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幕上,关于傅友德惨剧的讨论仍在继续。

Id名为【熬夜看书人】的网友对之前【傅氏族人】的发言提出了合理的质疑:“如果傅友德真的因为蓝玉案被牵连处死,按照老朱的性格,应该会斩草除根才对。那你是怎么来的?这说不通啊。”

这条质疑引来了众多附和,大家都等待着【傅氏族人】的解释。

很快,【傅氏族人】再次现身,给出了关键信息:“这位朋友问得好。我家直系祖先,并非颖国公(傅友德)被卷入蓝玉案时一同遇害的那两个儿子。我的先祖是颖国公的第三子,名叫傅茂。”

他继续解释道:“关键在于,傅茂公早年就已经过继给了颖国公的兄长为嗣。当蓝玉案发,颖国公一系被清算时,傅茂公因为已经属于另一支(法律上是他伯父\/叔父的儿子),而且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远在云南,在黔国公沐晟麾下任职,因此侥幸未被追究。我们这一支,就是这样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的。”

为了增加说服力,【傅氏族人】还补充了后续的数据:“从傅茂公算起,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三十几代了。十年前我们家族重新编修家谱,统计在册的男丁后裔,已经有三万多人了。”

这个数字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水面,在天幕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Id【奶茶鉴定师】惊叹道:“我的天!三万多人!这真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没想到傅将军的血脉,竟然以这种方式开枝散叶,延续了下来!”

就在众人感慨傅家血脉顽强的同时,另一个Id名为【晋王家族】的网友加入了讨论,抛出了一个更引人遐想的联系:“说到血脉传承,我们晋王一脉和傅家也算是渊源颇深。傅友德将军的长女,正是嫁给了我家老祖宗第二代晋王朱济熺为妃。”

这条联姻关系一被抛出,天幕上瞬间又被新一轮的“惊叫声”刷屏。

Id【咸鱼不想翻身】立刻联想道:“难怪!难怪傅家后人能如此繁盛!晋王朱棡那一支,后来也是出了名的人丁兴旺,听说后代都有四五万人!傅家作为晋王的姻亲,说不定真沾了这‘强大基因’的光呢!”

Id【阳台种菜人】也戏言:“这就叫强强联合吗?勇猛善战的傅家血脉,加上晋王这一系似乎特别能生的‘天赋’,想不兴旺都难啊!”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的气氛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颍川侯傅友德本人,此刻心情复杂到了极点。刚刚经历了一场从天堂到地狱,再似乎看到一线生机的剧烈起伏。得知自己未来竟会被逼杀子而后自尽,他如坠冰窟;但听到自己的三儿子傅茂竟能因过继而幸免,并且血脉延续,蔚然成大族,又让他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一丝诡异的慰藉和茫然。这到底是该开心,还是该悲哀?他一时竟无法分辨。

而周围那些勋贵同僚们,看向傅友德的目光,也再次发生了变化。最初的惊惧和同情(得知其惨状),在听到他的后代不仅未绝,反而繁衍出三万余众的庞大家族后,逐渐转变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羡慕。

在这种动辄抄家灭族、祸及子孙的时代,还有什么比“血脉绵长、香火不绝”更能让这些刀头舔血的武将感到安慰和向往的呢?尽管傅友德个人的结局惨烈,但他的根脉却意外地顽强存活并壮大,这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又成了一种另类的“成功”和“福报”。

正当网友们为傅家血脉的顽强延续而惊叹时,一个此前曾发言,Id名为【爱遛弯的老头】的网友,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说了这么久大明皇室的各种死法,”他评论道,“我琢磨来琢磨去,发现我最佩服的,反倒是那个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黔国公沐晟了。这位爷胆子是真肥啊!好像谁家的孩子他都敢往云南藏!哪怕是朱元璋下旨要诛九族的钦犯之后,他也敢伸手。”

他举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例子:“别的不说,就说蓝玉的儿子蓝昌建,那可是蓝玉唯一的血脉了!后来居然也在云南延续了下来,没有断绝。沐晟这可是冒着天大的干系啊!”

这个例子立刻引发了网友们对沐家超长待机现象的又一轮感慨。

Id【咸鱼不想翻身】感叹道:“难怪人家沐家能跟大明同呼吸共命运,大明276年,沐家在云南就稳稳当了300年的‘土皇帝’!这是积了大德了,福报啊!要不是暗中庇护了这么多落难的血脉,积累了这么大的阴德,恐怕也难有这般长久的富贵。”

这种将家族绵延与暗中行善联系起来的角度,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仿佛为沐家的“奇迹”找到了一个合乎传统价值观的解释。

然而,也有网友持不同看法。

Id【拖延症晚期】提出了更现实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事儿未必全是沐晟个人的胆识或者慈悲。大家想想,明初云贵地区刚刚平定,地广人稀,急需充实人口。朱元璋虽然对功臣狠辣,但未必奢侈到要把所有犯官女眷幼童都赶尽杀绝的地步,那样成本太高,也于开发边疆无益。很可能,将许多犯官家属流放填充云南,本身就是朝廷的既定政策之一。沐晟作为镇守,只是执行者,或者顶多是在执行过程中,对某些特定人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而已。”

眼看讨论越来越偏离“皇室死法”的主题,甚至快要变成“沐家功德录”和“明代流放政策考”了,朱迪钠赶紧出声控场。

“好了好了,各位朋友!”他提高了音量,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关于黔国公沐家和云南的话题非常有趣,但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沐家虽然显赫,毕竟并非皇室成员,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他熟练地将话题引回主线:“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永乐大帝朱棣生命的最后两年。这位一生征战、晚年仍奔波于漠北的皇帝,在他的最后征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心境变化?他的生命,最终是如何在无尽的征途中画上句号的?这才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重点......”

天幕下的沐英(此时封西平侯,更非黔国公),听着后世对自己次子如此“胆大包天”又“福泽绵长”的评价,心情复杂难言。

而朱元璋则眯起了眼睛,对于“流放云南”这个政策,以及沐家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心中有了新的考量。

不过,所有人的思绪,最终还是随着朱迪钠的话语,重新飘向了北方那风沙弥漫的征途,以及那位正走向生命终点的永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