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视频通话,成了姜南星和周惟清这二十天里最重要的日常和情感纽带。
“今天累不累?”周惟清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省党校宿舍简洁的环境,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眼神在看到她时瞬间变得柔和。
“还好,就是有点想你。”姜南星老实回答,把摄像头转向客厅,“你看,我今天把地毯铺好了,怎么样?颜色喜欢吗?”
“你喜欢我就喜欢。”周惟清看着她像只忙碌的小蜜蜂一样一点点装扮他们的家,心里软成一片,“别太累着自己,有些重活等我回去干。”
“知道啦。”姜南星又把摄像头转回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了,今天吴会长他们来了!”
她叽叽喳喳地开始汇报今天的重大进展,从何书记亲自接待,到河谷镇现场的考察,再到最终敲定的“政府引导+商会企业联合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及吴会长牵头、四家企业首期投资五千万成立项目公司的事情。
“哦?动作这么快?”周惟清有些意外,随即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何书记亲自出面,效果果然不一样。这个模式也是我们之前推演过比较理想的,看来吴会长他们很有魄力。”
“是啊!”姜南星眼睛亮晶晶的,“夏局把模式一提出来,吴会长当场就拍板了!”
“这是你们前期工作做得扎实,数据和前景摆在那里,由不得他们不动心。”周惟清肯定道,随即又提醒,“不过,项目公司成立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土地协调、技术落地、合作社组建、工厂建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你要多跟夏局汇报,和乡镇、农户沟通要更加耐心细致。”
“嗯,我明白。”姜南星认真点头,“对了,吴会长他们还问起你了,说周县长虽然去学习了,但眼光独到,之前给的思路很有用。”
周惟清笑了笑:“我只是提了个方向,具体落实还是靠你们。”他看着屏幕里她因为工作顺利而神采飞扬的脸,心中满是骄傲,柔声道,“我的南星越来越能独当一面了。”
姜南星被他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转移话题:“你那边学习怎么样?辛苦吗?”
“还行,课程安排得很满,都是些新理念新思路,收获不小。就是……”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着她,“晚上一个人,有点不习惯。”
他的直白让姜南星脸颊微热,心里却甜甜的:“还有十几天呢……”
“嗯,快了。”周惟清低声安慰,“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你也是。”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晚都会上演。工作的进展,生活的琐碎,彼此的思念,都通过这根无形的线紧紧相连。空间的距离,并未拉开两颗心的靠近,反而让这份在共同奋斗中孕育的感情,变得更加坚韧和深厚。英林的夜晚,省城的灯光,因为这份紧密的联系,而共享着同一份温暖与期待。
时间步入月底,英林县河谷镇的油用牡丹项目,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效运转起来。
广东商会吴会长那边雷厉风行,承诺的资金第一时间足额到位。“英林丹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手续在县里各部门的绿色通道下,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县委书记何明辉亲自牵头,召开了两次项目推进协调会,要求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全力配合,确保项目无障碍推进”。
一时间,河谷镇那片规划中的土地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农业局局长夏云州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项目一线,他带着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的骨干力量——姜南星、曾欢、徐子航,以及徐进,王勇,和其它部门同志组成了一支临时的“丹华项目突击队”。
“同志们,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夏云州站在临时搭建的项目指挥部板房里,指着墙上的规划图,声音洪亮,“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铺设必须在本周内完成!苗木采购那边,南星你盯紧,一定要确保苗源质量和供应时间!”
“夏局放心,已经通过省农科院联系了三家资质最好的供应商,最终选定了鲁南那家,他们提供的都是三年生的优质壮苗,根系发达,成活率高。”姜南星汇报道,她手上拿着厚厚的供应商资料和苗木检测报告。
旁边的徐子航立刻在电脑上调出数据模型补充道:“根据我们的测算,三年生苗虽然成本略高,但抗逆性强,如果今年秋冬管理得当,明年春季预计能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植株实现初花,这比用一年生苗能提前至少一年见到效益,对提振农户信心和后续推广至关重要。”
曾欢负责协调和后勤,她拿着文件夹快速记录着各项需求:“农机调配已经安排好了,化肥、地膜等农资下午就能送到各村指定点。就是技术培训这边,南星姐,时间非常紧。”
姜南星点点头,看向王勇:“王哥,培训资料和现场演示的流程我们还得再细化一下,分批次、分村落进行,确保每个种植户都能听明白,看仔细。”
王勇是个实干派,推了推眼镜:“没问题,我带了两个技术骨干过来,配合你中心的团队。我们争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技术要点讲透。”
徐进则更关注未来的景观效应:“南星,按照规划,我们在核心示范区以及通往河谷镇的主干道沿线,间种了一批不同花色的观赏牡丹。这批苗源我也核对过了,品种没问题,明年春天要是能同步开花,那景观效果就出来了,对我们后续发展乡村旅游绝对是大利好!”
看着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的样子,夏云州满意地点点头。这支由不同部门精英组成的“混编部队”,在共同的目标下,爆发出了强大的凝聚力。
接下来的几天,河谷镇各个村庄的村委会大院、打谷场,甚至田间地头,都成了临时课堂。姜南星带着中心的伙伴们和科技局的技术员,分批对参与合作社的农户进行密集培训。
深秋的太阳虽然不再毒辣,但长时间站在户外,依旧能让人出一身薄汗。姜南星穿着一身便于活动的休闲装,脚蹬运动鞋,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手里拿着一个扩音器,站在一片刚刚平整好的土地前。
她面前,围坐着几十名年龄各异的村民,有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有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探究、期待,也有一丝疑虑。
“各位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我是县里产业发展中心的姜南星。”她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开,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今天,咱们就不讲大道理,直接上手,看看这‘金疙瘩’一样的油用牡丹,到底该怎么伺候才能长得好,赚到钱!”
她蹲下身,拿起一株提前准备好的三年生牡丹苗,向村民们展示:“大家看,这就是咱们要种的苗子。好苗一半收,选苗很重要。大家要挑这种根系发达、须根多、没有明显病害伤痕的壮苗。”
徐子航和科技局的小张抬过来一块大白板,上面画着清晰的种植示意图。王勇在一旁用本地话补充解释,让一些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也能明白。
“种植的坑,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姜南星走到一个提前挖好的标准坑前,比划着,“深度大概在三十到三十五公分,宽度四十公分左右。坑底要施足底肥,就是我们发给大家的那种腐熟的有机肥,和土拌匀……”
她讲解得细致入微,从株距行距、栽植深度,到如何舒展根系、覆土压实,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讲完理论,她又让村民们轮流上前动手实践,她和团队成员则在一旁耐心指导,纠正不当的操作。
“姜课长,这苗子看着娇贵,比咱种玉米小麦费事多了啊!”一位戴着草帽的老伯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苗放入坑中,一边嘟囔。
姜南星笑着走过去,帮着他扶正苗子:“李伯,您说得对,前期是比种粮食费心。但这牡丹种下去,管理得好能收益几十年呢!而且咱们公司保底收购,价格有保障,算总账,比种粮食划算多了。您看,这样把根捋顺了,苗才长得旺……”
“哦哦,是这样啊……”李伯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慢慢找到了感觉。
曾欢和徐进则负责另一个小组,主要讲解间种的观赏牡丹的养护要点,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旅游收益,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你看我这样种对不对?”一个年轻的小媳妇略显紧张地问。
曾欢凑过去看了看,鼓励道:“挺好的!位置和深度都合适。放心吧,这观赏牡丹没那么娇气,按时浇水施肥,明年春天保证让你家地头开出最漂亮的花!”
徐进也打趣道:“到时候游客来了,在你家地头拍照,说不定还能顺便买点你家的土鸡蛋、山野菜呢!”
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
培训间隙,曾欢和徐子航凑在一起喝水。
“没想到南星姐你讲课这么厉害,老乡们都爱听。”徐子航由衷地说。
姜南星擦了擦额角的汗,笑道:“都是在基层摸索出来的。跟老乡们打交道,不能光讲理论,得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觉得有用才行。”她目光扫过正在认真练习的村民们,语气坚定,“只要他们掌握了技术,看到了希望,就会爆发出最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