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斜斜洒在青石板路上,肖雯雯跟着人流走进临安府城门时,最先被吸入鼻腔的是混合着香料、糕点与牲畜粪便的复杂气味。城门口的士兵穿着锈迹斑斑的铁甲,腰间挂着弯刀,对衣着光鲜的行人只随意扫一眼便放行,却对着一个挑着柴火的老农反复盘问,粗糙的手指在老农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戳来戳去,直到老农颤巍巍摸出几枚铜板塞过去,才不耐烦地挥手让他进城。
肖雯雯攥紧了藏在袖口的时空定位器,指尖传来的金属凉意让她稍稍镇定。她穿着一身从农户那里换来的粗布襦裙,靛蓝色的布料洗得发白,裙摆还沾着些许田埂上的泥点,这副装扮让她顺利混入了市井人流,却也让她清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阶层壁垒。
沿着主街往前走,景象愈发热闹。左侧的绸缎庄挂着流光溢彩的蜀锦与吴绫,伙计站在门口高声吆喝,声音里满是得意:“新到的云锦料子!知府大人府上刚订了三匹,各位夫人小姐快来瞧瞧!” 门槛上坐着个穿绸缎袄子的妇人,正拿着绣花扇指点伙计,腰间的银饰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她脚下的青石砖被仆从擦得一尘不染,与不远处蜷缩在墙角的乞丐形成刺目的对比。
右侧的酒肆里飘出醇厚的米酒香,肖雯雯瞥见靠窗的雅座上,几个衣着华贵的官员正推杯换盏,桌上摆着清蒸鲈鱼、红烧鹿肉等精致菜肴,甚至还有当季难得一见的荔枝。一个官员醉醺醺地拍着桌子,高声笑道:“金贼不过是跳梁小丑,有我大宋雄兵在,他们还能打到临安来?来,再慢上!” 旁边的官员纷纷附和,笑声透过敞开的窗户传出来,落在街对面啃着发霉窝头的乞丐耳中,显得格外刺耳。
肖雯雯沿着墙根慢慢走,目光掠过街边的摊位。一个卖糖人的老汉正用小铜勺在石板上勾勒出孙悟空的模样,金黄的糖丝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几个穿着锦衣的孩童围在旁边,哭闹着要爹娘麦,而不远处的巷口,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正盯着地上的烂菜叶,咽着口水。
“姐姐,能给点吃的吗?” 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肖雯雯脚边响起。她低头看去,是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头发枯黄打结,脸上沾着污泥,只有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却盛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怯懦。他手里牵着个更小的女孩,女孩的嘴唇干裂起皮,正怯生生地躲在男孩身后,偷偷打量着肖雯雯。
肖雯雯心中一软,从背包里掏出两个用粗布包裹的麦饼 —— 这是她出发前特意准备的粗粮,既符合南宋的饮食特点,又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她蹲下身,将麦饼轻轻递过去:“快吃吧,小心噎着。”
男孩接过麦饼,先是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大人来抢,才飞快地掰了一半递给身边的女孩,自己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饼渣掉在衣襟上,他都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塞进嘴里。肖雯雯看着他的模样,想起了时空管理局资料库中记载的南宋民生:此时的南宋虽然经济繁荣,都城临安更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但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加上苛捐杂税繁重,底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你们叫什么名字?怎么会在这里乞讨?” 肖雯雯轻声问道。
男孩咽下嘴里的食物,含糊地回答:“我叫刘平安,她是我妹妹刘丫丫。爹娘去年闹饥荒的时候饿死了,我们就来城里讨饭了。” 他说着,眼圈红了红,却用力抿住嘴唇,不让眼泪掉下来。
肖雯雯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她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的墙角还蜷缩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看起来才五岁,都穿着破烂的衣裳,正眼巴巴地看着刘平安手里的麦饼。肖雯雯没有犹豫,又从背包里拿出三个麦饼,递给刘平安:“把这些分给他们吧。”
刘平安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了点头,拿着麦饼跑向那几个孩子。孩子们接过麦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围在一起小声地分享着食物。肖雯雯看着他们的样子,心中涌起一个念头:她不能就这样看着这些孩子在街头受苦,哪怕她只是这个时代的过客,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你们跟我走吧,” 肖雯雯站起身,对孩子们说,“我找个地方让你们住下来,以后不会再让你们挨饿了。”
刘平安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又带着几分怀疑:“姐姐,你真的愿意帮我们吗?之前也有人说要带我们走,结果是把我们卖给作坊做苦力的。”
肖雯雯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刘平安的眼睛:“我不会骗你们的,我只是想让你们有个家。” 她从手腕上取下一个小小的银镯子 —— 这是她穿越前戴的饰品,虽然在 3050 年不算贵重,但在南宋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她把银镯子递给刘平安:“这个你拿着,如果我骗你们,你就把它卖了,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刘平安接过银镯子,感受到了镯子的分量,他看了看肖雯雯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的弟弟妹妹,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们跟你走。”
肖雯雯带着五个孩子在临安府的街巷里穿梭,寻找合适的住处。她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带的资金,找个小院应该不难,可现实却比她想象的更艰难。她先后找了十几个房东,要么一听她要带着五个乞丐孩子住,就直接关门拒绝;要么就是漫天要价,一个破旧的茅草屋月租就要一贯钱,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
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边的灯笼一盏盏亮起,孩子们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刘丫丫甚至开始揉眼睛,小声地说:“姐姐,我累了。” 肖雯雯心中有些焦急,就在这时,她看到街边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院门口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借着灯笼的光缝补衣裳。
肖雯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上前对老婆婆行了一礼:“老婆婆,请问您这里有房子出租吗?我带着几个孩子,想找个地方住。”
老婆婆抬起头,看了看肖雯雯,又看了看她身后的孩子们,眼中露出了同情的神色:“姑娘,你是外地来的吧?带着这么多孩子不容易啊。我这院子里有两间闲置的厢房,原本是我儿子住的,他去年从军去了,至今没回来。如果你不嫌弃,就先住在这里吧,月租就给五十文钱好了。”
肖雯雯喜出望外,连忙向老婆婆道谢:“谢谢您,老婆婆,您真是个好人!” 她从背包里拿出一贯钱,递给老婆婆:“这是三个月的租金,您先收下。”
老婆婆推辞了半天,只收下了五十文钱,说:“剩下的钱你留着给孩子们买些吃的穿的吧,他们都瘦成这样了。” 她领着肖雯雯和孩子们走进院子,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角落里种着几株月季花,虽然已经过了花期,但枝叶依然茂盛。
“这两间厢房你们住着,厨房里有灶台和水缸,柴米油盐我这里还有一些,你们先凑活着用。” 老婆婆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倒了热水,“晚上天凉,你们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孩子们捧着热水碗,小口地喝着,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肖雯雯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照顾这些孩子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困难等着她,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晚,肖雯雯在厨房里煮了一锅稀粥,拌着咸菜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得很香,连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睡觉时,刘平安主动说:“姐姐,我睡在门口,晚上有动静我会叫醒你的。” 肖雯雯看着他小小的身影,心中一阵感动,点了点头:“好,那你也要小心。”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着了,发出均匀的呼吸声。肖雯雯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了 3050 年的时空管理局,想起了老张和同事们,心中有些思念。但她更清楚,现在她的责任是照顾好身边的这些孩子,让他们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能有一个安稳的童年。
她摸出背包里的时空定位器,屏幕上显示着当前的时空坐标,一切正常。她又想起了白天在街头看到的景象,统治阶级的奢靡与底层百姓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知道,这个时代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而她或许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这个时代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哪怕只是让身边的这几个孩子过得好一点。
第二天一早,肖雯雯就开始思考如何赚钱养活孩子们。她来自 3050 年,掌握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她最大的优势。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制作肥皂,因为她知道,南宋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皂角清洁,不仅效果差,而且使用不便,如果能制作出肥皂,一定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她带着刘平安去了城外的农户家,用少量的银子买了十斤猪油,又去药铺买了纯碱。药铺的掌柜听说她要买纯碱,还好奇地问:“姑娘,你买纯碱做什么?这东西除了清洗衣物,也没别的用处啊。” 肖雯雯笑了笑,没有解释,只说自己有特殊的用途。
回到小院后,肖雯雯在厨房里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作坊,她先将猪油加热融化,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碱,不断地搅拌。刘平安和其他孩子都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她的动作。“姐姐,你在做什么呀?” 刘丫丫小声地问。
“我在做一种能让衣服洗得更干净的东西,” 肖雯雯一边搅拌,一边说,“等做好了,我们就能拿去卖钱,以后你们就能天天吃饱饭了。”
孩子们听了,都兴奋地围得更近了。然而,制作肥皂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制作时,由于温度控制不当,猪油和纯碱没有充分反应,最后只得到了一堆黏糊糊的东西,根本无法成型。肖雯雯没有气馁,她回忆着肥皂制作的原理,调整了温度和原料的比例,重新开始制作。
就这样,她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厨房里弥漫着油脂的气味,孩子们也从一开始的兴奋,变得有些疲惫,但他们都没有离开,而是静静地陪着肖雯雯。直到第三天傍晚,当肖雯雯将冷却后的肥皂从模具里取出来时,一块淡黄色、表面光滑的肥皂终于成型了。
肖雯雯拿起肥皂,走到院子里的水井边,打了一盆水,将一块脏布放进水里,用肥皂轻轻揉搓。很快,盆里就冒出了丰富的泡沫,原本沾满污渍的布块,瞬间变得干净了许多。孩子们看到这一幕,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好神奇啊!”“姐姐,这个东西比皂角好用多了!”
肖雯雯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喜悦。她知道,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有了肥皂,她就能赚到钱,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将肥皂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肥皂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