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起赣南 > 第103章 磐石与暗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铁砧与铁锤”的挫败,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头上。陈诚震怒之余,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支看似装备简陋,却韧性十足、指挥刁钻的红军队伍。硬碰硬的合围难以奏效,堡垒推进又耗时日久,且总有被其集中力量打破的风险。一份份来自南昌行营和武汉委员长侍从室的电令,语气也愈发严厉,催促尽快取得“决定性战果”。

压力之下,敌人再次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追求一口吞下红军主力,而是采取了更为阴险和持久的“困扼”战术。一方面,在北线、东线、西线继续巩固和延伸堡垒封锁线,严格控制物资流入苏区,尤其是食盐、药品、布匹等必需品;另一方面,组织多支装备精良、机动性强的“别动队”,深入苏区边缘甚至腹地,进行骚扰、破坏、暗杀地方干部、散布谣言,企图从内部瓦解苏区的抵抗意志。同时,利用空中优势,进行不间断的侦察和小规模轰炸,制造恐慌。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消耗战,比拼的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气和战术,更是双方的后勤耐力、组织能力和民心向背。

红二军团在经历连续恶战后,急需休整补充。但敌人的新战术让他们无法获得喘息之机。部队频繁调动,应对敌人的“别动队”袭扰和堡垒线的挤压,疲于奔命。新兵比例高,战斗经验不足的问题在频繁的小规模冲突中暴露出来,非战斗减员(因疾病、疲劳、给养不足)也开始增加。

林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脑海中那缓慢修复的系统,对这种弥漫性的、非决定性的消耗战似乎“反应迟钝”。虽然部队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这提供了基础的、稳定的能量来源),但缺乏那种由决定性胜利带来的爆发性能量注入,系统的修复进程再次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那层阻碍着新功能诞生的“膜”,坚韧依旧。

他尝试更深入地运用【战术推演模块】,但模块更多适用于具体的战术行动规划,对于这种战略层面的、涉及经济、民生的全面困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它只能推演军事行动的可能结果,却无法变出粮食、药品,也无法直接消除群众因轰炸和谣言产生的恐慌。

面对严峻形势,苏区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发出号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广泛开展游击战,保卫秋收,坚壁清野!”

红二军团根据指示,调整了部署。主力部队采取轮战方式,一部分在重点方向监视敌军主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工事,化身“磐石”,抵御敌人的正面压力;另一部分则化整为零,与地方游击队、赤卫队紧密结合,组成精干的游击兵团,像水银一样渗透到敌人封锁线内外,打击敌人的“别动队”,护送重要物资,协助群众转移和坚壁清野。

林峰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他不仅要策划主力部队的防御作战,更要指导和支持游击兵团的行动。他利用推演模块,帮助分析敌人“别动队”可能的活动规律和补给路线,为游击作战提供情报支持。他还根据系统对地形数据的强大记忆和分析能力,协助规划了几条相对安全的、穿越敌人封锁线的秘密交通线,用于传递信息和运送少量紧要物资。

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远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那般波澜壮阔,但林峰深知其重要性。他能看到,当游击小队成功伏击了一支敌人运输队,缴获了宝贵的药品和盐巴时,当地群众眼中闪烁的感激与希望;他也能感受到,当敌人的“别动队”被地方武装成功驱逐,保护了村庄和秋收时,弥漫在基层指战员和群众中那种更加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力量,虽然不似胜利那般澎湃,却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滋养着苏区这片土地,也为他脑海中的系统提供着一种更为温和、持久的能量,维系着那缓慢到几乎无法察觉的修复进程。

然而,暗流也在涌动。敌人的经济封锁和谣言攻势开始显现效果。苏区内部物资匮乏的情况日益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饥荒的苗头。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开始动摇,对前途产生怀疑。甚至部队内部,也偶尔能听到一些消极、疲惫的议论。

一次,林峰在下部队检查工作时,无意中听到两个刚补充进来的新兵在角落里小声抱怨:

“天天吃红薯丝,嘴里都淡出鸟来了……”

“听说白区那边能吃饱饭,还有饷银拿……”

“嘘!小声点!不想活了?”

林峰没有出声斥责,心情却变得沉重。他知道,光靠政治口号和纪律约束,无法完全消除物质匮乏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想办法打破敌人的封锁,哪怕只是取得局部的、经济上的突破,也能极大地振奋人心。

他将这个想法与贺龙、恽代英进行了沟通。他们都表示赞同,但具体如何操作,却是一个难题。敌人的封锁线越来越严密,大规模贸易几乎不可能。

“或许……我们可以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林峰沉吟道,他想起了之前金溪坳战斗时了解的关于敌军内部派系林立的情报,“有些地方军阀部队,并非铁板一块,为了利益,或许愿意私下里进行一些……交易。”

这是一个大胆且充满风险的想法,但在这困境之中,似乎也值得尝试。林峰指示周安民的情报系统,除了搜集军事情报外,也开始留意是否有可以利用的敌方人员或渠道。

四月下旬,一个细雨朦胧的夜晚。周安民带来一个消息:驻防在赣江某处相对偏僻渡口的一个国民党保安团团长,此人贪财好利,且与他的直属上级(一位中央军嫡系军官)关系不睦。通过内线接触,对方似乎对用苏区特有的钨砂、木材换取食盐、西药等物资,表现出了“兴趣”,但要求绝对保密,且交易量不能大。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微小的缝隙。

林峰立即向军团首长汇报。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由周克明负责,抽调少数绝对可靠的、有敌后工作经验的战士和贸易干部,组成一个精干小组,尝试进行第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的交易。行动代号:“微光”。

成败未知,风险巨大。但这缕“微光”,或许能穿透沉重的封锁,带来一丝希望。林峰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南方连绵的春雨,心中默念。系统的修复依旧缓慢,前路依旧艰难,但只要有一线生机,斗争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