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酸菜开坛的余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岑卿便又回到了李爷爷那座充满竹香的小院。这一次,她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刮刀或篾刀,而是面前整齐排列、粗细均匀的青黄篾丝,以及一个等待被赋予形态的起点——她要开始学习编织了。

直播准时开启,标题带着新的征程:「经纬初心:从一根篾丝到一件竹器」。

李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拿起几根青篾丝,在膝上的垫板上开始演示最基础的“井”字编法,也就是编筐的底。他的手指粗大却异常灵巧,篾丝在他指尖仿佛有了生命,交叉、压挑、收紧……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打磨的韵律。很快,一个紧密平整、经纬分明的方形筐底雏形就在他手中呈现出来。

“看好经纬。经线是骨,要稳;纬线是肉,要顺。”李爷爷言简意赅,将那个编好的筐底推到岑卿面前,“你来。”

岑卿深吸一口气,学着李爷爷的样子,拿起青篾丝作为经线,在垫板上固定好基准。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要求间距绝对均匀,否则整个底都会歪斜。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额角微微见汗。

接着是穿入纬线。第一根篾丝穿过,压一挑一,动作生涩,力道不是大了就是小了,编出的缝隙宽窄不一。第二根,第三根……她的手指远不如李爷爷那般听话,篾丝不时从指间滑脱,或者该压的时候挑了,该挑的时候压了,编出的图案凌乱不堪,松松垮垮,毫无筋骨可言。

“心要静,眼要准,手要跟。”李爷爷在一旁看着,偶尔出声,“力用在了指尖,不是手腕。太紧则僵,太松则散。”

这编织的过程,比之前任何一个步骤都更考验整体的协调性和耐心。它要求编织者在每一个“压”与“挑”的瞬间,都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稳定的手法,才能保证经纬交织的紧密与均匀。岑卿感觉自己像个笨拙的学徒,在试图驾驭一种陌生的语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迟疑和错误。

直播间的观众看着她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渐渐能找到一点节奏,虽然依旧错误百出,但那专注的神情和不服输的劲头却感染着每一个人:

“看着好难啊,每一根都要准确无误。”

“晚晚加油!从刮篾到分丝再到编织,一步步太不容易了!”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每一件成品背后都是无数汗水。”

“感觉我的手已经打结了……”

时间在篾丝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岑卿完全沉浸在了与这些纤细竹丝的斗争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忘记了镜头的存在。她拆了编,编了拆,反复练习着最基础的“压一挑一”。手指被坚韧的篾丝勒出深痕,掌心因持续用力而酸痛,但她眼神里的光芒却越来越亮。

她开始慢慢体会到李爷爷所说的“经纬”之道。经线是支撑,是骨架,如同合作社立下的标准和规矩,必须稳固不移;纬线是填充,是血肉,如同社员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和付出,需要顺畅地融入其中,两者紧密交织,才能构成一个结实耐用的整体。每一次正确的“压”与“挑”,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对材料的掌控。

终于,在不知道第多少次尝试后,一个虽然略显粗糙、边缘还不够齐整,但经纬结构基本正确、整体也算紧密的小小筐底,在她手中诞生了。它歪歪扭扭,远谈不上美观,却是她从选竹、劈竹、刮篾、分丝再到编织,一步步走来的第一个完整“作品”。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举起那个小小的、不甚完美的筐底,对着镜头,脸上露出了混合着疲惫与巨大成就感的灿烂笑容。

李爷爷凑过来看了看,伸出粗糙的手指摸了摸筐底的紧密程度,又看了看岑卿那双因为持续劳作而微微颤抖、布满细痕的手,终于不再是简单的“嗯”一声。

他点了点头,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有了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缓缓吐出一句:“像点样子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让岑卿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坚持,都值了。

直播间的观众也跟着沸腾起来,仿佛是自己完成了这件作品:

“成功了!第一个筐底!”

“虽然不完美,但这是从0到1的突破!”

“李爷爷终于夸人了!太不容易了!”

“看着这个小小的筐底,竟然有点感动。”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小院,为那些青黄的篾丝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岑卿看着手中那个稚拙的筐底,又看了看旁边李爷爷编好的那些精美绝伦的竹器,心中没有气馁,只有更加坚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