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 第125章 考察组组长的震惊:这份见识,不像个乡镇干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5章 考察组组长的震惊:这份见识,不像个乡镇干部!

陈副部长下达命令的声音并不大,但在死寂的会议室里,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沉重的石子,砸在江澈的心湖里,激起滔天巨浪。

完了。

这两个字在江澈的脑海中无限循环,带着回音,震得他头晕眼花。

他最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他本想扮演一个只会背书、不懂变通的书呆子,用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把对方绕晕,让他们给自己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对方的段位这么高。陈副部长非但没有被绕晕,反而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猎手,从他抛出的一堆烟幕弹中,精准地嗅到了猎物的气息。他没有质疑江澈的动机,而是直接去验证江澈抛出的“事实”。

这是一种何其恐怖的政治嗅觉和行动力!

旁边的年轻干部小王已经不敢怠慢,掏出手机走到角落,压低声音开始打电话。江澈甚至能听到他对着电话那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复述着陈副部长的指令:“对,马上核实……是,陈部长亲自要的……”

江澈僵坐在椅子上,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扒光了衣服扔在雪地里的人,从里到外都凉透了。他精心构筑的“躺平”堡垒,在对方摧枯拉朽的攻势面前,连一秒钟都没能撑住,就化为了齑粉。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陈副部长没有再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江澈,那眼神复杂得让江澈心头发毛。那不再是审视,也不是欣赏,而是一种近乎解剖般的探究。仿佛他不是在看一个人,而是在研究一个刚出土、无法归类的神秘古物。

江澈甚至能从那眼神中读出几个大字: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是在被凌迟。角落里的小王打完了第一个电话,他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快步走回陈副部长身边,附耳低语了几句。

陈副部长的眉毛不易察觉地挑了一下。

很快,第二个电话,第三个电话。小王脸上的表情,从古怪变成了震惊,最后几乎是骇然。他看向江澈的眼神,也从一个考察组成员对被考察对象的审视,变成了看怪物般的不可思议。

江澈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那些他随口抛出的数据,正在被一一证实。他的“罪证”,正在被一层层夯实。

终于,陈副部长缓缓收回了目光,他低头看着自己面前的笔记本,上面只潦草地记着几个关键词:“一桥双景”、“环保承载力”、“茶叶”、“土壤重金属”。

这几个词,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演化成了一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网。

他内心所受到的冲击,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猛烈得多。

作为县委组织部的副部长,他太清楚县里这两项工作的分量了。“一桥双景”是青龙镇的翻身仗,更是县里打造文旅名片的重点工程,县委周书记亲自关注过。而“万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更是被列入了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未来重点项目,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这两件事,都是县里领导班子寄予厚望的政绩亮点。

可现在,这个坐在他对面,一脸无辜,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年轻人,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就用几组冰冷的数据,在这两条看似光明的康庄大道下面,挖出了两个深不见底的巨坑!

环境承载力!

土壤重金属污染!

这两个问题,任何一个处理不好,都足以让项目搁浅,甚至变成巨大的丑闻。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今天被提前点破,等到项目投入巨资全面铺开,再被媒体或者上级督查组发现,那后果将是什么?从镇到县,一大批干部都要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这份见识……不像个乡镇干部!

陈副部长在心里得出了这个结论。

他见过太多干部,在自己的领域里是专家,可一旦跨出自己的部门,就成了门外汉。搞旅游的只想着怎么引流,搞农业的只想着怎么增产,搞工业的只想着怎么招商。他们就像一个个零件,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却很少有人能跳出来,看到整个机器的运转逻辑和潜在风险。

而江澈,他展现出的,恰恰是这种最稀缺的、穿透部门壁垒的“全局观”。

他不是在炫技,他是在用一种最朴实的方式,揭示事物之间最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脑子里装的,不是一本本孤立的报告,而是一张动态的、数据化的青龙镇乃至全县的发展沙盘!

这需要何等恐怖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洞察力?

陈副部长再次抬起头,看向江澈,心中的震撼已经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敬畏。他想起了孙大海和李卫国对江澈的评价——“定海神针”、“棋手”、“格局”。

之前他听着,还觉得乡镇干部爱护自己的下属,言语间难免有些夸大。

可现在他才明白,那不是夸大,那他妈是谦虚了!

这哪里是定海神针?这简直是个人形预警机!

“江澈同志。”陈副部长终于再次开口,声音里已经听不出之前那种居高临下的审查意味,反而带着一丝平等的、探询的意味,“你刚才提到的这些数据和文件,平时……接触得多吗?”

江澈一听,魂都快吓飞了。这是要刨根问底,查他的信息来源了?他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说辞端了出来。

“报告陈部长,我平时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整理、归档办公室的文件资料。”他的表情愈发“老实巴交”,“我这个人没什么别的优点,就是记性好一点,看过的东西不容易忘。其实文件里的内容我也不太懂,就是觉得这些数字摆在一起,有点……有点奇怪,就记住了。”

他极力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只有记忆力、没有理解力的“人形扫描仪”。

然而,这番“自污”式的辩解,落在陈副部长耳朵里,却自动转化成了另一层意思。

记性好?这世上记性好的人多了,能把县发改委的规划和三年前环保局的指导文件联系起来的,有几个?能把农业局的市场报告和国土局的土壤勘测图谱串联起来的,又有谁?

他说他不懂,只是觉得奇怪?

这才是最高明的地方!

陈副部长瞬间“迪化”了。他认为,江澈这番话,是更高层次的藏拙!他不是不懂,他是太懂了!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所以才用这种最笨拙的方式来掩盖自己超凡的才华。

这是一种何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政治智慧!

再联想到孙大海说的“无欲则刚”,陈副部长彻底想通了。一个没有强烈晋升欲望的人,才不会急于表现自己;一个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才能沉下心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而这种心性,比他展现出的能力,更加难能可贵!

陈副部长缓缓合上了笔记本,谈话的气氛已经彻底改变。他不再问任何关于工作的问题,反而像个长辈一样,关心起江澈的生活。

“刚来单位,还习惯吧?住宿问题都解决了吗?”

江澈被这突如其来的画风转变搞得一愣,只能机械地回答:“习惯,都习惯。单位宿舍挺好的。”

“嗯,年轻人,要劳逸结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陈副部长温和地说道。

江澈内心一片哀嚎:我他妈倒是想没压力,可压力都是你们给的啊!

又闲聊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陈副部长终于抬手看了看表。

“好,江澈同志,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吧。谢谢你的配合,你可以先回去了。”

如蒙大赦!

江澈感觉自己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后背的衬衫都湿透了。他站起身,对着三人再次鞠了一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转身,逃离了这个让他窒息的是非之地。

他拉开门,脚步虚浮地走了出去,连办公室主任在外面关切的眼神都没顾得上回应。

会议室里,随着江澈的离开,那股紧绷的空气才终于松弛下来。

负责记录的小王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他看着自己笔记本上那几行字,心有余悸地说道:“陈部,这……这个江澈,真是个乡-镇-干-部?”他特意把“乡镇干部”四个字咬得很重。

陈副部长没有回答他,而是拿起桌上的那份考察组成员对江澈的初步评估意见表。上面原本写着一些中规中矩的评语,比如“态度端正”、“有一定潜力”、“群众基础好”等等。

他拿起笔,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那些评语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然后,他重新落笔,神情肃穆,一字一顿地写下了一行全新的评语。

写完之后,他将笔放下,拿起那张纸,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沉默了片刻后,他对身边的小王和另一位同事说道:“关于江澈同志的考察报告,推倒重来。我们对他的评价,太浅了。”

小王和同事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

陈副部长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他转过身,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对着话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缓缓开口。

“张部长,我是陈建国。关于青龙镇的那个年轻人……对,江澈。我刚和他谈完话。”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他说出了一句让电话那头也陷入沉默的话。

“部长,我们这次,可能不是发现了一个人才。”

“我们是挖到了一个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