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岑记”在街口院落的开张,并未大肆声张。岑卿只是请人重新制作了一块更显端正的“岑记”牌匾挂上,替换了之前那块简陋的木牌。然而,位置的改变和规模的扩大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告。

开张首日,便有不少老主顾循着豆香味找了过来。见到宽敞明亮的铺面,规整干净的陈设,以及明显增多的货品种类,都啧啧称赞。

“岑娘子,这是鸟枪换炮了啊!”悦来茶铺的吴掌柜亲自过来道贺,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架,笑道,“看来以后我们铺子也得跟着你升级换代喽!”

岑卿笑着迎客,态度依旧谦和:“全赖各位老主顾帮衬,小妇人才能有今天。以后定当更加用心,不敢懈怠。”

新的工坊运作起来效率更高。招娣如今已是得力臂助,不仅能独立完成豆干的清洗、晾晒和酱萝卜的腌制,还能帮着招呼前铺的散客。岑卿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品研发和品质把控上。

她利用新厨房的双灶优势,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卤味。除了基础的豆干,她购入了些价格相对低廉的豆制品,如豆皮、素鸡,用同样的秘制卤汁加以烹制,丰富了产品线。她还试着卤制一些鸡蛋、藕片、海带结,作为搭配售卖的小食,反响颇佳。

那“玉带卷”和“锦绣卷”因其做工繁琐,依旧限量供应,主要供给望江楼和一些提前预订的老客,反而更显珍贵。岑卿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时令蔬菜进行搭配,力求常做常新。

生意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新铺面吸引了更多过往的人流,零散销售额稳步上升。望江楼的订单量也因酒楼生意的红火而有所增加。陈氏杂货铺那边,如今已成了“岑记”一个稳定的二级批发点,除了豆干酱菜,也开始尝试拿一些卤豆皮和卤蛋去卖。

收入的增加让岑卿有了更多底气。她开始考虑雇佣人手。光靠她和招娣两人,应对日益增长的订单已有些吃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手工的卷菜和卤味。

这次她没有再找像招娣这样无依无靠的孩子,而是通过王坊正介绍,雇了一个附近家境清贫、为人老实的中年妇人,姓周,主要负责清洗和打扫等粗重杂活。周婶子手脚麻利,话不多,来了之后,确实分担了不少压力,让岑卿和招娣能更专注于核心技艺。

招娣对于周婶子的到来,起初有些微妙的紧张,似乎怕自己的位置被取代。岑卿察觉后,便将她叫到身边,郑重地将酱萝卜和几种新卤味的配方细节交托给她,明确表示她是工坊里除了自己之外,唯一掌握这些核心配方的人。

“招娣,你是‘岑记’的元老,更是我信得过的人。周婶子只是来做杂活的,核心技术,还得靠你我。”岑卿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

招娣看着那张写满配方的纸,又看看岑卿信任的眼神,心中的那点不安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被认可的激动。她用力点头:“岑姨,我明白!我一定守好!”

自此,招娣更加尽心尽力,不仅努力完成自己的分内事,还开始主动学习管理,比如如何安排周婶子的工作,如何更合理地规划每日的生产量。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一切能让她成长的知识。

岑卿乐于见到她的成长。她深知,一个铺子要想长久,不能只靠她一个人。培养招娣,既是情分,也是为“岑记”的未来投资。

时光荏苒,转眼新“岑记”已运营了数月。口碑在街坊和食客间口耳相传,甚至有些离得较远的居民,也会特意绕道过来购买。那块“岑记”的招牌,在城西这片地界,已然算是一块小小的金字招牌。

这一日打烊后,岑卿在灯下核算账目。看着账簿上稳步攀升的数字,她心中平静而充实。盘下这院子借的钱早已还清,如今每月刨去所有开销和工钱,净利颇为可观。她终于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惶惶不可终日,开始有余力思考更长远的发展。

或许,可以在卤味的种类上再下功夫?或者,等资金再充裕些,考虑开一家小小的食肆,不仅卖成品,也能提供几样简单的堂食?

她吹熄油灯,走到院中。月色如水,洒在干净平整的天井里。周婶子早已回家,招娣也在隔壁房间睡下。整个院落安静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