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唐,贞观年间,三月初一,长安城,太极宫。

寅时正刻(凌晨5点),长安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浓重夜色中,唯有承天门外已是灯火辉煌,冠盖云集。

今日是朔望大朝,乃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最隆重的朝会,凡在京九品以上官员,以及各州朝集使、四方藩国使臣,皆需入宫觐见,彰显帝国威仪。

沉重的宫门在晨钟悠扬的余音中,由内侍和禁军合力,缓缓推开,发出沉闷而威严的“吱嘎”声响。

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高低,在御道两侧排成肃穆的队列。文官身着绛纱朝服,头戴进贤冠或貂蝉冠,手持玉笏,神情庄重;武官披挂明光铠甲,腰佩仪刀,在无数火把的映照下,甲胄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各州朝集使身着代表本州等级的礼袍,神色恭敬。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服饰各异、容貌迥然的四方藩国使臣团——来自西域的高昌、吐谷浑、于阗、疏勒等国的使者,以及首次遣使入唐、服饰颇具高原特色的吐蕃使团。

他们带来的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和贡品,陈列在特定的区域,无声地诉说着“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卯时初刻(早上7点),随即钟鼓楼钟鼓齐鸣,声震全城。皇帝李世民头戴象征最高权力的通天冠,身着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的玄色衮龙袍,在手持仪仗扇、金瓜、斧钺的侍卫和宦官簇拥下,迈着沉稳而威严的步伐,缓缓登上了太极殿那高高在上、雕龙画凤的御座。

天子目光扫过殿下群臣,不怒自威。

“跪——!” 司礼太监拖长了尖细的嗓音,高声唱道。

以皇太子李承乾为首,其后是吴王李恪、魏王李泰等亲王,再后是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宰相重臣,紧接着是文武百官、诸州朝集使、藩国使臣,如同潮水般依次跪伏于地。

“山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浪从太极殿前的广场上冲天而起,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感,仿佛连殿宇的琉璃瓦都在微微震颤。这庄严肃穆的仪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大唐帝国的井然秩序。

繁缛而庄严的朝拜礼仪持续了近半个时辰。接下来,进入了朝贺与献礼环节。司礼官手持玉版,高声唱喏,内外两部分同时进行。

对内,由户部尚书戴胄手持玉笏,稳步出列,行至御阶之下,声音洪亮地奏报:“启奏陛下!仰赖陛下圣德,去岁天下诸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廪日益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实乃海内升平之祥兆,贞观盛世之基石!”

这番奏报虽是例行的祥瑞之辞,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贞观初年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复苏的现状。随后,各主要州的朝集使也依次出列,进献本州的特产、图册以及记录祥瑞的表文。

对外,司礼官按国别与亲近程度依次唱名。高昌、吐谷浑、于阗、疏勒等西域诸国的使臣纷纷上前,献上汗血宝马、和田美玉、珍贵香料、绚丽地毯等贡品,并用或熟练或生硬的汉语表达对“天可汗”的臣服与恭贺。

场面盛大,将大朝会推向“万国来朝”的高潮。

最后唱到的是吐蕃使团。使臣禄东赞(噶尔·东赞域松)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极具吐蕃特色的锦袍皮帽,姿态不卑不亢,带领手捧黄金、雪豹皮、珍贵药材等礼物的随从,大步走到御阶前,依照唐礼深深一躬,声音沉稳而清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外臣禄东赞,恭祝大唐皇帝陛下万岁,大唐国运昌隆!特献上吐蕃薄礼,聊表敬意!外臣此番奉赞普之命,再次恳请陛下恩准‘申婿好’之请,愿以子婿之礼事大唐,永结盟谊,共保西陲安宁,使唐蕃两国百姓共享太平!”

他的话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许多大臣的目光都闪烁起来,相互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吐蕃反复请婚之事,在朝堂内部已有不少议论,主张怀柔与主张威慑者皆有,但陛下始终未明确表态。

禄东赞在此等场合再次公开提出,无疑是将了一军。

端坐御座的李世民,面色平静如水,看不出丝毫波澜。他听完禄东赞的陈辞,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最后落回禄东赞身上,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仪:“贵使远来辛苦,赞普之美意,朕已深知。然和亲之事,关乎两国百年福祉,非同小可,需慎重计议,从长计议方可。贵使且先在长安安心住下,鸿胪寺自会好生接待,贵使可多多体验我大唐风物人文。此事,容朕与诸公细细商议后,再作答复。”

一番滴水不漏的外交辞令,既未答应也未拒绝,再次将这颗烫手的山芋轻轻搁置。

禄东赞心中微微一沉,知道这次公开请愿依然未能打破僵局。

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谦逊的笑容,再次躬身:“外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他退回了使团队列中,低眉垂目,心中却是念头急转:‘大唐皇帝果然深不可测,态度谨慎而强硬。公开途径看来难以速成,必须另寻他路。听闻魏王李泰素好文翰,对西域风土颇有兴趣,或许……是个可以尝试的突破口。’

冗长的大朝会直至午时初(中午11点多)方告结束。

百官和使臣们依序退出太极殿。

禄东赞随着人流走出宫门,并未返回鸿胪寺安排的馆驿,而是对随从低声迅速吩咐了几句,便带着两名最精干的贴身护卫,登上一辆早已准备好的、不起眼的青篷马车,车轮辘辘,径直朝着长安城东北方向、亲王及勋贵府邸聚集的永兴坊驶去——那里正是魏王李泰的府邸所在。他决心主动拜访这位以“贤明好学”、喜好接纳文士着称,且对异域文化似乎抱有好奇的皇子,尝试进行私下接触,看看能否找到影响大唐决策的缝隙。