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 第41章 稳扎稳打与暗流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章 稳扎稳打与暗流涌动

初试的成功给了岑卿莫大的信心。接下来的日子,她形成了固定的节奏:清晨早起制作,上午去码头售卖,下午采购原料并准备次日所需,晚上则总结经验、规划下一步。生活忙碌而充实,仿佛每一刻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意义和目标。

她的“五香素肉干”凭借独特的风味和耐储存的特性,渐渐在码头一带的力工和船夫中有了些小名气。回头客开始增多,甚至有人会特意在休息时来找她购买。她适时推出的“一文钱两片”试吃包和“五文钱两小包”的优惠组合,也吸引了不少新顾客尝试。每日的净收入稳定在二三十文钱,虽然微薄,但足以覆盖房租和基本生活开销,还能略有结余。

她依旧保持着低调和谨慎。售卖时话不多,收钱找零利落,对顾客的疑问耐心解答,但从不与人深交,也绝口不提自己的来历。同院的孙婆婆和那对码头夫妻,只当她是个话少勤快、独自谋生的小妇人,除了偶尔打个照面,并无太多交集。这种透明的、近乎隐形的状态,正是岑卿所需要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她的生意虽小,但每日在码头固定出现,终究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首先是一些同样在码头讨生活的小贩。卖包子的、卖炊饼的、卖茶水的,起初对这个卖“黑乎乎豆干”的妇人并不在意,但见她生意日渐稳定,难免有些眼热。尤其是那个卖包子的胡姓汉子,摊位离岑卿常待的位置不远,见她一个妇人抢了些生意,心中颇为不忿,偶尔会投来不太友善的目光,甚至故意将剁馅的案板弄得砰砰响。岑卿察觉到了,但她选择无视,只是更加注意自己的位置,尽量不与他产生直接冲突。

更大的麻烦来自于码头本身的管理者。这一日,一个穿着青色号衣、腰间挂着短棍、像是码头小管事模样的人,踱着步子走到了岑卿面前。

“喂,卖什么的?”那人语气带着几分倨傲,上下打量着岑卿和她挎着的篮子。

“回管事的话,卖些自家做的五香豆干。”岑卿停下手中的活计,微微低头,语气恭敬。

“豆干?”那管事掀开篮子上的白布看了看,皱了皱眉,“在这儿摆摊,交摊位钱了吗?”

岑卿心里一紧,她知道这可能是个敲诈的由头。她之前打听过,码头外围这种流动小贩,通常并无人收取固定的摊位费,但难免会遇到借机索要好处的。

“管事明鉴,小妇人只是在这路边站会儿,并未占用固定摊位,不知还需交钱……”她声音依旧平稳,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惶恐。

“没占摊位?”那管事哼了一声,“你站在这儿就是占了地方!影响了码头的秩序!要么交钱,一天五文,要么赶紧走人!”

一天五文!这对岑卿来说,几乎是日收入的三四分之一了!这分明是勒索。

岑卿心念电转。硬顶肯定不行,对方是地头蛇。直接给钱又心有不甘,而且可能后患无穷。她脸上露出为难之色,低声道:“管事大哥,小妇人小本生意,实在艰难。一天五文……可否通融一些?或者……或者我每日送您一包豆干尝尝鲜,就当是孝敬您了,您看行吗?”她试图用一点小恩小惠来化解。

那管事看了看她篮子里的豆干,似乎掂量了一下。一包豆干值三文钱,每天白得一包,似乎也比直接收五文钱(未必能天天收到)来得稳定,而且显得没那么赤裸裸。他脸色稍霁,挥挥手:“行吧,看你也是个知道规矩的。以后每天这个时辰,把东西送到前面那个货栈门口,自有人收。”说完,便背着手走了。

岑卿看着他的背影,暗暗松了口气。用每天一包豆干(成本不到两文钱)换得在此地售卖的“许可”,虽然仍是付出了代价,但比直接交五文钱要好得多,也避免了正面冲突。这是底层生存的无奈智慧。

这件事也给她提了个醒。流动小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太过被动,容易受人拿捏。她需要尽快攒钱,找一个更稳定、更有保障的销售点。

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机遇。有两次,并非力工模样、穿着稍体面些的人来买了她的豆干,尝过后表示味道独特,询问是否能多买些带走,或者能否定期送货到某处。这让她意识到,她的产品或许不仅仅局限于码头苦力市场,也可能吸引一些店铺伙计、小商户甚至普通市民。

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城西区域那些小的杂货铺、茶肆、酒馆,思考着是否有合作的可能。直接批发给店铺,虽然单价会低一些,但销量可能更大,也更稳定,还能避开码头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与店铺打交道需要更多的本钱和更稳定的供货能力,也需要更正式的接洽,对她目前而言,还有一定的门槛。

日子就在这稳扎稳打的售卖、应对零星麻烦、以及不断观察思考中悄然流逝。岑卿的小钱袋慢慢变得充实了一些,她对江州府城西一带的市井生态也了解得更深。

这一日收摊回来,她路过巷口一家小小的书肆,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门口摆着的一些廉价话本和杂书。忽然,她脚步一顿,视线落在其中一本薄薄的、封面泛黄的书册上,书名是《南北货殖小考》。

鬼使神差地,她走了进去,花了两文钱,买下了这本旧书。

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她翻开了这本粗糙印刷的小册子。里面记录的并非高深的经商之道,而是一些关于各地特产、物流、简单记账、辨别银钱成色等实用的小知识。

对她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她面前掀开了一角。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物产、流通环节,让她对自己未来的 有了更多模糊的构想。

合上书页,岑卿吹熄了油灯。

窗外,江州府的夜晚依旧喧嚣。

屋内,她的心却异常宁静。

挑战依旧存在,前路依旧漫漫。

但她的脚步,却因为知识的滋养和目标的清晰,而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