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幕降临,巨大的探照灯将文昌发射工位照得如同白昼。

第一枚完整的【神行者一号】测试箭(SxZ-t1),如同一个即将出征的白色巨人,被巨大的转运车缓缓地运送至发射台,并稳稳地矗立起来。

在它的下方,是一个如同巨大眼眶般的导流槽,深不见底,连接着大海。

数十条粗壮的加注管路和数据线缆,像巨蟒一样缠绕在箭体上,为它注入着飞天前的最后能量。

巨大的液氧和液态甲烷储罐群,在夜色中散发着森森寒气。

超低温的液体燃料在注入箭体时,与海南湿热的空气相遇,在箭体表面凝结成一层冰霜,并不断地剥落,如同巨人的呼吸。

这就是所谓的“冰与火之歌”。

在它点火喷射出地狱烈焰之前,必须先经历极致深寒的洗礼。

指挥控制中心里,气氛比之前任何一次发动机单机测试都要紧张百倍。

大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数据流,而是被分成了九个独立的窗口,实时监控着九台【祝融一号E型】发动机的每一项参数。

除此之外,还有数百个分布在“奥克塔”桁架和箭体各处的振动、应力、温度传感器传回的,如同蛛网般复杂的数据。

何维亲自坐镇发射指挥官的位置。

他的身后,赵东升、陆国兴、张怀民,这些见证了这枚火箭从一张图纸变成钢铁现实的工程师们,此刻都屏住了呼吸,拳头攥得死紧。

“报告,液氧加注至98%,系统压力稳定。”

“报告,液态甲烷加注至98%,温度正常。”

“报告,发射台消防喷淋系统准备就绪。”

……

一道道确认指令从各个岗位传来,为这首“钢铁交响曲”的奏响,进行着最后的校音。

“所有系统注意。”何维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了整个发射场,“【神行者一号】SxZ-t1,首次九发并联全系统静态点火测试,进入最终倒计时。”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操作员,点了点头。

“倒计时开始!”

鲜红的数字,在屏幕中央开始跳动。

【10,9,8……】

整个控制中心,只剩下倒计时冰冷的电子音。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发射台上那枚安静的白色火箭,等待着它被唤醒的那一刻。

【……3,2,1,点火!】

在倒计时归零的瞬间,发射台下方猛地爆发出一团耀眼的火光!

紧接着,九条橙红色的等离子烈焰,如同九条被同时唤醒的巨龙,从箭体底部狂暴地喷涌而出,狠狠地撞击在下方的导流槽里!

“轰——!!!!!”

一声比之前任何一次试车都要宏大、沉闷、恐怖百倍的轰鸣声,延迟了片刻后,才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

整个指挥控制中心厚重的防爆玻璃,都在这股声波的冲击下剧烈地颤抖!

发射台上,导流槽瞬间汽化了数吨冷却水,形成了遮天蔽日的白色水蒸气,混合着火焰与浓烟,翻滚着冲向天空,形成了一朵壮观的蘑菇云。

而在那片混乱的蒸汽之中,【神行者一号】被巨大的固定夹具死死地按在发射台上,如同一个被锁链捆绑的,试图挣脱束缚的泰坦巨人!

“九台发动机全部正常点火!”

“总推力达到设计值的99.8%!”

“‘奥克塔’桁架应力读数正常,在安全范围内!”

最初的几秒钟,所有数据都堪称完美。

控制中心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欢呼。

何维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放松。

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那如同瀑布般滚落的数据流中,寻找着任何一丝可能的异常。

测试时间来到第12秒。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次测试将以完美收场时。

“警报!”

一声尖锐的警报,突然从发动机监控席位上传来!

“4号发动机推力异常!比其他八台发动机的平均值,低了3.1%!”

这个警报,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现场所有人的乐观情绪。

3.1%的推力偏差!

对于一台单发火箭来说,这或许还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但对于一台需要九台发动机完美协同工作的多发并联火箭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这意味着推力失衡!

它会在箭体上产生一个微小但持续的扭矩,如果是在真实飞行中,飞控系统将不得不持续地修正姿态,消耗额外的燃料,甚至可能导致失控!

“怎么回事?!”赵东升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4号发动机之前单机测试不是完美的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4号发动机的监控窗口上。

然而,诡异的是,它的所有其他参数——泵后压、燃烧室温度、涡轮泵转速——都完全正常,看不出任何故障的迹象。

它就像一个健康的运动员,在集体赛跑中,莫名其妙地就比别人慢了一拍。

这是一个幽灵般的故障。

测试,依然在惊险中,完成了预定的30秒。

当火焰熄灭,轰鸣声散去。

指挥中心里,没有了欢呼,只剩下一片凝重的沉默。

他们虽然成功地点燃了九台发动机,但这个凭空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像一根刺,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发动机团队,都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焦虑之中。

他们将那台“罢工”的4号发动机,从箭体上拆卸下来,运回了测试车间。

他们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它的每一个零件,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

涡轮泵拆了,完美无瑕。

喷注器检查了,没有一丝堵塞。

管路和阀门探伤了,没有任何泄漏和瑕疵。

结论是:这台发动机,从机械层面来看,是100%健康的。

这个结论,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如果找不到故障的根源,那这个“3.1%的推力偏差”,就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的“薛定谔的故障”。

他们绝不敢让一枚带着这种未知隐患的火箭,飞上天空。

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际,何维将自己和飞控、结构、软件等所有相关团队的负责人,关在了一间会议室里。

他将那短短30秒静态点火过程中,采集到的,来自全箭数千个传感器的所有数据,全部导入了【昆仑引擎】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块”。

“既然单台发动机没问题,”何维看着众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那问题,会不会出在它们‘在一起’这件事上?”

他没有去分析4号发动机本身,而是让系统,将九台发动机作为一个整体,与箭体的燃料管路、承力桁架,进行一次全面的“结构耦合共振”分析。

这是一个比之前单发“燃烧谐振”要复杂百倍的课题。

【昆仑引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去模拟九台发动机的相互影响。

几个小时后,一张三维的“振动云图”,出现在了大屏幕上。

真相,被揭开了。

张怀民指着云图上,一处呈现出诡异的深红色的区域,声音嘶哑地解释道:

“我明白了。问题不是出在发动机本身,而是出在‘共鸣’上。”

“九台发动机,在同时以相同的频率点火和燃烧时,它们各自产生的,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振动,在‘奥克塔’这个完美的声学结构里,被叠加、被放大了。”

“这股被放大的共振能量,正好与连接4号发动机的那根最长的液氧供给管路的固有频率,产生了耦合。”

“这种耦合扰乱了4号发动机的氧化剂供给节奏,导致了那3.1%的推力下降!”

这个解释,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了一阵后怕。

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故障,而是一个隐藏在系统动力学最深处的,难以预测的“幽灵”。

“那我们该怎么办?”赵东升焦急地问道,“难道要重新设计整个管路系统?那一切都得推倒重来!”

“不。”

何维站了起来,走到了白板前,脸上露出了如同乐队指挥家般,充满了艺术感的微笑。

“既然问题出在‘合奏’上,那我们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节拍’,就能让这个幽灵无处遁形。”

他拿起笔,没有去修改任何硬件结构。

他只是修改了发动机的点火程序。

“从现在起,”何维宣布,“我们的九台发动机,将不再是同时点火。而是在0.5秒之内,以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非同步序列’,依次点火。”

“这个看似杂乱的‘乱序’,将从根本上,彻底打乱共振产生的物理条件。让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永远无法形成合奏!”

……

两天后。

【神行者一号】SxZ-t1,进行了第二次静态点火测试。

当何维下达点火指令后。

九台【祝融一号E型】发动机,如同一群被赋予了独立灵魂的乐手,以那套全新的“非同步序列”,被逐一唤醒。

它们的轰鸣声,不再是单一的爆响,而形成了一种充满了层次感和韵律感的,如同史诗交响乐序曲般的咆哮!

这一次,那九条代表着推力的曲线,从点火开始,就完美地重叠在了一起,像一条用尺子画出来的直线,稳稳地持续了整整60秒。

何维看着那九条完美的曲线,对着早已准备就绪的发射团队,下达了下一个命令:

“静态点火成功。解除固定夹具。”

“准备进行首次100米级垂直起降——‘跳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