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阴荏苒,如同运河之水,悄无声息地流淌而过。转眼间,距“岑记”在西后街街口的新院落开张,已悄然过去了两年。

两年的时光,足以让许多事物改变,也足以让许多事物沉淀。

“岑记”已然不再是当初那个仅靠豆干和几样卤味支撑的小铺面。它的招牌,在城西这片地界,已然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每日清晨,天光未亮,“岑记”后院的灯火便已亮起。那口熬煮高汤的深锅,两年间几乎从未真正冷却过,汤色愈发醇厚,香气愈发凝练。岑卿对汤底的追求近乎苛刻,鸡架鱼骨必选最新鲜的,香料配比随着季节微调,火候掌控分秒不差。这锅汤,成了“岑记”味道的灵魂所在。

手抻面的技艺也已臻化境。招娣在岑卿的悉心指点下,不仅完全掌握了抻面的技巧,甚至青出于蓝,能将面团拉抻得细如发丝却不断,入口爽滑弹牙,成了许多老饕念念不忘的绝活。

前铺的“自选卤子”长案,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除了经典的五香豆干、卤鸡蛋、卤豆皮、酱萝卜,这两年陆续增添了卤海带结、卤笋尖、卤千张,甚至还有根据时节变化的时令卤味,如春天的卤香椿芽,夏天的卤嫩藕带。那碗因苏小婉来信而诞生的麻酱拌面,早已成为与汤面分庭抗礼的招牌,衍生出的麻酱口味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菜品中,比如麻酱馄饨、麻酱凉皮,都极受欢迎。

招娣已是名副其实的“岑记”二掌柜。不仅将前铺打理得蒸蒸日上,算账、采买、人员调度,皆有条不紊。她身上早已褪去了当年的怯懦与青涩,言谈举止间透着沉稳与干练,面对各色客人都能应对自如,在街坊邻里间也积累了极好的口碑。岑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不仅给了她丰厚的工钱和分红,更将许多经营决策权下放给她。

周婶子和何娘子也成了铺子里不可或缺的元老。周婶子负责后厨杂务和部分卤味的初步处理,何娘子则掌管前厅的清洁与客座安排,她的女儿妞妞也在铺子里长大,乖巧懂事,偶尔还能帮着递个筷子送个碗。岑卿待她们宽厚,工钱给得足,逢年过节还有额外的封红,两人对“岑记”也是忠心耿耿。

铺子的人手也增加了。又请了一个专门负责清洗碗筷的杂工,和一个手脚麻利、跟着招娣学习招呼客人的半大小子。小小的“岑记”,已然有了一个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小团队。

生意更是今非昔比。不仅西后街的街坊、码头的力工、各铺的伙计是常客,连城东、城南的一些食客,也会特意慕名而来。那几张方桌条凳早已不敷使用,岑卿便将旁边一小块空地也租了下来,搭了个凉棚,增加了不少座位,依然常常客满。孙班头和他手下的衙役,几乎成了“岑记”的编外宣传员;悦来茶铺的吴掌柜,更是将“岑记”引以为傲,向所有外地来的茶客推荐。

甚至有一些小食肆、茶楼,也开始找上门来,想要批发“岑记”的卤味和麻酱,但大多被岑卿婉拒了。她深知,“岑记”的核心在于那份现场制作、即时享用的“锅气”和“自选”的体验,盲目扩大批发,反而可能稀释品牌,影响品质。她宁愿稳扎稳打,将现有的模式做深做精。

这两年间,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有新的面馆模仿“自选卤子”的模式,但要么味道不及,要么服务不周,最终都未能对“岑记”构成实质威胁。也有过食材价格上涨、人手暂时短缺等困难,但在岑卿的运筹和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下,都一一化解。

如今的岑卿,已很少需要像最初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她更像一个掌舵者,把握着“岑记”发展的方向,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品质把控,以及处理一些重要的人情往来。她与王坊正、刘管事、吴掌柜等人的关系维系得极好,偶尔也通过他们,了解江州府商业的最新动向。

她的积蓄,早已远超当初盘下这院子时的投入。但她生活依旧简朴,最大的开销除了铺子的运营和伙计们的工钱,便是不断投入改善制作环境和添置更好的工具。她在那小块空地上搭了更规范的晾晒棚,定制了更称手的灶具和锅具,工坊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暮色四合,“岑记”结束了一日的喧嚣,渐渐安静下来。招娣正在前厅核对最后的账目,周婶子和何娘子在收拾打扫,新来的小伙计在帮忙搬动桌椅。

岑卿站在后院,看着那口依旧温热的汤锅,闻着空气中混合了卤香、麻酱香和面香的熟悉气息,心中一片宁静与踏实。

两年了。从槐树村的李二丫,到如今江州府“岑记”的东家,这条路,她走了整整四年。其中的艰辛与挣扎,都已沉淀为脚下坚实的基石。

“岑记”不再仅仅是一门生意,一个糊口的营生。它成了她的根,她的家,她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证明。它承载着她的过去,也寄托着她对未来的所有期望。

她知道,只要守着这份对食物的敬畏,对客人的真诚,对伙计的善待,以及那份不断求新求变的匠心,“岑记”的根,就会在这江州府的土壤里,越扎越深,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