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 > 第249章 天链的脉动,激光的握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9章 天链的脉动,激光的握手

首次发射的巨大成功,如同注入全球航天领域的一针强心剂,其带来的震撼与涟漪,持续发酵了整整一个月。

红旗航天没有停下脚步。

文昌发射中心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星光工厂生产出的织女星卫星,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发射场,而经过快速检修和维护的【神行者九号】可回收火箭,也如同勤勤恳恳的太空巴士,以每月一次的惊人频率,不断地将乘客们送上太空。

第二个月,六十颗。

第三个月,又是六十颗。

短短一个季度,近地轨道上,已经有了一百八十颗“织女星”在稳定运行。

它们像一圈疏密有致的钻石项链,环绕着蔚蓝色的地球,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球主要陆地板块的“天网”雏形。

“天网”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

无数生活在网络盲区的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文明的脉搏。

然而,随着卫星规模的急剧扩大,一个根本性的技术瓶颈,也如期而至,摆在了何维的面前。

洛城,红旗集团总部,战略指挥中心。

一幅巨大的全球实时数据流动态图,正展现在何维和一众核心技术负责人的面前。

密集的蓝色光点代表着天上的织女星,它们与地面上的绿色光点用户之间,连接着无数细密的数据链。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数据之海中,却存在着几个巨大的“黑色旋涡”。

通信总工程师指着太平洋中央那片巨大的黑色区域,神情凝重地报告:“何总,‘数据黑洞’的问题,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每一颗‘织女星’,本质上只是一个太空中的信号中继器。它接收地面用户的请求,然后必须将这个请求,转发给我们遍布全球的地面关口站,才能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个模式,决定了‘天网’的覆盖范围,受限于我们地面站的覆盖半径。”

他切换画面,调出了一组数据模型:“当卫星飞越大洋、飞越两极、飞越那些我们不可能部署地面站的无人区时,卫星就成了一座‘数据黑洞’。无论下方的地面上有多少用户需要连接,卫星都无法为他们提供服务,因为它自己‘断网’了。”

一艘远洋货轮正在太平洋上航行,它的上空,飞过了十几颗织女星。

然而船员们的手机上,代表“天网”的星辰图标,却始终是灰色的。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缺陷。

如果无法解决,那“天网”所谓的“全球无死角覆盖”,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会议室内的气氛有些压抑,所有人都清楚这个问题的棘手程度。

何维静静地听完报告,脸上却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他走到巨大的投影屏幕前,手指在虚空中轻轻一划,调出了一份被标记为“最高机密”的技术档案。

档案的标题只有两个字——“天链”。

“各位,地面站的瓶颈,从一开始就在我的预料之中。指望在地球上铺设足够多的地面站,去连接我们的卫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

他切换了投影,一幅颠覆性的网络拓扑图出现在众人眼前。

“正确的思路,是让我们的星座,彻底摆脱对地面的依赖。让它们在太空中,能够彼此‘看见’,能够彼此‘通信’,组成一个真正独立的‘太空互联网’。”

在新的拓扑图中,每一颗“织女星”卫星之间,都被一道道闪烁着蓝色光芒的线条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的太空结构。

“这是星间链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下意识地惊呼出声,“在太空中拉光纤?”

这个比喻,精准地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是的,”何维肯定了他的说法,“但我们用的不是光纤,而是激光。”

他公开了“织女星”卫星上一个从未被激活的模块——千里眼激光通信终端。

这个模块,从一开始,就被集成在了每一颗卫星上。

“在太空中,用激光进行通信,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两颗相隔数千公里、以每秒七公里以上速度飞行的卫星,精确地将直径只有几厘米的激光束,稳定地对准彼此。”

面对这个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维脸上却露出了绝对的自信。

他调出了【太行】处理器深层架构图中,那个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天枢”单元。

“‘天枢’核心算法的真正使命,不是为手机导航,也不是简单的信号处理。”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它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像一个顶级的狙击手一样,不间断地预测、追踪、并锁定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友方激光终端。”

“这套算法,赋予了每一颗‘织女星’一双‘眼睛’和一双‘最稳的手’。它足以支撑整个星座,进行每秒数万次的实时链路预测和校准。”

为了验证这个堪称疯狂的构想,何维决定,向全世界进行一次公开的技术测试。

他选择的地点,正是那个让通信工程师们束手无策的、广袤的太平洋上空。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全球直播开始了。

画面中,是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从第三方视角拍摄到的实时画面。

镜头下,两颗相隔足足有2000公里的“织女星”卫星,正如同两颗沉默的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高速飞行。

“‘天链’系统激活指令已发送。”

“‘织女’108号、‘织女’121号激光终端开始自检……自检完毕。”

“‘天枢’算法接管终端姿态……开始进行链路捕捉……”

在指挥中心的指令声中,两颗卫星侧面的激光通信模块,如同两只苏醒的眼睛,开始进行极其细微、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角度调整。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直播间里,无数评论员都在分析着这次对准的难度,普遍认为至少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尝试。

然而,仅仅过去了十五秒。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个代表“链路状态”的指示灯,从红色变成了绿色!

“链路已建立,信号稳定,带宽已达每秒50G!”

数据监测员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颤抖。

这个速度,足以在一秒钟内,传输近五部高清电影!

紧接着,直播画面被切换到了洛城总部。

何维坐在指挥席上,他的面前,接通了一个视频通话。

画面的另一端,是一位正在太平洋中心航行的“东方远望”号远洋货轮的船长。

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将自己的手机镜头对准了船外。

碧波万顷,海天一色,除了无尽的海水,再无他物。

“信号满格!”船长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了全世界。

这一刻,全世界都明白了这次成功的意义。

“天链”技术的实现,如同打通了“天网”的任督二脉。

它让整个星座,从一个依赖地面的“广播系统”,瞬间进化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主交换能力的“太空网络”。

它不再需要被地面“看见”,因为它自己在天上,已经睁开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