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 > 第247章 流水线上的卫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掌声在大厅内回荡,经久不息。

每一位红旗集团的核心高管,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混杂着激动与敬畏的神情。

他们刚刚目睹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技术演示。

更是何维为他们揭开的,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宏伟序幕。

何维静静地站在那幅巨大的地球与星网的背景前,任由团队的情绪释放。

理念的震撼必须转化为坚实的执行力。

而执行的第一步,永远是工业制造。

待掌声稍歇,他的目光越过众人。

精准地落在了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男人身上。

男人名叫周明航,鬓角微霜,眼神沉稳,身上有一股常年与精密仪器打交道磨砺出的严谨气质。

他是原“x车间”的负责人,也是红旗工业体系内,最顶尖的制造专家。

“启航。天网计划,航天发射的部分我不担心。”何维说道,“我现在需要你来负责计划的工业基础部分。我需要一座全新的工厂,专门用来生产‘织女’系列通信卫星。它的代号,就叫‘星光’。”

“没问题!”周明航回答得斩钉截铁,充满了信心。

在他看来,凭借“x车间”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制造一颗小型化的通信卫星,并非难事。

然而,何维接下来的话,却让这位制造专家的信心,瞬间被击得粉碎。

“我对‘星光工厂’的要求很简单,”何维伸出一根手指,“每天生产六颗‘织女’卫星。”

“何总,我没听错吧,每天六颗‘织女’卫星?”

周明航怀疑自己听错了,旁边的几位高管也发出了压抑不住的惊呼。

何维平静地补充道:“你没听错。准确地说,你要在24小时内,完成六颗卫星从组装、测试到封装出厂的全流程。”

周明航的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他不是不懂技术的外行。

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太懂了,才更能体会到这个数字背后那令人窒息的恐怖。

在传统的航天工业领域,一颗卫星,哪怕是小型卫星,其制造周期都是以“月”甚至“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那是一个需要无数顶级工程师和技师,像对待一件珍稀的“手工艺品”一样,小心翼翼地进行组装、焊接、布线、然后进行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反复测试才能完成的精密工程。

每日生产六颗?

这已经不是挑战,而是疯狂!

这相当于要求一个顶级的瑞士钟表匠,每天手工造出六百块百达翡丽!

“何总,这不可能!”周明航深吸一口气,还是说出了实话,“全世界的航天工业加起来,也达不到这个产能的零头。这不是设备或者工人的问题,是整个制造流程、整个设计哲学的根源性问题。”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何维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种反应。

他没有反驳,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周明航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启航,你说的没错。用旧的思维,这确实不可能。”

他转身,示意林秋宜切换投影内容。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颗传统通信卫星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数万个非标零部件和如蜘蛛网般复杂的线缆。

何维指着那张图,“传统卫星为什么慢?因为它追求极致的‘单体性能’和‘零故障率’。每一个零件都是高度定制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替代。它就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体弱多病的贵族,出不得半点差错。因为一旦在太空失效,就是数亿资产的灰飞烟灭。”

他话锋一转,屏幕上出现了何维私人订制的卫星概念图。

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简洁、利落,充满了模块化的工业美感。

“我们的‘天网’,不是一个‘贵族’,而是一个‘军团’。”何维的声音充满了颠覆性的力量,“当我拥有三千六百个卫星节点时,单个卫星节点的出错,甚至是失效,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看,单个卫星的错误无足轻重。网络会自动绕开故障节点,后备卫星会立刻补上它的位置。”

“所以,我们的生产设计哲学,必须从根源上改变。”

他对周明航,提出了三大核心原则:

“第一,模块化。”

屏幕上,“织女星”被分解成十几个标准模块,就像一块块乐高积木一样。

能源模块、通信模块、姿控模块、推进模块……

所有这些,都必须设计成可以独立生产、快速插拔的标准件。

就像我们组装一台电脑,坏了显卡就换显卡,而不是把整台电脑扔掉。”

“第二,标准化。”

“所有模块内部的元器件,除非必要,一律采用工业级而非航天级的标准件。成本,要给我压到极致。一颗‘织女星’的寿命不需要三十年,我只要求它能稳定工作五到七年。到期后,由‘清道夫’卫星引导其坠入大气层烧毁,然后发射新的、技术更先进的替代品上去。我们要的是快速迭代,而不是长期牢固。”

“第三,容错化。”

“系统的稳定性,不应该依赖于单颗卫星的完美无瑕,而应该来自于整个星座网络的冗余设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算法。我允许甚至鼓励你们在制造成本和单体可靠性之间,做一个大胆的取舍!”

这三大原则,颠覆了周明航和在场所有工程师们脑中根深蒂固的航天制造理念。

他们终于明白,何维要的不是一颗颗“卫星”,而是一种可以被大规模生产、快速部署、快速迭代的“卫星快消品”。

然而,最大的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周明航提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何总,就算实现了模块化和标准化,卫星最核心的相控阵天线和信号处理器,依然需要极其复杂的工艺,这才是最耗时的部分。”

“问得好。”何维赞许地点点头。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设备——【洛书·巨灵II型】3d打印机的内部工作模拟动画。

“你说的这部分,我们不‘组装’,我们‘打印’。”

何维的声音充满了自信。

“我已经让科学院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多材料复合打印技术。我们可以将数千个微型天线单元、复杂的波导结构和多层电路板,一次性、一体化地‘打印’在一块高度集成的基板上。

这个过程,将把原来需要数百道工序、耗时数周的工作,压缩到不到两个小时。”

“成本,将是传统工艺的百分之一。”

动画中,那支闪烁着蓝色光芒的打印头,如同神之画笔。

在一片空白的基板上,缓缓打印出一颗精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卫星“心脏”。

周明航怔怔地看着屏幕,嘴唇微微颤抖。

他彻底明白了。

何维根本不是在优化流程,他是在用一个更高维度的技术,直接抹掉了整个旧有的制造体系。

这不是改良,这是创世。

“现在,”何维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笑意,“你还觉得,日产六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周明航猛地挺直了腰板,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他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燃烧。

“保证完成任务!”。

......

设计图纸在无数个屏幕上飞速滚动。

海南文昌,一片全新的土地被平整出来。

巨大的钢结构厂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一台台闪耀着金属光泽的、从未对外公布过的新型自动化设备被运入厂区。

数月后。

一座比“x车间”更庞大、更安静、更具未来感的银白色工厂,悄然矗立在了海岸线上。

工厂的大门上,镌刻着两个简洁而有力的大字——【星光】。

在工厂内部,巨大的无尘车间里,看不到一个人影。

只有无数条高速运转的机械臂,在淡蓝色的灯光下,精确地抓取、组装、测试着一个个标准化的卫星模块。

在生产线的尽头,一颗颗通体银白、设计简洁流畅、充满了工业美感的“织女星”卫星,如同流水线上刚刚下线的崭新汽车一样,被封装在特制的保护箱中缓缓运出。

出厂卫星的电子计数牌上,那个代表着“今日产量”的数字,不断地跳动。

那个曾经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工业奇迹,此刻正以一种极其安静方式,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