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 第34章 新方试验与“病势”加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章 新方试验与“病势”加剧

解决了娘家人这个潜在的麻烦,岑卿感觉肩上的无形压力似乎轻了一分。市集上的人们依旧对她投以同情和鼓励的目光,她的“孝心饼”生意稳定,铜钱每日安稳地落入她的口袋,与那墙洞里藏着的十两银子一起,默默积累着分量。

但岑卿并未满足于此。苏小婉赠予的那张“五香素肉干”方子,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不断生根发芽。这方子所代表的,是一种更稳定、更便于储存和运输的营生,意味着她离开此地后,能有更多样的选择,而不仅仅依赖于需要现场制作的饼饵。

趁着王氏和王大志依旧处于昏睡,掌控着灶房的绝对主动权,岑卿开始了秘密试验。

她不敢动用那十两银子,依旧使用卖饼赚来的铜钱,谨慎地购买方子上所需的材料:最常见的豆干、干香菇,以及花椒、茴香等几种基础香辛料。好在这些东西在镇上杂货铺都能买到,价格也算公道,并未引起旁人注意。

试验只能在深夜进行。万籁俱寂,唯有王家院落角落的杂物房里,偶尔会透出一点微弱的光线和极其轻微的响动。

岑卿点亮那盏小油灯,将豆干仔细切成均匀的薄片,干香菇泡发后切丁。她严格按照方子上的步骤,先将豆干片用少量盐水略微浸泡,然后与香菇丁、香料一同放入小陶罐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酱油(她用土法自制的豆酱汁勉强替代),小火慢炖,让味道充分渗透。

卤制的过程漫长而需要耐心,空气中渐渐弥漫开一股复合的、咸鲜浓郁的香气,与往日野菜饼的清香截然不同。岑卿小心地控制着火候,确保香气不会飘散出去。

待豆干吸饱了汤汁,变得色泽深沉,她便将其捞出。方子上写可以烘烤或风干。她没有条件烘烤,便选择在室内阴凉通风处,用自制的简陋竹架,将豆干片一片片铺开风干。

几天后,第一批“试验品”出炉。豆干片收缩变得紧实韧韧,表面干爽,呈现出诱人的酱褐色。她拿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口感韧中带脆,咸香十足,香菇的鲜味和香料的复合气息在口中层层释放,回味悠长。虽然因为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与方子上描述的完美状态可能尚有差距,但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种味道独特、易于保存、且在这个时代颇具新奇感的小吃了!

成功了!

岑卿压抑住心中的激动,仔细品尝,记录下这次试验的得失:豆干可以切得更薄些,风干时间需要根据天气调整,香料比例或许可以微调以更适合本地口味……

她将成功的“素肉干”小心收藏起来,作为储备粮食和后续改进的样本。这道方子,将成为她未来重要的依仗之一。

然而,就在她专注于试验新方子的同时,正房里的王氏,身体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王氏的状况急转直下。她不再仅仅是昏睡,身体开始出现不受控制的轻微痉挛,喉咙里时常发出嗬嗬的、如同破风箱般的声音。喂进去的稀薄药粥和米汤,十之七八会沿着嘴角流出,弄脏襟前。她的脸色从蜡黄转向一种毫无生气的青灰色,眼窝深陷,仿佛生命正从这具躯壳里快速抽离。

岑卿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变化。她知道,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长期营养不良积累的亏空,那些维持她“安静”的药剂潜移默化的侵蚀,或许,还有这具身体本身早已被掏空的生命力。她并未刻意加速这个过程,只是……不再像之前那样,精确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那脆弱的平衡。

她没有惊慌,也没有丝毫怜悯。她只是更加“细心”地伺候着,每次喂药喂食都花费更长时间,显得无比耐心。在外人看来(虽然并无外人常来),这无疑是孝心可嘉的表现。

她甚至“忧心忡忡”地去找了村里一位略懂医术的老人(并非上次请的郎中,为了省钱,也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描述了王氏“病情加重”的状况。老人来看过后,只是摇头叹息,说了句“准备后事吧,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槐树村漾开一圈同情的涟漪。村民们唏嘘不已,既觉得王氏这般拖了许久也是受罪,解脱或许是好事,又更加怜悯岑卿——这苦命的媳妇,终究是没等到婆婆好转,日后怕是更要独自面对那瘫傻的丈夫和沉重的债务了。

岑卿恰到好处地承受着这些目光。她去镇上卖饼时,眉宇间的哀戚与疲惫更重,偶尔还会望着某个方向失神片刻,仿佛在强忍着巨大的悲伤。人们买她的饼时,言语更加温和,甚至有人会多塞给她一两个铜板,低声道一句“节哀”、“保重身子”。

她沉默地接受,低声道谢,将所有的同情都化为沉甸甸的铜钱和愈加稳固的“贞孝”名声。

回到那间死气沉沉的院落,关上门,隔绝所有视线。她脸上的悲容会渐渐褪去,只剩下一种近乎漠然的平静。她会先去查看一下王氏的状况,确认其生命烛火确实在风中摇曳,即将熄灭。然后,她会走到藏匿物品的墙角,静静站立片刻,感受着那来自墙后的、代表着未来的冰冷触感。

新生的“素肉干”与即将死亡的王氏,在这小小的院落里,构成一幅诡异而真实的画面。

一边是精心培育的希望,一边是自然凋零的过去。

岑卿站在两者之间,心如止水。

她知道,舞台已经搭好,灯光即将暗下。

她只需扮演好最后一场戏的主角,便可在一片哀荣与叹息中,从容谢幕,带着她所有的“片酬”,走向属于她的、未知却自由的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