性,被沉重的预制板压砸,救出时已休克。经林默团队初步筛查,诊断为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疑似)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这是极其凶险的损伤,主动脉血管壁撕裂,如同体内有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大出血死亡。

“这个病例需要立刻明确诊断并干预!正好可以展示我们的技术优势!”郑恺丰接到指挥部协调后,自信满满。他指挥团队将伤员推入他们的移动方舱,准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这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是设备预热、校准耗时长,那台昂贵的造影机需要复杂的准备工作。

同时由于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在准备过程中,伤员血压再次剧烈波动,根本无法耐受需要相对静止和注射造影剂的血管造影检查。

郑恺丰团队围着机器忙碌,试图稳定伤员,但进度缓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伤员的状况在恶化。

“郑主任,病人血压撑不住了!造影做不了!”助手焦急报告。

郑恺丰额头见汗,面对镜头时的从容消失不见。他擅长的是在设备完善的手术室里进行择期手术,这种在极端条件下与死神抢时间的战斗,非他所长。“准备……准备开胸探查!”他不得不做出备选方案,但这无疑风险极高,如同盲人摸象。

就在这时,林默的声音在方舱外响起,透过通讯器传来,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把人推出来。用我们的便携超声。”

郑恺丰一愣,下意识反驳:“超声?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灵敏度不够!我们需要精确的影像!”

“在病人活着的时候,一个快而准的初步诊断,比一个慢而精的‘金标准’更有价值。”林默的语气不容置疑,“张浩,马主任,接人!”

伤员被迅速转移回杂交中心的帐篷。林默甚至没有完全依赖超声,他结合伤员的外伤机制、体征、以及超声下看到的主动脉内膜飘动影和胸腔积血情况,在三十秒内做出了决断:“高度怀疑降主动脉起始部夹层破裂,合并活动性出血。立即开胸!”

没有时间再做更多检查去“证实”。在灾区,很多时候,医生的经验和决断就是最大的依仗。

手术立刻开始。当林默打开胸腔,眼前的景象证实了他的判断——降主动脉处确实出现了夹层破裂,血液正不断涌入胸腔!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破裂口位置刁钻。

郑恺丰出于职业好奇(或许还有一丝不甘),跟了过来,在帐篷口目睹了接下来的的一幕。

不需要体外循环机的支持,林默采用了最快速、最直接的 “主动脉阻断+人工血管置换”方案。在张浩和马保国的完美配合下,他如同最精密的机器人,游离、阻断、修剪、吻合……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却又精准地避开了所有重要分支血管和神经。那双手在血泊中翻飞,稳定得可怕。

二十分钟!仅仅二十分钟!

林默完成了人工血管的植入和吻合,成功修复了破裂的主动脉,控制了致命性出血。伤员的生命体征随着出血的停止而逐渐稳定下来。

整个过程中,林默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只有简洁到极致的指令。当他放下器械,脱下血手套时,才抬眼瞥了一下站在帐篷口、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郑恺丰。

没有嘲讽,没有炫耀,林默只是用他那双布满血丝却深邃如古井的眼睛看着郑博士,平淡地说了一句:

“在这里,活下来,才是唯一的金标准。”

郑恺丰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带来的那些价值千万的顶级设备,在刚才那场与死神的闪电战中,显得如此笨重和多余。他引以为傲的“精准”理念,在对方“高效救命”的绝对实力面前,被击得粉碎。

那两名随行记者,早已将镜头从光鲜的方舱,牢牢锁定在了那个简陋帐篷里,定格在林默那疲惫却顶天立地的背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