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自己院中,王玉瑱并不知晓崔嬷嬷已被杖毙,只当兄长至多是将人发卖出去。

春桃与晚杏见他回来,忙上前替他解下大氅。另一边,冯蕊与秋葵两个小丫头正同慕荷一道用着早膳,二人时不时悄悄抬眼,偷看他的神色。

王玉瑱饮了口茶,将语气放得温和:“你们两个,既有恶奴欺压,怎么不来找我?”

“就算我不在,不还有楚娘子可做主么?”

尽管他声音轻柔,两个丫头仍吓得不敢再动筷子。慕荷抬眼幽幽地睨了他一眼,随即转身柔声安抚她们继续用饭。

王玉瑱心下微叹。说来也是他疏忽,若是平日多去别院走动,那崔嬷嬷想必也不敢如此猖狂。

……

东跨院正房内,王崇基已将事情原委一一说明。杜氏这才晓得,自己一向信赖的崔嬷嬷竟在别院中作威作福,连蕊丫头的月例也敢克扣,实在罪无可恕。

“大郎,不如将蕊丫头接到东跨院来,由我亲自照料,如何?”

杜氏说罢,王崇基轻捻茶盏沉吟片刻,却摇了摇头。

“母亲,孩儿以为,不如仍让两个丫头留在别院。只是这一回,定要将蕊丫头的月例与仆从调配得与三郎一致才好。”

杜氏闻言颔首。她本就喜爱那老实乖巧的蕊丫头,否则也不会将自己跟前得用的老人派去照料,谁想竟是一番好意反酿成错……

最终,经王崇基一番安排,此事总算尘埃落定。至于王珪,连过问一句都嫌多余——在他看来,这类琐事交由大郎处置,已是杀鸡用牛刀。

与此同时,一道出自李世民授意、经由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引发的政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宫禁深处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李百药在奏疏中直言:“往年虽曾有放出宫女之例,然臣私下闻知,太上皇宫内及掖庭之中,幽闭深锁之宫女,依旧甚众。此举岂止徒耗国家之衣粮?深宫怨女,阴气郁结,恐亦足以干犯天和,致生旱魃之灾。”

这番话,既指出了财政浪费,又巧妙地将天象灾异与宫人境遇联系起来,深深触动了李世民。

他本就以明君自诩,想到那些女子自青春年少便被选入宫中,从此不见天日,寂寥终老,确实可怜。

加之近年来偶有地方旱情,李百药所言“阴气致旱”虽属天人感应之说,却也让他心生警惕。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效仿前朝旧例,但也决心做得更彻底些,下令放出部分掖庭宫女,让她们出宫自行婚配,以求“上应天心,下顺人情”。

此事具体交由尚书左丞戴胄与谏议大夫杜正伦负责。两人领命后,不敢怠慢,深入掖庭,逐一甄别、筛选。

这并非易事,宫女人数众多,情况复杂,牵扯甚广。经过一番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前前后后,竟筛选出三千余名符合条件的宫女,准其出宫。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宫女中,有些尚且有家人族亲在外,归家之后或可依靠,觅得一门亲事也算有了归宿。

但更有相当一部分宫女,或因战乱,或因家道败落,早已是孤身一人,与外界断绝联系多年。她们骤然被放出宫墙,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如何生存?所谓的“自行婚配”,对于这些毫无依靠的女子而言,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等待她们的,极有可能不是安稳的家室,而是流落街头,甚至最终不得不沦落风尘,命运或许比在深宫中更加凄惨。

戴胄是个务实且心存仁念的官员,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潜在的人间悲剧,及时将此事上奏,陈明利害,恳请陛下能有更妥善的安置之策。

李世民闻奏,也觉此事考虑欠周,便传召房玄龄、王珪、魏征以及许久未曾参与核心议事的赵国公长孙无忌入宫商议。

这也是自长孙无忌此前为避嫌而自请辞去司空高位后,首次被皇帝传唤参与此类机要,其中意味,颇耐人寻味。

四位重臣齐聚两仪殿偏殿,听皇帝说明原委后,一时之间,竟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并非他们心中毫无办法。事实上,如何处理这三千宫女,在场诸人心底都跟明镜似的。

这些女子久居宫闱,其中不知有多少曾是,或者现在依然是皇帝安插在各处、用以监视朝臣乃至皇室宗亲的眼线耳报神。粗略估算,这三千余人里,至少有一半身负此类隐秘使命。

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既妥善安置这些女子,避免她们流离失所酿成社会问题或损及皇帝仁名,又能巧妙地处理掉这些“眼线”,还不能显得刻意,以免触怒圣心。

片刻后,还是房玄龄率先开口,语气沉稳,提出了一个看似最“合理”也最符合惯例的方案:“陛下,宫女出宫,依往例,可由朝廷赐予些许钱帛遣散。至于其归宿……京城百官、功勋世家,乃至各地宗室,皆可量力接收一些,许以妾室或婢女之位,使其有所依归。”

“至于其余确有家可归者,发放路费,令其返乡。如此,既可全陛下仁德之名,亦可安顿众人,不致流离。”

这方案,说白了,就是由朝廷主导,将这三千宫女作为一份特殊的“赏赐”或“资源”,由顶层的世家大族、京城百官乃至李唐宗室进行“消化吸收”。

那些被安插的眼线,自然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各个势力分别接收、掌控乃至“闲置”起来,既解决了皇帝的难题,也满足了各方势力某些不便言说的需求,更维持了表面的体面。

王珪、魏征闻言,皆微微颔首,表示附议。

这确实是眼下最稳妥、各方最能接受的办法。虽然对那些真正无依无靠、只求安稳的宫女而言,未必是最好的结局,但至少避免了她们最悲惨的命运。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目光低垂,并未急于表态。

他刚刚经历权力巅峰后的谨慎收缩,此刻更不愿在如此敏感的事情上多言。他只是恭敬地表示:“房公所虑周全,臣附议。”

李世民看着殿下这几位心腹重臣,心中也明白这是现实之下最可行的策略了。他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便依玄龄之言去办吧。戴胄、杜正伦负责具体事宜,务必处置妥当,勿使一人流离失所,亦不可扰攘民间。”

“臣等遵旨。”

一道旨在彰显仁德、缓解天象的政令,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牵扯各方势力、暗藏无数机锋的权力再分配与利益微调。

那三千宫女的命运,就在这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寥寥数语间被决定,她们个人的悲欢,在宏大的政治叙事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殿外阳光正好,却照不透这重重宫阙之下的幽微人心与冷酷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